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起跑线,一个在中国社会极度受用却又遭到批判的词汇。在最近上映的一部同名印度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放大化的中国教育问题:

新中产的唯一出路,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替他们跻身上流社会。

有人说,如果换了主角,这131分钟就成了一部中国父母为子求学的纪录片。

文章太长不看版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1

中产阶级的焦虑:

上游的人想阻止你的加入,

下游的人每前进一步都要竭尽全力

很多人对印度这个国家的两极分化有所耳闻,那里的穷人区像极了80年代的中国,脏乱、破旧、繁杂,而一街之隔的富人区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位于旧德里核心区域的“月光集市”,便是土豪夫妇曾经生活的地方,这里是最古老繁华的市场,却也是中产甚至底层的代表,很明显地,他们是从底层走出来的暴发户。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正因如此,夫妇俩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尤其是母亲米塔对那套“一步落后,步步跟不上”的怪圈理论深信不疑——进不了私立名校,就考不上名牌大学;没有名校文凭,就找不到好工作。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但现实是,这对中产阶级夫妇正处于社会的夹心层:他们有着不错的收入,但想要真正进入上层社会确是困难重重,有的学校甚至告知不接收商人的孩子。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Hindi Medium》,直译过来就是“印度中产”之意,从家庭教育问题,反映了中产阶级难以逾越的窘境——既无法挤进“上流”、也无法融入“下层”。

2

所谓的精英贵族:

一边排斥着阶级文化,

一边却绞尽脑汁让孩子进入其中

与中国社会不同,印度毕竟是个曾经的殖民地国家。因为长期接受过英国文化,这种“西方先进文化”成为了印度精英阶层的文化代表:说英语、平时要表现出来的“涵养”、甚至穿着打扮,印度的精英人士,言行举止一点也不能“印度”。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而这对底层走出的暴发户夫妇简直是“霸王硬上弓”,他们努力装作自己是精英,却因出身、文化和习俗的问题,一次次的被其他精英家庭所鄙视。在这里,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秉承着所有英联邦国家的特征,印度的贵族学校拥有比普通公立学校更高的特权,这也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方向和圈子,当然,录取条件也是相当苛刻。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需要接受审问般的考核,调查父母的阶层,考察家长是否具备优良的基因和足够的能力来抚养孩子,这是金钱买不到的修养。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因为对孩子寄予了厚望,电影中的夫妇可谓煞费苦心,前一秒还在身上堆满奢侈品,渴望以此融入上流社会;后一秒为了获得“穷人指标”的录取捷径,又不得不蓬头垢面、灰头土脸的在脏兮兮的小屋中假扮贫困户。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3

最好的教育在哪:

进入顶尖的学校,

还是做言传身教的智慧家长?

然而,费劲千辛万苦换来的入学名额就一定是好的教育开端吗?

诚然,影片中的私立学校不亚于五星级酒店,有纯欧式食堂,有恒温游泳池,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但同样是这里,孩子们不再是单纯快乐的贫富差距会把他们按照阶级划分,非精英阶层的孩子始终是受到排挤的。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表面光鲜的上流社会事实上充满虚伪和冷漠,皆为利往来,很小的孩子就会排挤孤立不说英语的小伙伴,更何况那些城府莫测的大人;

而底层的人们却在自己都拮据的时候,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水和食物。

一部131分钟的印度电影,道尽了中产家庭的焦虑

影片的结尾,因为男主人公揭露了校长贩卖穷人入学名额为自己谋利的真相,并决定让女儿退学去读公立学校。他反思道:“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好父亲?”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正直,敢为别人的利益挺身而出的人,而不是只学会带有偏见和歧视的知识。

这才是值得称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