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清朝后期,以广东洋务派人物-张之洞为首,各地纷纷自铸银元,这就是光绪元宝,面值采用大清的库平制度,计为几钱几分。

而且尤其是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战争开销加上赔款,使得清政府财政紧张,于是各省自铸银元更加盛行,朝廷无奈也只能以此作为权宜之计,认为自铸能够消除银两解库出入之弊,调剂钱之缺少,可收利权,裕国利民,是处理财政困难的救急良策。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小日本画的中日甲午战争海报

至此各省自铸银元达到顶峰,可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各省各自为营,所铸银元分量、成色都不一样,币制也存在差异。因为成色重量不一,各省之间相互抵制外省银元,使得交易流通反而不畅。

币制的混乱也引发了当时朝野上下的一场大争论,大清的货币是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圆、角、分的制度,还是采用中国自古以来的两、钱、分、厘的制度?这就是“圆两之争”。

争论表面上是货币制度的争执,背后其实是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势力、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博弈,这新与旧的碰撞自然的分成了两派:两制派、圆制派。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光绪帝 VS 慈禧老佛爷

两制派,主张以两计价,主要人物为:慈禧老佛爷、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他们认为,银两是祖宗成法,以前仿铸洋元,乃一时权宜之计,不可作为定制。而以“圆”为单位,上损国体,下失民信,内便中饱,外长漏卮。

圆制派,主张以圆计价,主要人物为:光绪帝、度支部尚书载泽、富商兼新式官僚盛宣怀,尤其是后两个人,是实际战斗在金融市场一线的“财政部长”和民间“大富商”,他们以实际流通情况为依据,认为:“不用两钱分厘名字,只须以枚计算,期与他国钱银相通。为金本位之准备,不宜实行旧日陈规。而银钱流通,以商家生意、民间日用为大宗。国家税收特其一端,若概用一两币制,揆之国计民生程度未能尽合。且钱银通弊,重则私熔,亦须避免。”

在实际流通中,各省为了和外国通商方便,铸造的一圆制银元: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光绪二十四年北洋机器局造壹圆(中国最早出现“圆”计价单位的货币)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光绪二十四年奉天机器局造一圆

“圆两之争”的过程中,两制派的支持者,诸如张之洞、袁世凯,多是地方实权人物,他们掌握着当时各省自铸银元的造币厂,所以非常便利的铸造了不少的两制银元样品,呈奏朝廷采纳,一度占据了优势,尤其是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银币分量成色规章》拟定,法定银元为库平壹两,似乎两制派已经胜出。

两制派的一两制银元: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库平一两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奉天省造癸卯库平一两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光绪元宝北洋库平一两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丙午户部大清银币中心中壹两

而圆制派此时则顶住了上谕,利用舆论制造声势,从分量、成色、币制分配和市道流通四个方面,分析以圆计价的好处,并利用度支部的实权,拟定《度支部奏进呈新铸通用银币并议定成色分量章程》奏折,继续铸造七钱二分的圆制银元。不断的舆论攻势还是起了作用,度支部的奏折准奏了,于是造币总厂依此奏折章程,试铸通用银币,采用圆为单位,这就是丁未大清银币壹圆。

圆制派的一圆制银元: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丁未大清银币壹圆

新旧势力的交锋,肯定是反反复复的,此时主张两制的两制派大臣张之洞、袁世凯纷纷极力反对,各方意见不能统一,币制方案再次搁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面对两派的争执和互不相让,朝廷无奈只得先后两次把银元单位问题下放,寻求全国二十四个督抚的定见,结果支持两派的十二人,圆派的九人,和稀泥的三人,最后还是毫无定论。

争论了20多年的“圆两之争”,最后把光绪帝、和慈禧老佛爷都耗死了,就在度支部还打算继续收集下面各方意见的时候,光绪帝、慈禧双双驾崩。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两制派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张之洞也病卒,至此圆制派终于占了先机,看来把对手熬死也是取胜的方法之一。

圆制派胜出后的一系列一圆制银元: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宣统年造大清银币壹圆

宣统二年(1910年),大清度支部奏定《币制则例》,圆两之争终于尘埃落定,圆制派胜出,大清国币单位正式定名为“圆”。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版壹圆

光绪与慈禧的暗斗,新与旧碰撞:货币乱象之“圆两之争”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反龙版壹圆

宣统三年(1911年),新的大清国币终于发行了,这就是收藏界昵称的“宣三”,不过这时候武昌已经起义,“宣三”基本就是为了镇压起义充当军饷而被迫仓促调拨的,“圆两之争”争了这么多年的国币标准,最后以这种悲哀的方式草草发行,可叹呀:争来争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次年,1912年,民国成立。圆两之争耗尽了大清最后的力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