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丨桃源九溪板龙灯,舞出千古风流

民俗活动丨桃源九溪板龙灯,舞出千古风流

民俗活动丨桃源九溪板龙灯,舞出千古风流

3月2日农历正月十五,桃源县九溪镇的板龙灯表演队伍走入县城的大街小巷,为市民送去了欢笑和祝福。 


民俗活动丨桃源九溪板龙灯,舞出千古风流

“九溪板龙灯”——龙是汉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汉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 板龙灯,不象平常所见的龙灯,它是用一块块枫木、楠木制作的长2米宽0.13米厚0.03米的木板联结起来的木板经。上扎彩色灯笼三盏,内装彩灯;板中下装手柄,板的两端各凿一孔圆眼,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孔连接,短的可连数十节,长的可连数百节,便构成气势雄伟、千姿百态的板龙灯。

板龙灯表演——板龙灯既可单独表演,又可与虾灯舞、蚌舞、鹤舞、狮舞等配套表演。表演活动具有庄重、宏大与壮观的特征,把民间习俗与传说故事融入民间舞板龙灯之中,具有久远与独特的艺术特征。因道具制作的复杂,队伍的庞大和表演的难度,加上地域的限制,使其门类艺术具有奇特稀有的特征。

它形式多样、风格多样、队伍可大可小,活动程式可繁可简,具有多样与灵活的特征,可以舞出“福禄寿喜”、“双龙出洞”、“游龙戏水”、“天鹅抱蛋”、“神龙戏珠”等技巧造型。

民俗活动丨桃源九溪板龙灯,舞出千古风流

近些年来,板龙灯曾多次参加桃花源游园会、桃花节、福文化节和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以及省八运会开幕式表演,参加县城、市区春节闹元宵活动等。1995年12月省文化厅授予桃源县九溪乡“(板龙灯)艺术之乡”称号。2012年板龙灯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民俗活动丨桃源九溪板龙灯,舞出千古风流

板龙灯起源——桃源板龙灯初萌于东晋,兴旺于李唐,火爆于宋朝,成熟于明初,鼎盛于满清,完善于当代。

相传元顺帝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举国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桃源九溪一带以官坪村莲花禅寺为聚集点,罗、沙、黄、彭、何姓等族首领响应农民起义,议定以正月十五玩龙灯为名,称谷龙和莲花佛祖报梦,说是板龙出山,天下太平,凡十五岁以上男子皆舞龙板。板合则为龙,板拆则为兵器,并约定以灯笼、火铳为号,元宵举事,后罗公黄公等十余族长壮烈殉难。起义虽被镇压,板龙灯作为对先辈不屈风骨的纪念流传至今并由此发扬光大。

据《湖南民间舞集成》载:“板龙灯流传在桃源北部的漆河、九溪、双溪口等地。传说参加者可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抗日战争时,漆河等地耍过二百余长板,在河滩上狂跑呼叫,势如排山倒海,甚为壮观。”

民俗活动丨桃源九溪板龙灯,舞出千古风流

板龙灯另外一个传说——板龙灯起源于草龙灯。

相传明永乐二年,罗鼎夫妇从江西吉安前往湖南桃源谋生途中拾得一颗大蛋,孵出一条金色小龙,顿时电闪雷鸣,风狂雨骤,只见屋内红光一闪,小金龙冉冉飞升。

当夜,罗鼎在客栈梦见金龙藏身于他家谷仓,大兴造谷之事,仓内每日可出稻谷三十六担。罗鼎非常疑惑,回家次日发现仓内果然出谷三十六担,每日将满仓稻谷救济周围贫苦农民,一夜便可复原,日后天天如此。明英宗八年,久早不雨,寸草不收,罗鼎开仓赊粮,百姓蜂涌而至,因出谷过量,龙体裸露,古历六月三十日谷龙气死于仓底。

为感恩谷龙,罗鼎率众人裁龙八段,棺椁装殓,大礼超度,厚葬于下山坪小山嘴上,造其坟,树其碑,砌以墓围,并在龙庙重修莲花观纪念。因传说与现实的融合,从此,玩草龙灯便改为玩板龙灯。

明末,九溪乡官坪村的上山坪专门修筑占地二千四百多平方米的“九层堂”,并请名师塑一龙头人身老道,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供奉谷龙影身神位与首领塑像,朝拜至今。据说罗家外甥、明末宰辅、兵部尚书杨嗣昌曾前来看望舅父罗为裳时,曾朝拜谷龙并亲笔书赐“龙吟虎啸”金匾,高悬堂上。

清末每条灯的龙板由八块、十八块、八十八块、一百零八块、二百八十八块发展到一千零八块。

民俗活动丨桃源九溪板龙灯,舞出千古风流

民俗活动丨桃源九溪板龙灯,舞出千古风流

景 观 桥

板龙灯与桃源东城

为更好传承桃源本土民俗文化,桃源东城将九溪板龙灯融入到了东城新区的设计当中。未来桃源东城“中国沙画国际艺术广场”滨水处,将打造一个可供市民游玩、休闲的“海湾”休闲沙滩隔水相望的绿岛上那座蜿蜒逶迤、气势恢宏的景观桥它的设计灵感就是来源于我们“桃源九溪板龙灯”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