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我們家與深圳的不解情緣

「学习时报」我们家与深圳的不解情缘

深圳,原本是廣東省南部的一個邊陲小鎮。但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和銳意進取,奮力拼搏,昔日的邊陲小鎮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一座現代化的新興城市在祖國的南大門巍然屹立。

自1984年7月以來,我與深圳結下了不解情緣。

是年,應深圳市委黨校的邀請,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委派呂英寰同志和我,赴深圳市委黨校講課。接到這個任務後,容不得我們有什麼考慮和準備,只帶了幾本書和簡單的生活用品,就坐著火車直奔廣州。那時,因為從北京到深圳還沒有直達的火車,需要在廣州站換乘一次車。

風馳電擎,火車於當日就到達羅湖站。我們出站後,坐著一輛中巴,很快就到了深圳市委黨校。黨校的門面十分簡陋,校園雖有圍牆,但佈局十分零亂,教學設施也很差。全校只有一部電話,放在傳達室公用。我們倆被安排住在一棟只有四層高的樓房,兩人共住一個房間,大約有14平米,配有一個小衛生間,帶有一個沖涼的水龍頭。每天在廚房小餐廳吃飯的只有我們兩個人,飯菜也極簡單。這些情況對於剛剛建校之初的深圳市委黨校來講,是在我們預料之中的。

因為是夏天,吃完晚飯後,天空仍然是亮亮的、藍藍的,雪白的雲彩在天空輕飄飄地浮動著。

黨校的東面是深圳水庫,這是專門為香港輸送水的水庫。黨校與水庫之間是一片菜地和稻田,也有許多香蕉樹和棕櫚樹。時不時地會看到男男女女的農民在田間勞動。早晨出去散步時,還會看到一個擺地攤的菜市場,新鮮的蔬菜、雞魚肉蛋和各種海鮮品種繁多。呈現在我眼前的是,好一派南國風光,令人煞是心曠神怡!校園南面一牆之隔的是深圳電視臺。臺長是飾演電影《紅色娘子軍》女主角的祝希娟,聽說是從海南島調來的。

市委黨校的常務副校長嚴沃才同志也是從海南島調來深圳工作的。嚴校長曾在中央黨校進修部地廳級幹部進修班學習過一期,他聽過我講課,是他點名要我來深圳市委黨校講課的。嚴校長給我們的任務是,給學員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講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經典著作。在市委黨校教學期間,我們面對的是一批中青年領導幹部,他們雖然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理論水平相對比較低。如何輔導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仍然不可小視。我按照嚴沃才校長的要求,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上下功夫。我力求做到,講課要使他們聽得懂,實踐中要使他們用得上。因此,在理論聯繫實際上,為他們多提供範例,以便他們加深對原著的理解。

深圳市委黨校這個中青班,我是第一個登臺講課的教員。所謂講臺,實際上是一張普通的桌子,教室是正在建設中的禮堂的前廳,臨時擺了幾十張桌子和椅子,就這麼簡單。

深圳最早開發建設的是與香港一河之隔的羅湖區。那時羅湖塔吊林立,就像一片森林似的,那一棟棟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每當一棟高樓封頂的時候,都要燃放經久不息的鞭炮。因為羅湖離市委黨校直徑距離並不遠,鞭炮聲一響,如雷貫耳。雖然對我們的課堂有所幹擾,但我內心對於深圳這種熱火朝天迅速發展的面貌,還是十分欣慰的。

我親眼看到了位於羅湖的國貿中心大廈一天天地從地面升起,它高高聳立,直插雲霄。聽到它封頂的鞭炮聲,我內心是何等的激動啊!深圳的建設者曾在這棟大廈創下了“三天一層樓”的記錄,成了“深圳速度”的象徵,也是深圳人民的驕傲。

其實,深圳市成為經濟特區,始於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並頒佈《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就此誕生了。深圳特區是鄧小平親自開闢的最早的改革開放的試驗地之一。它的發展情況,一直受到鄧小平的高度關注。1984年1月,鄧小平曾到深圳視察過。他看到深圳經濟特區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各方面的發展變化都非常的快,他心裡十分高興,於1月26日為深圳特區欣然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鄧小平的題詞,給了深圳建設者以決定性的支持,堅定了人們辦特區的決心和信心,使特區的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在深圳市委黨校工作期間,嚴校長非常關心我們,經常會利用星期天,帶我們到深圳各地參觀遊覽,以開闊我們的視野。我們參觀了與香港比鄰的羅坊村、光明農場、華強北路的電子錶廠、華僑城的錦繡中華公園和電子手錶廠、蛇口的海上世界、蛇口碼頭、一街兩制的沙頭角,以及羅湖海關。記得那時的羅湖海關,非常簡陋。深圳與香港之間的界限就是一條深圳河,河上架了一座鐵橋,橋的中間畫了一條黃油漆的界線。我和老呂從來沒有去過香港,於是好奇地將一雙腳跨在了黃線的兩邊,兩人同時哈哈大笑。

1984年的深圳,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工地。過去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從祖國各地湧來了許多的建設者,各種人才紛至沓來,他們都想到深圳特區大展宏圖。雖然深圳剛剛興建不久,但已經初見規模。我深深地為深圳建設者那股熱情和開拓進取的精神所感染,所震撼!我深感,深圳是年輕人發揮聰明才智、大展宏圖的世界。

我的教學任務完成後,在即將離開深圳市委黨校之前,校領導找我談話,要我留在市委黨校工作,但被我婉然地謝絕了。

但是我們家與深圳的情緣仍在延續。1986年7月,我女兒陳倩大學畢業。本來她已被安排在中國工商銀行海淀分理處工作,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女兒到了深圳華僑城企業管理部工作。

那時的華僑城剛剛開發不久,連辦公樓都還沒有蓋好。企業管理部就在錦繡中華公園裡面搭建了一棟兩層的木板房,女兒和她的同事們就在這麼一個簡易房裡辦公。女兒在大學時是學習企業管理和財會的,她的工作恰恰同她所學的專業是對口的。那年,她22歲,正是青春芳華。企業管理部委派她擔任兩個公司的董事,這對於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大學生來講,無疑是一個挑戰。陳倩是我們的獨生女,我之所以讓她隻身一個人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工作,就是讓她到深圳去闖一闖,讓她在艱難的實踐中經受鍛鍊。儘管她第一次隻身離開我們,但我只把她送到北京站。今後的路,讓她自己走。

她熱愛深圳、熱愛華僑城、熱愛自己的事業!後來,她擔任華僑城醫院辦公室主任、院長助理。一眨眼功夫,女兒在深圳華僑城已經工作了32個春秋。我的女婿比我的女兒早幾個月到深圳華僑城工作,他們同深圳千千萬萬的青年人一樣,把自己的青春和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深圳的建設事業!

如今,女兒、女婿都已經年過半百,在深圳出生的外孫女,明年也要大學畢業了。她表示,畢業後,一定要回國報效祖國。她說,深圳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大都市。據2017年統計GDP2.2萬億,名義增長12.87%,已居全國第三,人均收入全國第一。深圳在“北上深廣”四個一線城市裡發展速度最快。作為在深圳出生的一代新人,她願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深圳的建設事業!

我和老伴退休後,就像候鳥一樣,年年的冬天都到深圳“過冬”。我們一家三代人,見證了深圳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地成長、發展、壯大!我們深深地愛上了這座新興的繁華都市,並與它結下了不解情緣!女兒一家三口人,早已成了地地道道的深圳居民,我們老兩口也是深圳市暫住居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與深圳情。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與深圳這份情緣,會變得更深,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