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近年來地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的改變會通過菌-腸-腦軸影響到大腦的正常工作,引起壓力、焦慮或抑鬱。

2017 年,重慶醫科大學謝鵬團隊做了一個有意思的研究,他們把無菌小鼠及SPF 級(無特定病原菌)的有菌小鼠分為4 組,其中2 組接受慢性束縛應激處理,這一組的小鼠每天被束縛4 小時,持續21 天。結果發現,相比於SPF 小鼠,無菌小鼠的焦慮樣行為較輕,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中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等激素水平明顯升高。這個研究證明了腸道微生物可以影響大腦。

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謝鵬團隊還曾對比過嚴重抑鬱症患者和健康人腸道微生物的差異,發現他們之間腸道微生物並不相同,嚴重抑鬱症患者有其獨特的微生物構成。

腸道菌群的失衡,可以通過影響激素水平和腦中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最終導致宿主出現焦慮樣行為。腸道微生物和大腦溝通的物質除了上面提到的激素之外,還有消化道中不同位置和類型的腸內分泌細胞,這些細胞可分泌多種受腸道菌群調節的腸肽(如神經肽Y 家族、縮膽囊素、胰高血糖素樣肽、促皮質素釋放因子、催產素、飢餓素等)。

通過抗生素、益生菌或者特別的手段引起的腸道菌群的改變,或許和機體的焦慮及抑鬱行為直接相關。連續給10 周齡的大鼠吃抗生素,把腸道菌群都慢慢殺死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成年大鼠的空間記憶力明顯減弱,內臟的敏感性和抑鬱行為都明顯增強,同時,還伴隨著五羥色胺和其他激素受體的變化。這就證實了,壓力相關行為和腸道微生物的關係是相互的,它們之間可以通過神經遞質、激素和菌-腸-腦軸相互影響。

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無論是激素還是腸肽,這些信號分子就像腸道微生物和人體之間的信使一樣,將微生物發出的信息傳達給了腸道,並通過迷走神經、血液循環和免疫系統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腦的正常運轉。

因壓力而產生變化的腸道微生物本身也具備了“致病性”。有研究把長時間暴露在壓力源下的小鼠結腸菌群移植給無菌小鼠,結果發現,在移植一天後,移植了壓力源小鼠腸道菌群的小鼠結腸感染了致病菌,6 天后,體內促炎症因子及趨化因子都顯著上升,並且腸道中的有益菌——雙歧桿菌屬已經完全消失。這個研究似乎證明了,壓力通過腸道微生物是可以“傳染”的!

好在,人與人之間並不共享腸道微生物,但也不排除身體上的微生物不發生交換。然而,跨物種的微生物轉移也是同樣的結果。有一項研究發現,將嚴重抑鬱症患者機體的腸道菌群樣本,移植給無菌大鼠,這些大鼠就會表現出和抑鬱症相關的行為改變。

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如果這種“傳染”真的可以在人類中發生,也許我們需要考慮選擇什麼樣的人做朋友了。對於一些壓力大,甚至,患有焦慮抑鬱的人,如果我們的菌群不夠強大,可以考慮暫時遠離他們吧,免得你也被傳染。從另一方面來說,對於這些人,我們也可以主動接近他們,把我們身體中充滿正能量的菌群反向“傳染”給他們,幫助他們恢復失衡的菌群,也許真的可以挽救一個朋友,使你們成為更好的朋友。

抗抑鬱藥物也要通過腸道微生物起作用

腸道微生物要想影響大腦,有兩個屏障必須攻破,一個是腸道屏障,一個是血腦屏障。“腸漏假說”認為,精神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腸道屏障破損,腸道微生物通過調節五羥色胺、γ 氨基丁酸、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從而導致炎症的發生,體內促炎因子明顯升高,進而影響焦慮、抑鬱等精神疾病的產生和發展。所以,靶向腸道菌群的精神疾病藥物可能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目前應用的一些藥物中,有一些藥物發揮藥效離不開腸道微生物的參與。2000 年,有研究發現,一定劑量的氯胺酮可以起到抗抑鬱的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顯,常令患者產生幻覺。而氯胺酮包含R 型和S 型,兩種類型的藥物效果不同,R 型氯胺酮抗抑鬱效果更好,有效力更強,更持久,且副作用更小。

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氯胺酮是俗稱的“K粉”。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的藥品,構型不同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距?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他們讓一種脾氣比較暴躁的老鼠,每天暴打模型鼠10 分鐘,總共打10 天。當模型鼠滿懷期待,熱情地想要跟其他老鼠交朋友時,回應它的卻是一頓暴揍,這就給模型鼠造成了慢性社交失敗壓力(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CSDS)。

連續十天的暴揍,這些模型鼠就都變得抑鬱了,表現為社交回避,它們變得再也不相信“友情”了,也不願意再見任何“人”了,具體表現為性動機減少,快感缺失,行為絕望,體重減輕。

等模型鼠備好後,研究人員分別給它們服用R型和S 型氯胺酮,來看看藥物的抗抑鬱效果。結果發現,藥物可以明顯改善小鼠的抑鬱症狀,並且模型小鼠腸道中柔膜菌門及放線菌門的微生物水平發生了明顯變化,但僅有R 型可顯著抑制柔膜菌綱的水平,並且引起腸道中丁酸亞胺(Butyricimonas)的水平降低,說明R 型氯胺酮對那些與抑鬱密切相關的腸道微生物影響最明顯,這個結果就解釋了之所以R 型氯胺酮抗抑鬱效果更好,是因為它對腸道微生物的影響更顯著。

冥想調節菌群,降壓力,抗焦慮抑鬱?

既然,壓力會引起腸道菌群的改變,那緩解壓力是不是腸道菌群也會跟著變好呢?

2016 年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先給焦慮患者進行減壓訓練,通過持續的正念訓練來幫助他們緩解壓力,隨後,再給患者進行綜合認知心理治療和飲食干預,最終,患者的焦慮症狀明顯好轉,並且腸道微生物也恢復了正常。

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這樣看來,那些因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確實是可以通過心理諮詢、瑜伽、冥想、正念訓練等減壓方式得以修復的。最近,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10 分鐘的冥想就可有效預防焦慮。只是不知道這十分鐘的冥想是不是也會對腸道微生物造成影響。

除了通過緩解大腦壓力之外,菌- 腸- 腦軸作為腸腦和大腦之間上下溝通的渠道,單純調節這個渠道中的信號分子也可以發揮同樣的作用。褪黑素(Melatonin)是一種內源性激素,由另一種神經遞質五羥色胺衍生而來,是一類具有保護幼體或抗衰老作用的物質。以往的研究證明,褪黑素還具有調整動物晝夜節律、提高睡眠質量、改善睡眠障礙、調節內分泌等作用,常被用作治療失眠。有一種著名的保健品“腦白金”,其主要成分就是褪黑素。

腸道菌群,褪黑素起效的媒介

褪黑素不僅對睡眠有作用,還有助於緩解壓力,調節腸道菌群。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睡眠時間少於8 個小時會導致焦慮症以及抑鬱症發生風險的上升腸道菌群能夠影響睡眠的質量和機體的晝夜節律,而晝夜節律的失調能夠導致腸道菌群的失衡。在一項針對慢性疲勞綜合徵患者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女性腸道中有害梭狀芽胞桿菌水平的增加,往往和她們的睡眠障礙及疲憊度增加直接相關。

腸道菌群的失衡或許會突然間或永久性地影響機體的睡眠,這種效應可以通過補充褪黑素來緩解。有研究發現,給斷奶小鼠補充褪黑素後,它們的體重明顯增加,且腸道健康狀況也顯著改善。

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褪黑素還會增加腸道菌群的丰度,並且可以顯著增加乳酸桿菌屬的丰度達三倍以上。補充褪黑素還可以顯著影響腸道微生物的代謝,如對氨基酸和藥物的代謝,幫助斷奶小鼠抵抗60% 的病原菌感染。更重要的是,在抗生素處理的斷奶小鼠和無菌的斷奶小鼠中,缺乏了腸道微生物,褪黑素就不能發揮原有的效果了。

所以,在動物體內,褪黑素的作用可能是由腸道菌群介導的。

人類也能使用植物激素?

有個題外話非常有必要提一下。很少有激素是動植物共用的,但褪黑素是個例外。原本人們認為,只有動物才有褪黑素,直到1991 年,有人發現植物也產生,並且還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植物激素。

在農業上,褪黑素已經作為一種新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和生物刺激劑使用多年,它在促進植物生長,增加產量,促進種子萌發,調節光週期,調控根系發育,延遲葉片衰老,影響果實成熟和貯藏,提高植物抗逆性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由於其具有抗逆性,那些生存條件不好的植物具有更多的褪黑素,那麼我們可以推斷在大田中生長的植物中,褪黑素的含量要明顯高於大棚中的,野生的要高於人工栽培的。研究已經證明,植物幼嫩組織的褪黑素含量高於衰老組織;種子裡含量最高,而果實中含量最低,人們常吃的葵花籽、甜杏仁和芥菜籽中的褪黑素含量非常高。而加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非常低,如櫻桃果汁和櫻桃果乾中完全不含褪黑素,但冷凍櫻桃和凍幹櫻桃粉中褪黑素含量則較高。

如果有人想通過飲食來改善睡眠,除了服用含有褪黑素的保健品之外,還可以通過食用上面提到的這些食物,不僅省錢還可以補充天然褪黑素,同時也給腸道微生物提供了它們喜歡的食物,可謂一舉多得。

“腦病腸治,腸病腦治”

通過上面這些研究,我們已經基本上摸清了腸道微生物和大腦之間的相互關係。壓力會導致大腦中分泌的神經遞質發生紊亂,還會引起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異常,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工作,使免疫系統不能很好地識別腸道微生物,一些原本與人共生的微生物,如上面提到的乳酸桿菌,可能會被識別為病原微生物,從而被免疫細胞清除掉,而那些病原菌則有可能被誤認為是“良民”,給它們靠近人體的機會,而它們則趁機侵入人體,引發疾病。

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同樣的,服用抗生素、藥物或不健康的食物會引起腸道微生物的改變,一些病原菌大量出現後,會破壞腸道的屏障功能,通過上面提到的血液系統、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最終,影響大腦的正常工作,引發應激反應,甚至出現焦慮和抑鬱。

根據腸道微生物和精神疾病的相互因果關係,在未來,“腦病腸治,腸病腦治”或許可以成為更好的身心疾病治療措施。

據說焦慮和抑鬱不是你的錯,是你身體裡的這些“小東西”的鍋!

(摘自《曉肚知腸:腸菌的小心思》,作者:段雲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