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瑜伽師地論》的斷句——十一

這一部分是講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共分三部分對其講解。第一,種子識的類別;第二,種子現行以後得果報的區別;第三,種子依止的區別。


這些知識,首先對於明白因果產生的原理很有幫助,其次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我個人感覺,修行就是修如何棄捨雜染種子而讓阿賴耶識現行,進而達到涅槃的境界。

(種子識的差別。)

複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

(帶業力的種子隨著產生果報的生命體轉生,因為種子在阿賴耶識裡是具足的,所以能夠現行。)

關於《瑜伽師地論》的斷句——十一

隨.所生處.自體之中,餘體種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種子。

(入胎後,色、受、想、行、識和諸根成長的原因和狀況。)

又羯羅藍漸增長時,名之與色,平等增長,俱漸廣大。如是增長乃至依止圓滿。應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漸漸增廣;由水界故,攝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堅硬;由無潤故,由風界故,分別肢節各安其所。

(一切種子識與它們所得到的果報體有什麼關係?或者說自體的果報是因為什麼樣的種子識產生的。)

又一切種子識,於生自體雖有淨不淨業因,然唯樂著戲論為最勝因。於生.族姓.色力.壽量.資具.等果,即淨.不淨業為最勝因。又諸凡夫,於自體上,計.我.我所,及起.我慢;一切聖者,觀唯是苦。

(因為種子、業、境界所產生的覺受的區別。)

關於《瑜伽師地論》的斷句——十一

又處胎分中有自性受,不苦不樂,依識增長,唯此性受,異熟所攝。餘一切受,或異熟所生,或境界緣生。又.苦受.樂受,或於一時從緣現起,或時不起。

(阿賴耶識內的種子是相續不絕的,一切種子現行了以後,得到的果報的區別。)

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不絕。性雖無始有之,然由淨不淨業差別燻發,望數數取異熟果,說彼為新。若果已生,說此種子為已受果。由此道理,生死流轉,相續不絕,乃至未般涅槃。又諸種子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後受。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雖餘果生,要由自種。若至壽量盡邊,爾時此種名已受果。所餘自體種子未與果故,不名已受果。又諸種子,即於此身中應受異熟,緣差不受,順不定受攝故。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若於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說於一切處得離欲。

(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因為受煩惱、果報和善法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類別。)

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粗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是故一切所依自體,粗重所隨故.粗重所生故.粗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所謂由行苦故。

(種子不同的名稱。)

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所謂名界、名種姓、名自性、名因、名薩迦耶、名戲論、名阿賴耶、名取、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得清淨後的轉變。)

又般涅槃時,已得轉依諸淨行者,轉舍一切染汙法種子所依。於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轉得內緣自在。

關於《瑜伽師地論》的斷句——十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