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与欢喜是在一起的

慈悲与欢喜是在一起的

欢喜是一种喜悦。学佛就是喜悦,这个前提,在印度人来讲,跟我们是不一样。这一点很少人能够去体会到。譬如我们在看世尊,当然你会觉得世尊跟耶稣之间有什么差别没有?耶稣是属于比较悲哀型的,所以他钉在十字架上,眼帘是下垂的,是很忧伤的状况。世尊他没有那么忧伤,很平和、很宁静,可是你看不出喜悦。

而这一种塑造的形像,是错误的。因为在印度本身,他们非常强调喜悦。阿难、阿难陀,他不但是淡淡的喜悦,他那个喜悦,阿难翻译过来我们叫“庆喜”,庆祝欢喜,应该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叫狂欢,因为他有庆祝。那种节日庆祝的那一种狂欢,一种狂喜。而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叫趋向于喜悦之路。趋向于达到喜悦的这条途径,我们通常就把它翻译叫菩提道。这一翻,菩提道就没有喜悦的味道了,有没有感觉到?

所以他们的喜悦来到中国以后,看不出喜悦,因为中国人本身是在公开场合来讲,他不可主张这一种欢喜庆祝,尤其是文人把它形诸于语言文字的时候,太过于庄严、凝重。而事实上整个民族不可能是这个样子啦,因为那是一种纯粹理性的做法。你看民间,还有七夕的故事、元宵的故事,各种节庆的庆祝喜悦,怎么有可能说没有庆喜呢?所以以中国人来看世尊的话,反而把世尊塑造成一种笑不起来的样子,不对啦。他这里面充满着喜悦,充满着欢喜,我们要能表达这个部分。

所以慈悲与欢喜,是在一起的。慈悲是人性化的展现,这种展现是一种喜悦,慈悲与欢喜他们是一体的。所以在这边联立起来,印度人就叫慈悲喜舍。慈悲、喜,在一起,而他的基础是建立在舍上面。舍什么,舍我执,舍没有必要的葛藤、挂碍,你才有办法把你的人性面展现出来,你才能够去享受那种喜悦。假如不能舍的话,喜悦你享受不到。懂得这个意义以后,我们就知道,具有这一种条件的人,他当然本身会“离诸谄诳”,心清净,这个心常乐慈悲,而且常欢喜,这样的人叫“志欲广大深信人”。

撷自《世界成就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