16岁书生赶考,见2只死雁有感写下一首词,第1句却成千古名言!

诗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共同体。他们对于周遭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心思要比我们平常人细腻很多。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善于发现吧。诗所表达的感情就是诗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在不经意之间所看到的东西可能就会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于是便有了许多流传于世的佳作。

16岁书生赶考,见2只死雁有感写下一首词,第1句却成千古名言!

金章宗泰和五年,十六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参加科举考试,走到半路的时候,他碰到一位捕雁的猎人。二人很有缘分,正好同行了一段路,这个猎人就找元好问搭讪聊天,他对元好问说:“今日我运气太好,一上山就捕杀了一只大雁,另一只大雁逃脱了,我没射中。”元好问见猎人手中提着两只大雁,便指着它们说:“这不是有两只吗?”

16岁书生赶考,见2只死雁有感写下一首词,第1句却成千古名言!

猎人回答说,他原本只射中一只大雁,而然另外一只大雁看到这景象,竟在空中盘旋不肯离去,而且悲鸣不止,最后还投地而死了。猎人因此欣喜不已,所以虽然只射中一只,但是最终却得到了两只,元好问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感慨良久,于是便从猎人手里买下了两只大雁,并将它们葬在了汾河边上。

16岁书生赶考,见2只死雁有感写下一首词,第1句却成千古名言!

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6岁书生赶考,见2只死雁有感写下一首词,第1句却成千古名言!

这是一首咏物词,实为抒情。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以雁拟人,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16岁书生赶考,见2只死雁有感写下一首词,第1句却成千古名言!

元好问是一个才气品德俱高扬的人。他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多才多艺,论起来,比唐宋时的大多人都要出色。除了长于诗文、治政有声之外,他还深于历算、医 药、书法、书画鉴赏、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上至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下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士人,乃至僧道、农夫等,据有 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还是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先后编成了史料价值极高的《中州集》和 《壬辰杂编》。他的《论诗绝句》30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地位。他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不愧为金元大家,即使至明清,堪与他比肩伯仲者也难得罕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