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年轻的时候,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高晓松


1

呱呱坠地

1969年冬,一个名叫高晓松的孩子,在北京清华园一个高知家庭呱呱坠地了。

他们家真可谓群星闪耀:外公张维:深圳大学创办者、两院院士。外婆陆士嘉:著名流体力学家、教育家。舅舅张克潜: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舅公施今墨:民国四大名医之一。母亲张克群:著名建筑学家和教育家。父亲高立人:清华大学教授。

高晓松说:“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

从小在清华大院长大的高晓松,在求知上可真是占尽天时地利,“小时候我遇到什么问题,家里人就写一张字条,说你去问谁谁谁。”

这些谁谁谁,很多都是中国头把交椅。“随便踹开一家的门,进去聊会天就很长知识,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家前面的院子。”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 高晓松和妹妹高晓江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高晓松,等于在脑门刻了两字:学霸。

他中学读的是北京最牛的北京四中,且是A1班——成绩前50名的尖子班。高三下学期,他获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额。

高晓松窃喜不已,他喜欢江南,“那里山清水秀,美女如云。”

结果没高兴几天就被爸妈发现了:“你怎么不复习啊?准考证也没有?”他瞒不住了,只好实话实说。

然后,爸妈给了他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但你必须自己打工上浙大。第二个:听我们的,考清华,我们养你。

“根本就是伪民主,我怎么养自己啊,那时不像现在可以随便打工。”

不得已,高晓松只好考了清华,以超线60多分的成绩进了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嘛,就是他舅舅。

爸妈已替高晓松规划好了人生蓝图:“读完清华,就到国外留学读博,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科学家。”

打小,爸妈就培养他学习琴棋书画,想让他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琴棋书画,我娘既当师父又当师娘,手把手嘴把嘴教我这些‘雕虫小技,以备我人生不如意时用以解忧。”

哪知生活常常事与愿违,高晓松没爱上科学,倒爱上了琴棋书画。

别看他家是高知,但生活依然很艰苦,为贴补家用,妈妈油印乐谱,让高晓松拿出去卖:”不管卖多少,只收两毛,剩的归你。“高晓松用攒下的钱,买了第一把吉他。

那时,妈妈教育晓松时喜欢说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要觉得眼前这点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

这句话像钉子般镌刻在晓松脑海里。

只是妈妈万万没想到——儿子的诗和远方,不是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而是成为一个懂点科学知识的艺术家。

高晓松抱着那把吉他,开始了浅吟低唱。

2

浅唱低吟

1988年,高晓松上了大一。念了两月后,实在觉得没意思。“我不喜欢数理化,我爱音乐。”

他提出组建乐队,爸妈不让。一家子科学家怎能允许子女成为艺人呢?

妈妈说:“你敢拿把琴就走吗?” 晓松答:“我敢。”

妈妈立马过去搜身,把钱搜光。“我给你买张火车票去天津,如果你能在天津坚持一周回来,乐队的预算我们立马就拨给你,如果坚持不下来,就乖乖念书。”

高晓松抱着吉他就去了天津。第一天,他坐在天桥弹琴,一天下来要到了5毛钱,花4毛7买了盒烟,就没钱吃饭了。第二天,他饿着肚子去天津大学卖唱。“结果被当成流氓,让学校保卫处抓了起来。”

保卫处要没收高晓松的吉他,这可是他的命,他一下急了:“我是清华大学的学生……”

最后,表哥去把他接回了家。打赌失败,他只好回清华念书。

念书也不正经,整天想着乐队。

他从北京各高校东拉西凑,找来蒋涛、戴涛、赵伟、老狼等人,就这样组建起了“青铜器”乐队。

没有经费,乐器超级烂:“吉他和贝斯不超过一百块钱,没有鼓槌,就用刷子把替代,音箱是用电子管收音机改装的。”

几个人就带着这堆破烂玩意,坐在清华礼堂旁边那片大草坪上,对着夕阳、对着啤酒、对着女生,把过剩的青春荷尔蒙化成纵情嘶吼。

那时,大家根本没想过出人头地,“写歌就是写着玩,下酒用或唱给姑娘听。”

唱着唱着,青铜器竟有了一点小名。1990年暑假,海南一歌厅竟发来邀请:“希望你们能到我们这里来演出。”

开始大家很兴奋,但兴奋后多选择了退缩。只有高晓松和老狼不顾一切踏上了旅途。

“我们的音乐在海南缺乏群众基础,又坚持不唱粤语流行歌,几天后就被歌厅老板炒了鱿鱼。”

这几天找的钱只够一人回北京,高晓松当即对老狼说:“你先走。”因为老狼必须赶在开学前回去上课。

老狼走后,他摸出剩下的钱计算:“顶多能买一张去厦门的火车票。”于是他背着吉他,就去了厦门。

他决心已定——不回清华念那个书了。后来,类似决定也成了他一生奉行的生活原则:“每当生活里不知道想要什么时,就先想想自己不想要什么上清华,再去国外读博,然后成为科学家,这不是我想要的的生活,所以我决定退学。”至于“想要什么”,去路上找吧!

后来很多人说:“你这辈子真走运。”

高晓松说:“我走运是因为我知道放弃。”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3

流浪厦大

清华开学了,高晓松却还在厦门,天高皇帝远,爸妈也管不着了。

那天,大雨,滂沱,许多卖伞的,但高晓松囊中空空。四处避雨的他,竟避进了厦大女生宿舍。

他在《如丧》里这样记叙说:随手敲开一扇门,穿着碎花小睡衣的姑娘,打开门看见一长发黑瘦落汤鸭站在门口滴水,不禁“啊”了一声,立即有5颗美头从床上浮起:

女:“你有什么事?”

晓松:“来避避雨。”

女:“你是干什么的?”

晓松:“我,我,我是个流浪的,艺人。”

“你是流浪歌手!”随着一声惊呼,众女齐刷刷从床上坐起身,露出各色碎花小睡衣以及兴奋的眼神:“快进来!”“吃饭了吗?” “你从哪来?” “用什么乐器呀?”

凭着一把吉他、几句浪漫的诗话,高晓松收服了一屋子青春少女心。由此受到了箪食壶浆的待遇——酒精炉煮的巨香的粥。姑娘们还怕不够香又往里放了些桂花。

于是他扎根厦门,成了音乐流浪者。

高晓松在《如丧》里感慨:“厦大女生竟然有与法国伯爵夫人们共同的爱好——供养青年艺术家并与之恋爱!”

没多久,他就和厦大一妹妹热恋了。“拉着手在夜凉如水的东边社幽深小巷里,接了10分钟41摄氏度的吻。”

在那个“摇滚才是音乐”的疯狂年代,不合时宜的高晓松在爱情滋润下,却写出了一首首骚柔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麦克》《流浪歌手的情人》等歌皆出于此。

多年后,高晓松在书里这样怀念:“厦门大学早已变了模样。曾经学校门口的小吃摊不见了,那是我多么留恋的味道,记忆中那些小吃比现在任何珍馐都美味。曾经蜗居过的小村子也高楼林立,失去了我记忆中的容貌,那是我多么魂牵梦绕的地方。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是因为有了那么多和我一样有梦想的人,所以虽是寒舍但也有温暖。”

那段日子无比狼狈,但后来却成了他一想起就会热泪盈眶的“闪亮青春”。

他也在书里感谢那位厦大姑娘:“谢谢你,X,你教了我许多许多,尤其是,你要我堂堂正正做一个男人,但愿老生没辜负你最初的期望。”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4

热血又惆怅

在厦门流浪大半年后,靠音乐难以求生的他还是回了北京。回到北京,高晓松也没回清华,转头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

音乐走不通,那就去拍电影,这一考,就考了一个最高分。但最后,还是没有被录取。

多年后,北影导师谢飞说:“那时的教授觉得导演不需要硕士学位,就一个也没录取。”

高晓松只好进亚洲电视艺术中心做了实习编导,干了几个月后,他和三个电影学院学生,被派去成都拍一个糖烟酒交易会纪录片。

一天晚上,在卡拉OK厅,他们碰到一家葡萄酒厂的人正筹划拍广告,高晓松灵感上头,胡编了一句:“想活九十九,常饮××葡萄酒。”

厂长一听:“这个好,给我拍吧!”

高晓松一咬牙说:“八千。”

厂长一挥手:“给你一万六,拍两个!”

那时,公务员月薪才72元,而他们两个广告就赚了一万四。尝到甜头的高晓松,立马开了一公司,闯进了刚刚起步的中国广告圈。两年里,他大发横财。

他买了一辆车,名字叫做林肯。又花三万块钱买了一个大哥大,再花三千五在大哥大上吊一BP机,还给BP机上了一个特别贵的呼号。

然后整天带着这身行头四处招摇,俗得就像刚从山区出来的暴发户。他膨胀他张扬,但活得青春热血。

1993年,香港大地唱片公司落户北京。高晓松被一朋友推荐给了大地黄小茂,在黄小茂鼓动下,高晓松加盟了大地。

然后以很低的价格,把《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歌卖给了大地,条件只有一个:我的歌必须老狼来唱。

这些歌,被黄小茂录入专辑《校园民谣》。在唱片发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高晓松和老狼都没意识到自己火了。

一天,他俩去北京工体看球赛,突然发现周围观众都不看球了,而是盯着老狼看,然后蜂拥上来求签名。

接着,各种演出邀请也蜂拥而至,老狼妈妈是中央广播交响乐团团长,开始在家里接到邀请电话还不信:“就老狼那样还能唱歌?”一个月后,她接电话时就变了口气:“我们家老狼三千块钱可不行。”

再接着,晓松和老狼开始频频出席颁奖典礼。“把那一年的音乐一等奖全都拿了。”

很快,两人就膨胀得一塌糊涂:“颁奖,如果是第二,就不去。”

1995年,膨胀的两人终于产生了分歧。老狼觉得校园民谣没意思,想转型玩摇滚,但高晓松始终坚定要做骚柔的校园民谣。

两人就互相烦对方,见面就吵,录《恋恋风尘》时,两人彻底闹翻了。

高晓松说:“鄙视这种民谣音乐,那你永远别唱《同桌的你》,连老狼的名字都别叫,就叫王阳!”

老狼也热血上头:“反正一切都是你给我的,我都还给你。”

两人掀桌子、砸椅子,决绝而去。好得穿一条裤子的哥们从此一拍两散,决绝而伤感,但这就是惆怅的青春。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1995年,好友宋柯美国留学归来。高晓松跑去他家叙旧,看他带回来一堆唱片和一把电吉他,就乘势撺掇:“咱们开个唱片公司吧!”于是,两人就创办了麦田音乐。

麦田成立后,只发了3张专辑。高晓松的《青春无悔》,朴树的《我去2000年》,叶蓓的《纯真年代》。

这三张专辑,虽然都红极一时。但因为盗版蜂起,都没赚到钱。

那段时间,麦田连工资都发不出了。“唱片已死。”高晓松心灰意冷了。

于是他背起行囊,开始了周游世界。“哪怕所有的钱都花光了也没关系。”

“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玩一段时间就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旅途中碰上一堆人,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

没钱了,就跟着某一乐队四处卖艺,到荷兰,到丹麦,到西班牙……去看温哥华层层叠叠的岛与水,去看斯德哥尔摩海湾的落日熔金,去看沙漠草原上壮阔的月朗星稀……

两年壮游,让他见识了世界之大;两年壮游,也开阔了他的心胸格局。

后来,他在《晓说》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世界变了,你没有变,因你缺乏壮游。

世界没变,你变了,通常在壮游之后。

归来,晓松陪澳洲乐队到酒吧玩,正好撞见了几年没有说话的老狼。

澳洲乐队问:“你以前组过乐队吗?”

晓松答:“做过,有个主唱很好,我们一起成名,后来因为一些事情闹掰了。”

澳洲乐队感叹:“太遗憾了!”

晓松端起酒杯,走向老狼;老狼站起来,也端起酒杯。咔嚓一碰间,彼此都红了眼睛。

后来,两人在录音棚录《青春无悔》:是谁的声音,唱我们的歌。是谁的琴弦,撩我的心弦。你走后依旧的街,总有青春依旧的歌。唱着唱着,老狼就哭了。

晓松问:“怎么了?”

老狼哽咽说:“想起了以前的很多很多事情……”

两个人在黑着灯的录音棚里,通过麦克风谈起那些历历往事,青春的感念和兄弟的情义,刹那间尽漫心头。

青春无悔来自黄埔书院

00:00

04:12

老狼说:“你每天大手大脚,哪天没人养你了,我养你。”后来,晓松落难狼狈时,老狼送来了十万块钱。这就是兄弟。

2016年,老狼参加《我是歌手》决赛,晓松来帮唱,从不烫头的他竟烫了头。这就是兄弟。

什么是兄弟?就是一起做过很多傻逼的事情的人。如果你年轻时没和别人一起做过很多傻逼事,年长时就换不来老狼高晓松一样傻逼的兄弟。

最好的兄弟,都是从路上找来的。而且,我们越是年长就越会懂得:再多各自牛逼的日子,也比不上那些一起傻逼的岁月。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6

勇敢而随遇而安

1999年7月,驾车闲逛的高晓松,在对外经贸大学门口撞见了沈欢,立如五雷轰顶,全身一震。第二天,他求哥们介绍认识了沈欢。

沈欢,又白又漂亮,但和高晓松一样“疯颠”,因而被称为“女高晓松”。两人一见面,立马就对上了眼。才恋了三天,晓松就觉得找到了一辈子想找的那个人。

他对沈欢说:“我们结婚吧。”沈欢心欢喜,但有些迟疑,高晓松拿起烟蒂就往手腕上杵。

知名乐评人李皖在博客里这样写道:“有次我们一起吃饭,旁边坐着记者,高晓松一手抱着欢子,一手给我看他腕上的伤,几枚灰蓝色的印痕,清楚刺激。这些印痕是高晓松向欢子求婚时,用烟蒂一次一次烫上去的。烫到第三次时,欢子同意了。”

这种求爱方式又俗又痞,但青春热血。

两个“疯癫”的人在一起的生活就像过山车,一会儿蹦到峰顶,一会儿又跌入谷底。

2001年,两人婚姻终于走到尽头。原本想好一辈子就这么生活了,没想到最终却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后来,高晓松回忆这段感情时,用了“基础性的崩溃”一词。他投入太多,也伤得很重。

于是他又上路了——又去寻找他的诗和远方。他说:“别叫我诗人,叫我游子吧!”

身体或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最终,他在美国洛杉矶定居下来,因为这里有个地方叫“好莱坞”,他想在这里找回他曾经走失的导演梦。

他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疯狂给各大制片厂写剧本,疯狂学习好莱坞电影制作理念,疯狂练习如何在半小时内讲完一个好故事,疯狂学习历史典籍和人文风情。

喜欢青楼文化,看到哪本书写点相关内容就抄下来。喜欢历史,就连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都要去找出来……

那些日子,他过得非常清苦。积蓄,也花得一干二净;车子,也早已经抵押;困难时,连饭也吃不上了,就靠朋友们周济一点过日子。

“虽然没钱,但是心气儿在,我宁可把车抵了也不出去满街刨活儿,也不干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他拼尽全力。

十年后,晓松写《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歌后,很多人说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家庭出身好,你有钱,当然可以这么说。”

但情况其实刚好相反,晓松每每追求“诗和远方”的时候,都是他很穷、家里也帮不上的时候。

什么是诗和远方?大冬天吃火锅,吃得脸颊冒汗,不是诗和远方。但你身上只有50块,还带女友去吃火锅,把冰冷圣诞夜过得心满意足,这是诗和远方。

买了房子,到宜家选家具,不是诗和远方。你租了一个破房,却买回藤蔓盆栽细细装饰,露出几分雅致,这是诗和远方。

听后摇、爵士,不是诗和远方。但你加班到深夜回家,还要取出淘到的碟,听几首后摇,偷几分钟闲适,这是诗和远方。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几年后,他终于通过面试,开始为好莱坞一家公司工作。

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缘分,在洛杉矶,他遇见了留学生徐粲金,又开始了一段浪漫销魂的爱情。

相恋一段时间后,他俩去迪斯尼玩。那天雨下得特别特别大,过山车正疯狂转着圈时,高晓松突然喊了一句:“嫁给我吧。”

她说:“好啊。”

高晓松没听清,再问:“行吗?”

她大声说:“好好好!”当晚,两人就直奔市政厅去领证。

没想到美国结婚,还需要证婚人。两人站在门口,愁眉不展,哪知又来了一对结婚的,也没证婚人。“于是我们就互相证婚,把证领了。”

高晓松的爱情,就是这么浪漫热血。

他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勇敢而随遇而安。

这一点,特别像刘若英:“永远使出浑身力气去爱,从不给自己留后路。其实不存在什么失败,相爱时有过的真诚、幸福、甜蜜,并不会因为最终没走到一起而被抹杀。世界上只存在真诚或者不真诚的恋情,而不存在成功或者失败的恋情。”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特喜欢高晓松写的这首《如果有来生》:以前人们在四月开始收获,躺在高高的谷堆上面笑着,我穿过金黄的麦田,去给稻草人唱歌,等着落山风吹过,你从一座叫“我”的小镇经过,刚好屋顶的雪化成雨飘落,你穿着透明的衣服,给我一个人唱歌,全都是我喜欢的歌,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等候鸟飞回来,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他会自己长大远去,我们也各自远去,我给你写信,你不会回信,就这样吧!

喜欢歌里传达的那种随遇而安的达观,这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以顺其自然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7

生活需要慢下来

2010年,高晓松接到一大活,被公司安排去导演电影《大武生》。

2011年5月9日,高晓松从美国赶回来,参加电影宣传活动,36小时没睡觉的他,“就像傻逼似的喝了一堆酒,叫代驾,结果傻逼代驾没来,我时差上来了,就傻逼啦嗒开着车走了。”路上又醉又困,结果造成四车追尾。

法庭上,律师提出减刑要求。“血液化验单上3个签字的人都没有检验师执照。”这是一个很强的理由。但被高晓松拒绝了:“有没有执照我也喝醉了。”他拒绝减刑,只想彻底反省。

“这么多年没有好好反省了,脑子里的东西一直在咕嘟着,没关过火,脑浆咕嘟了二十多年,现在找个地方关火晾凉,我觉得特别好。”

“我确实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但我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情静静地梳理过。”最终,他被判刑拘半年。

没想到人人避之不及的看守所,也被高晓松活成了“诗和远方”。

“那半年没有网,也没有手机。只有特别高的房顶,有六七米,那个灯,24小时永远不关。”那半年,他和就关在这样一个房子里,外面的世界,被浓缩成铁门上的一窟窿。

没有手机捆绑,便只好时常发呆,在发呆中,他明白了很多事情。

比如珍惜自由。“人人都想出去走两步,哪怕去倒垃圾,擦个地,去小卖部扛扛东西,大家都争着去。”

比如珍惜真情。“在里面,富商、干部、黑社会大哥、赌场老板、组织卖淫的,所有人都想自己老婆。因为只有老婆不离不弃,记得给你送件衣服,定期来看你。”

比如珍惜发呆。“我发现越思考越狭隘,越发呆越辽阔,一思考就绕进去,特别容易钻牛角尖。而一发呆就能明白很多事情。”

比如明白理想和欲望之别。“在狱中,一开门就两馒头,偶尔能吃上一鸡蛋,就觉得特别幸福。”就明白了幸福不需要那么多物质,有理想才美。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

比如明白了生活应该慢下来。

“看不见天,只能听雨。下雨的时候,就凝神细听高墙外的雨声,听着听着,就感觉突然回到了唐宋生活。”

就明白了生活需要慢下来,“人不能一直奋斗,那会失掉很多有趣的东西。”

想明白这些后,他把看守所变成了诗意之地。用一个矿泉水瓶制作“漏水时钟”,找一根笔芯翻译马尔克斯的经典小说,教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写关于青春的诗……

“坐牢那半年是我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8

生活得有意思

出狱后,他有了新的诗和远方——“我确定要做一个知识分子。”

于是他参与制作了三档综艺:《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这三档节目,都火得一塌糊涂。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各位公子都去为了理想和梦想奋斗,因为你要去横枪跃马征服世界,所以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你朝九晚五,你996,你没空聊天,我来替大家聊天。我让大家工作之余过得更有趣一点。”高晓松就这样踏上了新征程。

为此,他还和几位朋友开了一个免费“雜書舘”,并出任馆长。

他为雜書舘开馆作序时说:以史为鉴,无非再添几分偏见;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不如大雪之后,清茗一杯,杂志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生民,不绝如缕。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

郑钧谈高晓松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有些艺术家被抓进精神病院,成了精神病;有些精神病人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成为艺术家,你就是那后者,你的生活就像行为艺术。”

这句话说得很经典很到位,高晓松的生活的确像极了行为艺术。这正是他的追求:生活得有意思。

而这正是拾遗花这么多笔墨写高晓松的因由,因为大部分中国人都活得太没意思了。

学者萧功秦和一位留美朋友,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时发现一个问题:“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中国人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享受方面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

欧美人,也有不少关心物质生活,但是更多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活得有意思”。

“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物质享受方面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亿万富翁,但生活依然非常朴素。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物质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他们只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思。”

而我们中国人则把生活过成了竞技场,一个个都在忙着追求“标配人生”:房,车,存款,婚姻,孩子……“我要在×年内有房有车。” “我要在×年内结婚生子。” “我要在×年内当上部门主管。” 都忙着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一旦在认定时间段完不成目标,就会深深焦虑。焦虑的我们似乎忘记了一点:当人生只剩下标配,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把人生过成标准答案,那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人这一辈子,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标配重要得多。

就如蔡澜所说:“活得不快乐,长寿有什么意思?”所以趁我们还未老,赶紧去——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情,去一些最有意思的地方,交一些最有意思的朋友,爱一个最有意思的恋人,因为,我们真的会死去很久。

人物|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高晓松至今没有买房,当然,这不是因为没钱。“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

他觉得租房子住也很好,今儿看到这个就住这儿了,明儿看到那个就住那儿了,一买房,整个生活结构和生活节奏就被破坏了。

“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越是年长,高晓松越深信妈妈这句话。

安全感真的来源于一套房子吗?从来不是。真正的安全感,是找到自己的精神维度,从而免于灵魂的漂泊。

当然,拾遗君不是倡导大家不买房,只是提醒大家不要成为橡皮人:没有梦想、丢失痛觉、不知趣味,就像一件行尸走肉、没有血肉的生活工艺品。

高晓松有高晓松的“诗和远方”,你也应该拥有你的“诗和远方”。

生活本身是没有色彩的,你将它涂成灰白,它就赠予你冷清淡漠,你赋予它彩虹,它就还你一根甜甜棒棒糖。在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中,我们或许忘了自己原本还拥有变出玫瑰花的魔力。

无论你将来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上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先从遇到自己开始。你不将就生活时,生活才会厚爱于你。

特别喜欢《欢乐颂》里那句台词:“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仍要欢歌高进。”

但愿我们都有那样一天,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让过去所有狼狈与伤痕,都变成不辜负自己的勋章。

等到那一天,我们才敢说“不负此生”。

一如高晓松所言:等我把所有喜欢的事情都做了,才能勇敢数着日子,等着永逝降临。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 THE END —


黄埔书院高品质讲座视频上线啦!欢迎移步黄埔书院公众号(ID:our-book)观看。

凤凰卫视评论员石齐平:金特会后的中美关系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一带一路中国梦

时代周刊唐纳德·布朗:企业需要品牌故事

……

每天一个人物,每天一本荐书

每周一次高品质读书会

陪伴每一个有料、有趣、有爱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