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葉新去世:院長,臨時的;劇作家,永久的|新京報快評

【導言:反權威、不正經,但又有一顆赤子之心,這就是沙葉新的性格,他是一個另類的人,同時也是一個真實的人,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沙葉新去世:院長,臨時的;劇作家,永久的|新京報快評

▲北村在微博上公佈的沙葉新去世消息

文 | 張豐

知名劇作家沙葉新先生去世,網絡標題普遍把重點放在他曾在《圍城》中飾演過曹元朗。這當然是事實,但卻只反映了娛樂時代新聞觀的某種偏差。相比之下,著名作家北村發的微博更為準確:作為一名劇作家,他不僅貢獻了傑出的戲劇作品,還貢獻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

在中國作家裡,沙葉新是一個另類的人物。人們津津樂道他以前在名片上的創意:我,沙葉新。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臨時的;某某理事、顧問、副主席,掛名的;劇作家,永久的——這種印在名片上的文字,即便是在今天,也足以成為一個傳播事件。想想很多沽名釣譽的人吧,恨不得強化每個和自己沾點邊的身份。

沙葉新在名片上這樣寫,其實就是對自己身份的解構。但是,這種頑劣背後,也有非常認真的自信和追求,他強調劇作家這個身份上“永久的”,這是對自己專業的熱愛,是一個作家的自覺。當然,這樣的解構也表達了對現實的批評。

可以說,解構是貫穿沙葉新人生的精神底色。他的《陳毅市長》進入了中學語文課本,讓他廣為人知。其實,他在1987年寫的《耶穌?孔子?披頭士列儂》更為出色。從這篇作品的名字,我們就能感覺到他的敏銳和解構能力。90年代初,沙葉新就從劇院院長的位置上辭職,和朋友們一起開飯店,辦沙龍,這樣的做派,確實不像體制內作家所為。

沙葉新去世:院長,臨時的;劇作家,永久的|新京報快評

▲沙葉新資料圖

到了晚年,他仍能和時代同步,從流行文化中捕捉那些解構的力量。反權威、不正經,但是又有一顆赤子之心,這就是沙葉新的性格,他是一個另類的人,同時也是一個真實的人,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他也許並沒有傳說中那麼勇敢,就拿人們津津樂道的他和餘秋雨的矛盾來說,他在一些場合質疑了餘,但是態度總是溫和的,也留有餘地,相比之下,餘秋雨對他的攻擊,用語還要更狠一些。這種溫和體現了他現實的一面,如果說他是一個戰士的話,他擅長的其實是游擊戰。

說他沒有那麼勇敢,並不是對他不敬。我們總是標榜別人的勇敢,自己卻活得像一個鴕鳥一樣。沙葉新不是鴕鳥,他知道現實是怎麼一回事,他有妥協,也有對自己的反思。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尋求自由的道路並不容易,但是正因為如此,這種長期的堅持才顯得難能可貴。

另類的性格和解構的能力,讓沙葉新的思想保持年輕。他的人生就像他寫的話劇一樣,早年矇昧糊塗,而到晚年,卻越來越精到有力。放眼現在的文壇,我們所缺的正是沙葉新先生的那種自覺:不管現實如何,都要努力保持思想上的獨立,始終守護自己的核心身份,不管是小說家還是劇作家。

□張豐(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