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人,你還相信老師那句「你孩子不笨,就是不干」的客氣話嗎?

從“你孩子不笨,就是不幹”談起

有一句話,家長聽了很多年,是不是信了很多年,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很多家長喜歡把這句話拿出來裝點門面,作為自己孩子並不優秀的唯一的辯解:“老師說我家這孩子,腦子不笨,就是不幹。”


萊西人,你還相信老師那句“你孩子不笨,就是不幹”的客氣話嗎?


呵呵……

這句話能大行其道很多年,背後的邏輯其實是這樣的:

因為努力的主體是孩子,

智商是遺傳因素來自於家長。

沒有努力學習,考砸了,是因為不努力,智商沒問題,所以家長沒問題。

很努力地學習,還是考砸了,你用什麼理由來回答自己和別人?

因為智商問題?

那就是說家長有問題了?

這就是為什麼每個老師和家長聊天時候都是說:

“你家孩子人是很聰明的,就是不夠努力”

因為這樣說明來自家長的遺傳因素沒問題,都是孩子的錯。

兩個聊天的成人都覺得可以讓不在場的第三者來背這個鍋。

所以談話可以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

哪個老師敢試試看這樣說:

“你家孩子是很努力的,就是不夠聰明...”

猜猜看會出現什麼畫面?

萊西人,你還相信老師那句“你孩子不笨,就是不幹”的客氣話嗎?

萊西人,你還相信老師那句“你孩子不笨,就是不幹”的客氣話嗎?

原諒我又不厚道地笑了……

笑完了,言歸正傳,說點正經的。

在很多所謂的“教育專家”眼中,學生的天賦是沒有差異的,“眾生平等”的,其實這種觀點非常可笑,缺乏基本的常識。

“教育專家”們之所以認為學生的天賦是沒有差異的,有的是因為無知,有的則是不願或者是不敢承認。因為一旦承認有差異,往往就會變得有些危險。

因為這一學說會明確將人類分為不同等級、而這些等級則會演化成為一種“規矩”。進而變成一種條條框框,並最終限制人類的發展。

舉個例子來說就是,我們按照這一學說,把不同的族裔分為1、2、3三個等級。它最終會導致1不能與2共處、2不能與3共處。

所以你發現問題了嗎?

就是這一學說,其實和早期堅持血統論搞近親結婚的歐洲王室一個德性。其結果就是生出一堆鞋拔子臉的弱智。

人的每一次進化都是有偶然性的,如果按照這一學說把人劃分了等級。那麼那個奇妙的會導致人類進化的偶然性就降低了。所以,這種學說,其實是偽科學。即便它在今天看起來有一定的邏輯性,也不應該被推崇。

有的人看到這裡,可能要問,那麼,你是如何看的?

我的回答是:說 “沒有差別”是錯的,但說 “智力差距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則是對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是有聰明人存在的,也確實有人天賦異稟,雖然並不多,然而不能否認這類人的存在。

雞湯界有一句名言:“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去拼天賦。”這句話曾經鼓舞了很多人,讓很多年輕人熱血沸騰,激勵自己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其實在我看來,這句話的邏輯是很有問題的。

不妨梳理一下這句話裡面的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1、一個人是要和別人拼的,第一輪要拼的是努力,第二輪才開始拼天賦。

2、在大多數人與人拼的過程中,第一輪就倒下的,是因為他們的努力程度不夠,根本就沒有資格進入第二輪比賽。

3、所以,如果想繼續玩第二輪,那就要加倍努力。

然而,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

第一個邏輯問題是,目標不明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領域,也有自己不同的時間段,比如讓一個科學家去跟一個老農民比種地,科學家未必就是對手,同樣是科學家,讓錢學森跟袁隆平互換一下位置,肯定會鬧出笑話。同樣,讓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去跟二十歲的小夥子比賽跑,前者恐怕也只能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拼過別人”這個目標,是有待定義的。

假如我們定義我們的目標是“在特定的領域、特定的時間段內勝過別人”,那麼勤奮與天賦就成了偽命題:因為就算在特定的領域裡,假設天賦與努力程度一致,也有的人早慧、有的人晚熟,計較一時的輸贏,也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

第二個邏輯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是先拼努力再拼天賦麼?恐怕是倒過來吧。

講一個梁冬說過的笑話:

兩個義和團成員,一個吹噓自己練習了20年硬氣功能生擒100個洋鬼子,一個吹噓自己練習了30年硬氣功能生擒200個洋鬼子。結果到了戰場上,兩個人還沒發招,洋槍洋炮一轟,就全被打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手裡拿著過時的武器,就算花了20年和30年的苦功,也比不上不曾練功但拿著先進武器的洋人呀!

萊西人,你還相信老師那句“你孩子不笨,就是不幹”的客氣話嗎?

再看一下我們比較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假設龜兔賽跑有兩輪,毫無疑問,第一輪拼努力時,烏龜贏了。但第二輪拼天賦,如果兔子不再睡覺,光靠烏龜努力,恐怕還是一輩子也趕不上兔子!(當然如果你覺得,人與人之間天賦的差異,不會有烏龜和兔子的基因差異這麼大,那麼好吧,最好選一個天賦和你差不多的人作為拼搏對象)

萊西人,你還相信老師那句“你孩子不笨,就是不幹”的客氣話嗎?

第三個邏輯問題是,我們的成功,難道僅僅取決於“努力”與“天賦”麼,我們就不考慮一下是否有“運氣”這一因素的存在麼?何為運氣?我覺得所謂的運氣,其實是一切人力所無法掌控的因素的總和。正如草船借箭的那場大霧、赤壁之戰的那場東風,實在非人力所為,只能說是運氣,所以古人常說“天時地利與人和”。

萊西人,你還相信老師那句“你孩子不笨,就是不幹”的客氣話嗎?

而在中國傳統的術數裡,更是總結了可能影響人成敗的因,還為此排了序號:“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 “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裡面排頭四個的,基本上都沒法依靠努力做到啊~

最後,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能從這個句子的邏輯上嗅出一絲 “天賦低的人努力也低“ 的莫名傲慢。

對於那些拿這個句子當座右銘的青年,我想問一下,他們究竟是想說明自己“天賦高努力也高“,所以藐視別人的不勤奮呢,還是想暴露自己“天賦低所以才努力“呢? 總之,本應該是自律的話,用在評價他人身上,總有一股危險的“歧視”的味道。

好了,關於天賦與努力的關係,就簡單寫一點點,明天繼續談努力的話題,努力是不是就一定有回報?也是一個值得談一談的話題。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