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之父」唐德剛先祖是淮軍大官

作者 李雲勝

柿樹崗鄉,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所轄鄉鎮,是抗擊倭寇的名將故里。柿樹崗鄉於2005年12月由原肥西縣柿樹鄉、袁店鄉撤併後而建立。

柿樹崗鄉文物名勝眾多,主要有商周時期村落臺地遺址黃花墩遺址,商朝至戰國時期村落臺地遺址翟家城遺址,商朝時期村落臺地遺址張馬墩遺址。此外還有龍潭古寺、堰西大墩、葛墩、周家墩、王家崗、孔大墩、許郢小墩等多處古遺址。

沿金寨路高架一路向南,進入國道G206,經過四合鄉,進入省道S315,向西行駛7公里即可。

“口述史之父”唐德剛先祖是淮軍大官

一、獨具特色的唐五房圩

一說到肥西文物,在全國都有影響的莫過於散落於鄉間、被譽為“淮軍私家莊園”的圩堡群了。劉銘傳、張樹聲、周盛波、周盛傳、唐定奎、董鳳高、潘鼎新……幾百個大小團練首領率領著一條條長龍般的隊伍,走向安慶、馳往上海,在中國大地縱橫馳騁近半個世紀,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淮軍。

據史料記載,圩堡佔地在30~200畝之間,建築面積也不盡相同,但建築風格基本一致,都是將徽派建築的靈秀之美和北方建築的粗獷大氣融為一體,建設時在空地周邊挖溝引水,形成兩條寬闊的壕溝。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多次人為的破壞,如今這些圩堡大多破敗不堪,遺存甚少。而保存最為完好的,要數柿樹崗鄉的唐五房圩了。

唐五房圩是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當時的福建陸路提督唐定奎因病辭職歸鄉後所建。唐定奎是袁店鄉人,唐殿魁的弟弟,排行第五,外號唐五肚子。

唐五房圩是肥西四大名圩中最大的一個圩子,佔地200畝。打開一棟兩層建築的門,這是唐五房圩的中心建築,也是現存的唯一建築——轉心樓。門頭上有李鴻章親筆書寫的四個遒勁大字:紫氣東來。轉心樓是一個合圍式兩層建築,共32間。建築修舊如舊,基本保持原來的風貌。

我們沿著木質樓梯,登上轉心樓二樓,唐五房圩的負責人指著走廊上的鐵皮地板告訴我們,這已有100多年曆史。來到主廳,他介紹這是主人會見客人的地方。主廳兩旁各有一扇門,進去是廂房,兩邊廂房連接主廳後面一間狹長的暗室,從一邊廂房穿越暗室可到達另一邊的廂房,暗室是隱藏家丁和貴重物品的地方,一層和二層結構相同,所以被稱作轉心樓。

1949年,劉鄧大軍路過唐五房圩,受到了當時開明圩主唐松巖的接待,並提出把整個圩子獻給政府。劉、鄧等首長表示歡迎,並協議地方政府把圩子作為軍用倉庫之用,所以解放初期這裡是糧站,後來又成了鄉政府辦公場所。

“口述史之父”唐德剛先祖是淮軍大官

二、首家鄉鎮“博物館”

還沒來到柿樹崗鄉便早有耳聞,這裡有一家鄉鎮“博物館”十分有特色,這就是柿樹崗鄉文物陳列室,它位於柿樹崗鄉文化站二樓,雖然面積不大,卻是柿樹崗鄉人心中的一個“寶”。

來到文化站,一進門便看到一個精緻的文物點分佈縮微沙盤,透過這個沙盤,能將整個柿樹崗鄉古蹟盡收眼底。據工作人員介紹,柿樹崗鄉文物資源豐富,圩堡數量居肥西縣第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全縣範圍內保存較好的三座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城址:瞿家城古城址、松墩古城址、張馬墩古城址。城的形成代表國有的形成、權力的集中、集市的形成,這也就不難看出,當時柿樹崗這塊土地的繁榮昌盛。

來到二樓,幾十平方米的房間裡陳列著瓦片、陶罐、石碑等實物及古井、古城址、圩堡群等圖片共有一百多件。雖然看起來有些山寨,但裡面的文物卻都是貨真價實的。從新石器、商周時期,晚至明清、民國。若從博物館學角度來講,這個鄉鎮“博物館”顯得有些粗糙和簡陋,沒有規範的陳列,也構不成完整的體系,但正是這個在淮軍故里自發形成的、帶有質樸鄉土氣息的“博物館”卻給我們以震撼——因為它質樸,因為它鄉土。

不可否認,大都市裡的博物館在保護民族文化遺產、陳述和展示歷史方面的確功不可沒,但位於民間的鄉鎮“博物館”對於當地群眾來說同樣意義重大,畢竟這是在他們家門口,講述的是自己祖先的故事。

因此,這個“博物館”會以其自發的建成和質樸的鄉土氣息,在村民心目中佔據越來越重的分量,誠如工作人員所說,“現在有不少村民都主動把自己家裡的文物送到陳列室來了。”

“口述史之父”唐德剛先祖是淮軍大官

三、輕舞飛揚蓮湘舞

蓮湘舞,作為傳統的中國民間舞蹈,在肥西柿樹崗鄉也廣為流傳。上世紀30年代,肥西北邊連年乾旱,災民到南邊拿著蓮湘棒賣藝討飯。這根棒子最初的作用就是乞丐的“打狗棒”。災民沿街乞討,以“蓮湘棒”敲擊臂腰腿足等處,邊唱邊舞。解放後,這種以“蓮湘棒”擊節而歌的形式發展為蓮湘舞,節奏入樂,清脆入耳。諧音為“簾槍”、“年響”,後經專家考證確定為“蓮湘”。

據瞭解,蓮湘棒是一根約長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兩端鏤成三個圓孔,每一孔中各串數個銅錢,塗以彩漆,兩端飾花穗綵綢。舞時可由數人、數十人乃至上百人參加。表演時,男女青年各持蓮湘棒做各種舞蹈動作。

作為肥西傳統的民間藝術,蓮湘舞在上世紀50年代曾風行一時。每逢春節,農村的男女老少都會用打蓮湘舞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

隨著人們娛樂生活的豐富,在近20年裡打蓮湘舞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野。文化工作者深入居民和農村進行尋訪,終於找到了兩位會打蓮湘舞的老人,成立了由20人組成的“打蓮湘民間藝術隊”,頻頻亮相表演。如今,在保留蓮湘舞傳統動作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使打蓮湘舞成為柿樹崗鄉“一鎮一品”特色文化項目中引人注目的文化品牌。

“口述史之父”唐德剛先祖是淮軍大官

延伸閱讀:

唐德剛(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男,美籍華人學者,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紅學家;1920年生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西鄉山南館唐老圩,就讀於舒城中學。1939年,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歷史學系;1943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44年,在安徽學院史地系講授《西洋通史》;1948年,赴美留學,195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1959年獲史學博士;後留校任教,併兼任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館長,負責口述歷史計劃中國部分;1972年,受聘為紐約市立大學教授、亞洲研究繫系主任;曾任紐約文藝協會會長;2009年10月26日,因腎衰竭卒於美國舊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