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局開講|從孤獨之地邁向信任之門——標準退位

标局开讲|从孤独之地迈向信任之门——标准退位

“如果說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座巨大的冰山,那麼其中有意識的活動就僅僅是這座冰山浮出海面的小小冰尖。有一條來自認知科學家的研究經驗:在所有大腦的思維活動中,潛意識活動多達95%。而且這很可能已是極其保守的估計。”

——摘自《購買的真相》(丹·希爾著)

從本質上看,標準化與工業化一直存在緊密聯繫。在工業化時代,如何滿足消費者高達95%的潛意識需求主導的消費,是擺在標準化作業,流水線生產的生產商面前的一道難題。大機器作業帶來的是產品的大規模、大批量生產,這種生產模式帶來了社會產品的極大豐富,使社會告別短缺時代向“豐裕社會”(加爾佈雷思所著書名)轉型。產品的豐富一方面使消費者不再受到商品短缺之苦,另一方面也給消費者帶來了選擇難題。消費者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往往會難以選擇。對消費者而言,這種選擇行為至少造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本:試錯成本,即因消費者買了一個不好的產品所帶來的損失;鞋底成本,即消費者為了購買一個好的產品,而去多個購買場所選擇,這樣導致了消費者額外消耗的成本。對商家來說,競爭產品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帶來了極大的廣告成本。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因為工業化時代的產品是標準化產品,這些標準化產品之間並非完全一樣,而是存在著很多細微的區別。標準化是消費者對產品各個方面基本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但也僅僅是最大公約數。對消費者來說,標準只滿足了對產品的共同需求,而個性化需求,恰好是無法通過標準滿足的。因此,各種標準化產品之間的細微區別,可能恰好滿足了消費者需求。消費者為了發現這些細微的區別,商家為了讓消費者發現這些細微的區別,都付出巨大的成本。也就是說,標準化在帶來了生產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營銷、購買等方面的成本。

在大數據時代,通過強大的數據分析技術,商家能夠輕易感知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並在知曉該需求後,對症下藥,推出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牢牢抓住消費者的痛點。大數據對標準化的影響實質上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大數據開發利用方面,如前所述,由於大數據的定義並不明確,使大數據處理技術層面,仍需要大量的標準來進行支撐,使大數據開發利用能夠更好更快地進行。另一方面,大數據的開發利用的結果應用到產品與服務層面之後,則給標準化帶來了衝擊。標準化在本質上是對消費者個性化的一種集約。這種集約的原因在於,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缺乏相互感知。商家對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無法深入瞭解,只能依據大眾化需求的特徵,歸納出各種標準。這些標準,忽略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消費者層面看,標準化是因為消費者無法瞭解生產者的具體信息,而依賴於標準為其提供基本的保障。在大數據應用普及之後,消費者與生產者能夠相互感知,商家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這樣,標準化就會隱藏到大眾感知不到的地方。

總體而言,消費者的需求可以分割成兩層:基礎需求和個性化需求。無論互聯網技術給生產和銷售領域帶來怎樣巨大的變革,必須承認,在底層的產品基礎需求層面,仍離不開標準化的保證。而個性化需求部分,則要由產品或服務的個性化部分滿足,這些個性化部分衍生出標準化的全新形態——個人標準,預示著新計劃經濟時代的到來。

互聯網開啟了真正的消費者主權時代,消費者日益從注重產品功能轉向注重情感、文化、時尚、潮流,轉向注重產品帶來的體驗、價值,從大眾化商品轉向追求多樣化、定製化、個性化。可是,另一個問題是,消費者追求的多樣化需求可能無法完全用自然語言表達,這種需求可能需要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才會全面表現出來,或者說,消費者的需求只有在看到他所希望的商品時,才會被激發出來。正如《需求》一書中所言:“真正的客戶需求潛藏在人性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的相互關聯之中。”這也是對於商家來說,為什麼明知消費者需求差異化產品,但只能致力於提供標準化產品的原因。因為商家無法知道消費者需求的是標準化之外的哪個部分。從中國消費者來說,也正面臨著由標準化產品向個性產品轉型的階段。據我們的研究,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消費者一共創造了三個不同的時代。

l 產品時代或功能時代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商品短缺,物質匱乏,消費者的需求比較單一,他們注重是否能夠買到產品。對產品的理解和要求主要是產品的使用價值,或者說產品的功能。因此,對企業來說,關鍵是如何生產出來更多的、功能上能夠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產品。這個時期,標準化大工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l 質量時代或價值時代

在20世紀90年代,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這時,除了產品的基本之外,消費者還追求產品的質量以及性價比。多功能、高質量、價格適中的產品,成為了消費者的新寵。

這個時期的消費者,開始對產品的價值進行關注,因此,性價比、高質量等成為新關注點。

l 個性時代或體驗時代

21世紀是個性消費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體驗需求開始氾濫,產品除了需要功能齊、質量好之外,還需要有某些能夠契合消費者個性的東西,消費者也需要通過商品或服務的消費來體驗到極致的感覺。

信息化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人得到的關注變少。因此,每一個人都需要某種特定的東西,來彰顯自己本身的特徵。因此,以個性化、情感體驗與心理互動為主的消費關係開始湧現。例如,很多人吃飯之前要先發微信,其本質不是說他的飯菜有多貴重,而是強調其特色。因此,消費過程在本質上成為了一種心情傳遞過程。這種過程的價值與愉悅,將超越物質消費、符號消費帶來的心理滿足。以人的精神滿足作為價值評判的重要標準,效用與價值更加主觀化。

2013年9月2日,微軟宣佈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曾經的一代手機巨頭在Android和蘋果的雙重夾擊之下終於不堪重負,轟然倒塌,不禁令人唏噓感慨:諾基亞這種企業為何會面臨著如此大的困境?畢竟,曾經的諾基亞基本上具備了我們所能想到的成功企業的所有要素:人性化管理、強大的產品研發能力、完善的營銷網絡、良好的消費者口碑、堅實耐用的產品質量。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諾基亞具備了工業化時代成功企業的一切要素,但卻缺乏了個性化消費時代最重要的一點:對“好產品”的理解。在個性時代、體驗時代,堅實耐用的產品品質、高技術含量等已不能成為產品的唯一賣點。在一切都娛樂化的背景下,滿足體驗、審美、情感等各種需求的產品,才是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方可定義為“好產品”。

而蘋果公司為什麼會大獲成功?並不是因為產品質量最好,或者技術最領先,而是因為蘋果產品很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各種需求:在產品外觀設計方面,極致簡約,獨樹一格(尤其是在剛推出時),滿足了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而其系統平臺化戰略,又滿足了消費者的體驗需求,因為消費者可以通過下載各種應用,體驗手機的各類功能。而其高端定位,滿足了消費者的某種情感需求。例如,在中國,蘋果手機一度成為了最廉價的可以用來彰顯身份的奢侈品,也可以作為禮品饋贈他人。正是因為滿足了中國消費者的這種心理感受,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果粉”,出現了“賣腎換iPhone”的故事。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公司糟糕的售後服務,不盡如人意的產品質量等問題,幾乎被忽略和掩蓋,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也就是說,人們對蘋果手機的主觀評價(最廉價、隨時可以顯擺的奢侈品)取代了對產品質量標準的需求。

标局开讲|从孤独之地迈向信任之门——标准退位

因此,在互聯網日益成為生活一部分的時代裡,傳統標準化開始退位,而個性化需求和個人標準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在此需要強調一點,標準只是退位到個性化身後,退位到消費者看不到、無法直接感知的地方,而無論是產品的生產或服務的提供,其底層仍離不開標準化的支撐,標準化在社會生產實踐中依然不可或缺,可以說,“互聯網+”時代,只有藉助標準化的“神手”,才能把好生產和消費的命脈

标局开讲|从孤独之地迈向信任之门——标准退位标局开讲|从孤独之地迈向信任之门——标准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