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院送来致富经

——甘农大草业学院助力甘南藏区脱贫纪实

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1月9日讯(记者 侯小宝) 2012年以来,甘肃农业大学在河西绿洲农业区、陇中干旱区等重点区域建成专家院20个,依托这些专家院,通过专家带领团队、集成共性技术,研发关键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师尚礼教授是甘肃省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的院长,以他为首带领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研究创新团队”是甘肃农业大学建成的20个专家院之一。2012年,该团队在夏河县启动了“青藏高原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并持续到2017年,为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生活质量提升探寻出路。

甘南藏族自治州为全国第六大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几乎全部饲草供给依靠天然草地,以牦牛和藏羊为主的畜产品是当地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资源开发、文化冲击等方面的因素,甘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原有的平衡已被打破:草地资源出现退化,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放牧需求;畜产品方面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家畜品种退化,主导产品不突出等问题;小型分散牧户应对大市场的能力弱,牧民收入无法得到保障。

扶贫先扶智,为帮助牧民改善生活状况,团队采取“陪伴式”扶贫模式,结合藏区独特的文化背景,深入牧民家中,走进不同合作社,和他们同吃同住同生产,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采用互访式、参与式培训,集中团队专家和全州专家讲课,把当地牧民培养成土专家或能人,让他们长久地服务当地农业发展。师尚礼教授说:“这是让‘外因’驱动‘内因’,‘内因’驱动‘转变’,形成良性循环。”

团队成员刚来到王格尔塘镇永杰草业合作社和桑科乡央吉才让畜牧业合作社时,到处堆满了凌乱的草堆,无人管理。开展项目时,合作社负责人眼中也满是怀疑。但通过5年来一次次的指导,合作社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规模不断扩大,团队培养出的一大批能人带动了周围更多的牧民致富。铁的事实让牧民信服了,也和团队的专家结成了朋友。

项目实施期间,为了实现技术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团队项目组与桑科乡日芒行政村第二自然村村民、合作社社长羊吉才让进行了对接,依托原有的专业合作社,资助他建成了面积为420平米的社区现代小型畜产品加工企业,购置和配备了牛肉制品和乳产品加工设备,设计了风干牛肉、酱牛肉、卤牛肉等6种风味的小包装牛肉品种,建成了甘南牦牛特色酸奶生产线等。合作社由成立初的21户牧民,目前发展到52户200多人,共养殖牦牛200多头。羊吉才让高兴地说:“在当地一头牦牛宰杀后最多卖到5000元,加工成牛肉干后能卖到10000元,我们收入翻了一番。”

羊吉才让告诉记者,通过专家手把手教,这几年他们学会了培育草原、学会了种草、加工酸奶和牦牛肉,并开始认识到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和生产标准的重要性。牧民们现在很信赖这些专家,有什么问题就找他们。几年来,合作社年收益由原来的2~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0万元左右。如今,央吉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了牧区的典范。

桑科村藏族牧民洛白是个放牧的好手,每年辗转于夏季和冬季放牧场,看着草原慢慢退化,他曾担忧过也恐慌过:家畜养少了没有收入,养多了会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现今,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通过团队的技术指导,在采用引溪灌溉(首创)和补播改良技术后,经过改良的草场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没有饲料了,家畜也可以多养一点了。远处,打草机在忙碌的作业着,草地上摆满了圆圆的草捆。

团队开展的互访式、参与式培训不仅着眼于甘南当地,他们还带着牧民走出家门,去全国各地的高原社区学习。团队先后深入四川甘孜昌台社区、云南迪庆中甸社区、西藏羊八井甲多社区等社区,让牧民学习其他藏区的先进模式,并把这些模式运用到甘南当地生产。通过交流,牧民的草原管理利用理念、文化理念、市场意识、组织能力有了显著变化,合理利用草原和发展草畜产业脱贫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现如今,牧民开始主动寻求专家,和专家沟通。从草原定向补播改良到家畜养殖再到肉乳畜产品加工销售,主动想办法寻求技术,投入资金,出击市场。合作社“绿色环境-绿色牧草-绿色养殖-有机畜产品-加工提值”的发展路劲越来越清晰。

虽然项目已经结束了,但牧民们却舍不得让师尚礼教授的团队走了。师教授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还会有很多牧民打电话给他,向他咨询技术问题,他们都会一一解答。而他们的团队,将会在邻省青海省继续开展这个项目,帮助更多的青藏高原牧民致富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