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勝史話:這裡曾經是鄂爾多斯水草豐茂的好牧場!

东胜史话:这里曾经是鄂尔多斯水草丰茂的好牧场!

東勝開墾前是鄂爾多斯牧場中水草豐茂的好牧場。塔拉壕、羊場壕、板素壕、柴登壕、宗兌壕、泊江海子什股壕等地尤甚。蒙古民族的大量牲畜遊牧在這些草原上,真是白雲高,綠草長,草原遍地是牛羊。

光緒年間墾務賣地,大量的漢人從神木、府谷移來墾荒種地,破壞了牧場,牧民被迫遷移。東勝的自然面貌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植被遭到破壞,生態失去了平衡,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溝壑越來越深,山樑越來越高。

新來的農戶多半都是一面務農一面養畜以半農半牧的方式生產。因為當時交通不便,農產品出售不了,而畜產品卻銷路較好,所以當時一般有地的農民種糧主要以解決口糧和牲畜飼料,耕地面積並不擴大,相當多的土地都留作牧場養畜。家家戶戶多以養牛羊為主,除養乘騎和使役的馬匹外,很少養群馬,所以馬匹數量不多,況且農田和牧場交錯養馬多有不便。

從農業生產來說,東勝一帶農民最早種植的農作物以糜子、蕎麥為主。這兩種作物生長期短,耕作管理要求不高,最適合無霜期短的這一帶生長,糜子也就成了東勝地區蒙漢人民的主要食糧。開墾後的東勝農民每年計算或欠收以糜子產量為標準,甚至在商品交換中糜子成了流通貨幣。如一個工給幾升糜子,一匹布換幾鬥糜子,一匹馬賣多少石糜子,就是吃碗燉羊肉也用糜子作價錢,甚至紅白喜事搭禮也送糜子。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人們逐漸開始種植穀子、蕎麥、莜麥、豌豆、黑豆等雜糧。蔬菜作物種的是山藥、長白菜和蔓青。後來也開始種植豆角、胡蘿蔔、葫蘆、西瓜、茄子、辣椒、圓白菜、茴香、芹菜,種類逐步繁多起來。

剛開墾的牧場土地肥沃,農作物的產量並不低,地裡也不需要施肥,人們把牛羊糞大部分都當柴燒掉了。後來由於土地退化,產量逐年下降,人們又重新記起“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的諺語。為了提高地力,農民不但不把牛羊糞當柴燒了,還注意漚制圈肥,農閒時也注意拾肥,在生產實踐中嚐到了肥多糧多的甜頭。農民每年種植面積按肥料多少而定,一個時期扭轉了廣種薄收的局面。種糜谷的土地必須二年上一次糞,不上糞不種糜子,糜茬秋翻後第二年再種一年穀子。糜谷相互輪作,東勝東部地區糜谷種植面積各佔一半,西部地區大部分農民實行輪息制,在長草就長糧的思想指導下,見有草的地就開荒種地,什麼時間草也不長了,莊稼也就不種了。這種廣種薄收的做法,使植被退化,土地沙化。

耕作技術起初也相當落後。什麼精耕細作、加強田間管理更談不到了。起初糜子只是鋤一遍,蕎麥不鋤,田間管理比較粗糙。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驗,認識到要想提高地力,增加糧食產量,必須精耕細作。因此,他們除注意施肥還注意到深耕秋翻,耕種前還注意耙磨保墒,凡是種的農作物至少鋤兩遍。農民下種後注意修建田頭走水道,盡力減少水土流失。山坡地種上穀子鋤二遍定苗,辛勤的農民給穀苗培上土,根部附近還給挖個坑,每逢雨後谷地裡萬星閃爍,別有一番景緻。廣大農民注意保持水土,更注意與洪水斗爭,保護田地特別是一些溝渠塔地邊,農民打攔洪壩淤澄土地,在防洪堤岸上栽種沙柳、霧柳檸條和樹木,保田又保收。有些地方的農民對一些寸草不生的廢地或低窪鹽鹼地也注意了改造。鹽鹼地分條開溝降低水位,摻沙子,加馬糞,種耐鹼性的作物。

因地制宜地發展水澆地。最初農民不僅在旱地裡種糧食,就連白菜、蔓菁也在旱地種,東勝地區十年九旱,為了戰勝旱災,充分利用自然水源,人們開闢水澆地。沒有自然水源的地方,人工打大井,安桔皋,發展水澆地。農民把水澆地當作保命田,有水利條件的多開,沒有水利條件的少開,每戶農民最少也要開闢一片水澆地種植蔬菜。

農民很注意保護牧場,即使是賣給自己的土地,種植農作物儘量經營自己的原耕地,很少隨便開墾牧場種糧。農民懂得以牧促農、以農養畜的路子是最正確的路子,好多自耕農自己養上四五十隻羊、一對耕牛、一匹馬,再加上幾頭牧牛,正常年饉就能達到糧足草足還能出售一定的餘糧,穿衣零用有岀售的畜產品就足夠用了,這可謂“小康”了。

東勝地區地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但開墾後很長時間人們不去開採,燃料主要是沙蒿和幹糞,結果土地沙化、農田減產,嚴酷的現實教訓了人們。為了增加肥料人們逐步改變著燒糞的習慣,同時促進煤炭開採業的發展,先後出現了水頭兒溝、酸刺溝和靠近東勝的罕臺窯、高頭窯等小煤礦。農民利用農閒時間拉足一年的燒炭,這是一次生產生活史上的重大變革。這種變革對發展農業生產保證大自然生態平衡是極為有利的。

選自《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

原題:東勝地區早期農業生產與民俗風情

關於《東勝文史第十輯》

东胜史话:这里曾经是鄂尔多斯水草丰茂的好牧场!
东胜史话:这里曾经是鄂尔多斯水草丰茂的好牧场!

由東勝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以存史資政、團結育人、懷古頌今、明志礪心為目的,突出“親歷、親見、親聞”的特色,充分尊重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感情,以鄂爾多斯城市核心區東勝區為基礎,適當輻射相關周邊地區,原則上,分門別類編排,意圖整體協調,次序不分先後,努力實現文史性、學術性、可讀性、美觀性的統一。

《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共分五卷,即《東勝史話》《文學史存》《高原風情》《勝州筆談》和《議政建言》,全書二百餘萬字,圖片六百多張,印製三千套。此書具有思路寬、資料廣、內容實、創意新的大文史特點。

东胜史话:这里曾经是鄂尔多斯水草丰茂的好牧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