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我一直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工作和學習,然後賺更多錢?

談錢很土,但我還是要談的。

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這個階段所有的學習成長工作說白了都是為了多賺點錢,給自己和家人過更好的生活。

如何工作和學習,這個問題太重要,因為我發現 80% 的人都不會工作,不會學習。

我畢業 4 年,北漂 4 年,發現周圍的大多數人都很有上進心,也很努力,工作加班加點,盡心盡力,晚上回到家還要聽課看書學習各種技能,有些朋友週末還要去參加各種線下分享、課程,提升自己,但總是收穫很小,工作學習兩三年,做不出成績,看不到成長,最直觀的就是,沒賺到啥錢,工資也一直上不去。

不是努力沒用,更不是不夠聰明,而是大家都不會工作,不會學習。

有個詞我非常喜歡,叫「學習學習再學習」。

很繞口,什麼意思呢?就是先學會怎麼學習,然後再去學習。其實工作也是如此,要先學會怎麼工作,再去拼命,否則就只是耗命。

所以,當你還不會工作和學習的時候,先剎一剎車,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我真的會學習麼?我的學習方式出啥問題了?我過去一年的工作方式是高效的麼?我該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呢?

所謂抓問題抓本質,所謂解決主要矛盾,就是這個意思。

我今天就耽誤你一點時間,聊一聊我的工作、學習和成長經驗,相信能給你一點啟發。



01

新進入一個行業

先摸清這個行業本身


我們都知道,新進入一個行業,速成為高手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快速入門是絕對有可能的,也就是先快速摸清這個行業本身。

怎麼做?主要有兩點:

第一,快速熟練掌握這個領域的最少必要知識。

快速把這個領域的知識框架搭起來,快速的織出一張網來,哪怕這個網的每個洞都很大,那也比沒有網強。有了知識框架之後,你學的每一個知識點就不會無處安放。

我入行新媒體之後,首先就是每天看大量的運營幹貨,把這個行業的粗略框架搭出來,比如新媒體是什麼,它和傳統媒體關鍵不同是哪幾點,做好一個公眾號最重要的是那幾點,影響一篇文章能否成為爆文的關鍵點有哪些,一個優秀的新媒體編輯最重要幾個底層能力是什麼,等等,先把這些梳理出來,你就不會慌,至少你知道勁該往哪使。

第二,快速做到對這個行業「有感覺」。

怎麼做到有感覺?惡補這個領域的常識。

比如我一開始是在創投領域做小編,新媒體的框架有了後還是兩眼一抹黑,為什麼呢?沒有創投常識。我在為誰提供內容,這個行業、這些用戶需要什麼樣的內容?沒感覺。

雖然之前也用微信、微博這樣的互聯網產品,但我對創業、投資、商業、互聯網等一無所知,說出來不怕你笑話,我看到 VC、LP、BP 這樣的術語就嚇得趕緊百度一下,這個行業如雷貫耳的大佬名字,我看到都不知道他們是誰。

所以,僅僅會新媒體知識,做不出個屁內容。我開始瘋狂的閱讀這個行業的優質賬號,比如 36 氪、虎嗅網、i黑馬等,這些好日更三次,一天十幾篇文章都不夠我看的,我還要翻歷史消息看,翻它們官網看。

看這些東西,不能按照自己喜好來,看到看不懂的也要硬看,不懂的詞就去查資料,每天就泡在這些內容裡,吃飯看,上廁所看,地鐵上看,不知道坐過站多少次。

當時這兩件事就是我工作的關鍵突破口,所以我一入行不是先混群、混圈子、拜大咖、請牛人,而是死磕自己,混再多圈子,這些該學的東西別人也不能替你學。

這樣的效果也很明顯,我很快就在公司從純小白編輯做到了能寫爆款文的編輯,之後的進步更快,為什麼呢?因為我打下結實的底子,我先拼命摸清了這個行業,然後再去拼命的工作。

這條定律適合你做所有工作,我的知識星球上線不到一個月,已經成為頭部星球,也是因為我對星球這個平臺、玩法有大量的研究。

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02

永遠都要建立做事的優先級

除了最重要的事,其它都不重要


如果你問我如何高效工作,我第一個要跟你說的就是:高效工作源於高效的注意力分配,不用動腦子的工作迅速幹完,把時間專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你最好把這句話刻在腦子裡。

為什麼呢?你先問自己,你一天 8 個小時上班,真正產生價值的事有多少?不用太動腦子、沒價值的事又浪費了你多少時間?

比如我剛開始做小編時,就是個搬運工,我每天把公眾號上的內容複製到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搜狐、QQ 訂閱號上,還要每天統計競品數據,也就是挨個點開人家公眾號把閱讀量、點贊數這樣的數據複製到 Excel 裡。

這不就是個複製粘貼工程師麼?你說這些工作用動腦子麼?你做一年又會有什麼長進?


記得還有一次,接到個任務,領導給我一個文檔,裡面有 140 個創業項目的資料,然後再給我一個排版模版,讓我按這個模版給這個 140 個項目做排版。

行業不同,工作不同,但我相信你的工作內容裡也一定有很多這種必須要做又不太用動腦子的工作吧,那怎麼辦?

記住,以最快最快最快的速度把這些事情迅速幹掉!

別多浪費一分鐘時間,然後把時間用在對你的成長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別等著領導安排,自己去找。

我記得當時每天統計競品數據,我就不信做這個非得用我半小時,我給自己掐表,每次做都想提速,後來我搞定這個工作只需要五六分鐘,一頓操作猛如虎。你給老闆打工,老闆是在購買你的時間啊,你省下的時間都是自己的,都是賺到的,做這種事千萬別磨洋工,否則你坑不了公司,你只能是坑自己。

提高工作的效率,不是為了早下班,而是要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除了最重要的,其它的都不重要,搞定一件事就是要甄別關鍵任務,影響一件事成敗的可能就那幾個關鍵節點,要把 80% 的時間投入到影響成敗的 20% 的關鍵節點上,時間和注意力,從來都不應是均分的。

看完這一點,你花一分鐘反思一下:你平時上班,平均每天在沒有含金量的工作上浪費了多少時間?


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03

別隻看牛人的風光

去研究他們的過去

一個人的來路,決定了他的去處


任何一個領域都有不少大咖,出來分享自己的成就時你羨慕的不行,大家都講牛逼的事蹟,不講苦逼的經歷,說實話也是大家愛聽牛逼的事兒。

我就拿我開刀好了。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寫過很多篇 10w+,一篇文章 150 萬閱讀量,全網刷屏吸粉 4 萬,做自媒體月入 20 萬,給多少 500 強企業做過培訓。

但我多少人見過我 Mac 的鍵盤?

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不是我體育大學的力氣大敲成這樣的,而是我過去兩年用這鍵盤敲了快 200 萬字了。

我有些學員把自己的稿子發給我,說粥老師你看我稿子怎麼就是寫不好?我說你比我最初寫的好多了,我一開始寫得稿子比這爛多了,我現在寫的好,除了我有很多的技巧、方法,同樣重要的是我過去幾年一直在寫,不停的寫,寫文章、寫廣告、寫分享、寫課程,你寫了多長時間了,你寫了多少字了?

這就是風光背後的苦逼。

我的知識星球不到一個月,3000 人加入,很多星友自發的推薦給別人,你也不用羨慕,我承諾一年在星球上分享 1000 條以上乾貨,也就是我 365 天幾乎每天都要在星球上分享幾千字乾貨,雷打不動,有多少星主能做到?

很多人羨慕我可以上臺講課,有去大企業講課的機會,網課也有大平臺推。

但你知道我是怎麼一步步走過來的麼?

我一開始就是在微信群裡給人家做分享,第一次做群分享,講半個小時,我準備了好幾天,寫出逐字稿來,然後在家裡一遍一遍操練。

微信群分享多了,人家覺得好,才給做錄音課的機會,錄音課做得好,人家才敢讓你做露臉直播課。人家也不是一上來就敢讓你去講線下課,人家先免費招一幫人,找個小場地,讓你免費給大家講,覺得你行了,才敢讓你出去講。

篇幅有限,我不展開細說了。我想分享給你的是,所有的去處,都跟來路有關,我這個行業裡比我牛逼的人太多了,但我不羨慕,我知道人家背後付出了多少。

我學習牛人,很少盯著人家風光的一面去看,我會去研究這個人最初是怎樣的,怎麼一步步走過來的,是什麼成就了今天的他,然後從中找到真正的啟示。

人都喜歡比較,一比較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我告訴你怎麼比較,別拿現在的自己和現在的別人比,拿現在的自己和別人的過去比,拿三年後的自己和別人的現在比。這句話很繞口,你好好琢磨哈。希望這條對你有啟發。

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04

千萬不要通過否定別人

來進行自我安慰


承認別人很優秀,是件很難的事:

別人升值加薪快,你說人家只不過是進入公司早,會搞同事關係,會拍領導馬屁;

別人混得好,你說人家有背景有資源,條條大路通羅馬,人家只不過是生在羅馬了;

別人公眾號做得大,你說人家就是做得早,趕上了平臺紅利,要是現在做,不一定比你強;

你可能想,這樣說沒道理麼?當然有它的道理,但每次大腦條件反射的說這個的時候,你就停止了學習,你不去學習除了這些,人家還做了什麼。

我做自媒體就發現,這一行同行相輕特別嚴重:

咪蒙啊,她就是比較會迎合大眾情緒而已;

新世相啊,也就是比咪蒙逼格高點的雞湯;

小道消息啊,人家做得多早,還能一天發三次;

逃離北上廣啊,老生常談,我幾年前就想到過。

一條啊,你不能比,你有那麼多錢日更精緻視頻麼;

等等,各種不服、不屑、瞧不上。

很多人為什麼對此樂此不疲?因為輕易否定別人是最不用動腦子的事,但除了自我安慰,你還能得到什麼?

我經常給一些做號的朋友說,別動不動罵人家追熱點、寫雞湯、標題黨,這些大號能做到今天絕對不止是這些,這麼多好的學習對象你不學,專門挑別人毛病,那咱們不是傻麼?

是的,人家是有缺點,但那有怎樣?咱們的缺點不比人家少,咱們如果真瞧不上他們,最好就是把他們好的東西都學來,咱做得更好,像個壞人一樣努力,不要把這個世界讓給你瞧不上的人就得了。

李笑來說,這麼多年,他一直努力反省一件事:不由自主的鄙視他人。

其實這只不過是人的一種自我安慰手段:人們往往必須為自己的不足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否則那便是一種承受不了的痛。

這幾年,我也一直這麼要求自己,儘量少的抱怨、鄙視、否定,時間那麼寶貴,花在這上面幹嘛。

當然,浪費時間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當你鄙視、否定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時候,你就基本不可能從中學到東西了,這才是你真正的損失。

學習是一種選擇,成長是一種意願,不在於客觀的物,而在於主觀的你。

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05

永遠要告訴自己

我在為自己工作


時刻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在為我自己工作,不是在為老闆工作。

很多人會說:廢話,我當然知道工作是為了自己。

心裡是很明白,但行動不會騙人。否則為什麼每個公司都有那麼多混日子的?

有很多人會把完成份內的工作,當成自己唯一的目標。同樣的工資,他們更願意做難度更小的工作,同樣的工作,他們更願意找一些投機取巧的方式完成。

所以工作的時候,我們的目標不是做好,更不是做到極致,而是做完就行,因為做完就可以交差了,工資一分不會少,我為什麼要那麼拼命?領導安排一些額外的工作,我們第一反應很多時候也不是做這個我能不能學到東西,而是做了有額外的錢拿麼?加班有加班費麼?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一份工作,要賺兩樣東西,賺錢和賺能力。

1、我的一個好朋友,之前一起吃飯時,說他一個月 7K ,天天坐著玩沒啥事做。我建議他換工作。原因很簡單,如果公司每天有很多活幹、很多有挑戰的活兒幹,那你每個月既能賺到 7K,又能賺到很多能力,否則你只能賺到 7K ,不划算。

2、2016 年 6 月份我開始寫新媒體課程,寫一節能賺 300 元。同樣是接活兒,我幫人家寫文章一篇 2000 元起,甚至有公司讓中介找我寫軟文,報價超過 5000 元,寫一篇文章和寫一節課話費的精力差不多。但我一篇文章都沒接過,我專心寫課程。因為在那個階段我更想賺的是能力,事實也是,我從 6 月份開始寫課,堅持寫了大半年,到過年的時候也沒看到什麼大希望,從一開始也沒人給我什麼賺大錢的承諾。看到希望其實是 2017 年初的事兒了。

3、2017 年 5 月,我去成都講線下課。一天站著講近 6 個小時,講完不休息,回酒店準備晚上 9 點的直播。九點半直播完了出來找朋友吃飯,我說特別開心今天直播狀態很好很有激情。朋友說,對著 35 個人直播也這麼開心啊。那會兒好幾天直播,確實每天同時在線人數都是幾十個。但我不管是幾十個還是幾百個上千個,都認認真真準備,我在掙能力,不是在掙流量,更不是在賺錢。很快,我可能有機會對著上千付費用戶直播,但我一點不怕,哥練過了。

成長即財富,這句話從來不是句空話。

很多時候,我明知道做到更好也不會有額外獎勵,多做一些也不會給你零算錢,但只要這樣做有價值,我還是會去做,這不是為了讓老闆滿意、誇你,而是為了自己的成長。

賺錢是當下的、即時的,賺能力是長期的、延時的,是真正的放長線釣大魚。為什麼有的同事,今年跟你做一樣的工作,拿一樣的錢,明年人家就飛了,而你飛不動,道理就在這。

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06

思考每一項工作的本質

謀定而後動


多數人為了避免思考,而願意做一切事。

這句話太漂亮了。很多人努力沒有成效,就是因為不思考,老闆給你一項任務,啥都不想就幹上了。

比如,老闆給你這樣一個任務:週末給我一下這個月的公眾號運營數據。

你吭哧吭哧幹了一下午,又是扒數據,又是做 PPT,各種數據詳盡有條理,交上去就被老闆痛批一頓。

為什麼會費力不討好?因為你的拼命幹活之前沒想認真思考這個工作的本質:老闆要這個數據,他到底是想要什麼?目的是什麼?

目的沒想清楚就開幹,很可能是瞎忙。拿到一個工作任務,先思考它的本質是什麼,以終為始,絕不吃虧。

公司推新產品,讓大家發朋友圈,很多人簡單拍個照就發了,也不認真寫兩句文案,忘了做這件事的本質目的是什麼,只知道發了朋友圈就是完成任務了。

週五了老闆讓你寫個週報,然咱們就把這一週的工作給流水賬一樣羅列一下就發郵件了。做週報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讓你做週報,根本沒想過,做了跟沒做一樣。

學習也是一樣,我看有人發朋友圈,說從今天起,必須要每週讀一本書,附一張照片,上面一大摞書。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也不知道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甚至為了趕進度,為了完成數量任務,最後囫圇吞棗的讀完,圖啥呢?為什麼很多人讀了書說沒啥用,抱歉你沒讀書,你用眼睛掃描了一遍。

說回工作。平庸的員工做任何工作都是為了完成,優秀的員工都會先思考這個工作的本質是什麼,然後目的導向的去倒推這個工作應該怎麼做,這樣做,做完了基本目的也就達成了。

所以,咱們要避免無效工作,避免低品質勤奮,思考每一項工作的本質,帶著明確的目的和目標,謀定而後動,紮紮實實的推進、完成、成長。

比如:我的知識星球,本質是什麼,它確實是一個社群,但是大家是因為我加入的,他們最希望的是看到我的分享,能不能運營好這個星球,核心就是我持續高質量的分享,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日更星球乾貨的原因。

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07

重視概念和方法論的研究


我是學文科出身的,高中時要背誦各種概念,被各種概念傷透了,也對概念各種瞧不上,覺得那東西除了應付高考就沒什麼卵用了。

但這幾年我發現我徹底錯了:不是概念沒用,而是我沒有去用。

最近我看水庫論壇的歐神寫的書更是深有體會,人家文章寫得好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很多概念真是研究透了,順手拈來給你把很多複雜的事情講得明明白白大徹大悟的。掌握概念,絕對是一個硬功底。

我特別佩服的李叫獸、李笑來、羅振宇、成甲,我發現他們都是長年累月的去各種重要概念和方法論進行研究學習。

對於概念的重要性,李笑來說過: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我常常說,一個人是否聰明,可以用兩個標準來判斷。一是他腦中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存在?二是那些概念之間又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存在?

回顧我過去三年的成長,哪一個階段成長最快?

就是做課程的一年。為什麼呢?

比如你可能會寫 10W+,會寫爆款標題,但你不一定能講,你能講不一定能給人講明白,要想講明白,你必須把你會的東西提煉總結出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和方法論,所以我做了一年課,實際上相當於是研究了一年的概念和方法論。

標題到底是什麼?爆款選題的必要標準是什麼?什麼是定位?什麼是市場?什麼是用戶體驗?排版的本質是解決什麼?到底人們天天說的共鳴感是什麼?優越感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發現我研究一圈這些後,我的新媒體能力又升了一個境界,這就是為什麼我在 2018 年微信紅利期早就過去後,我的公眾號@粥左羅 還能快速做起來的原因。

我的星球裡最受歡迎的分享,也確實是關於高效成長、學習的方法論的分享,這些東西確實是有用的。

所以,從今天起,請重視對概念和方法論的研究學習,真正搞透,讓它們變成你的直覺反應,你絕對會學習成長更快。

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08

升級認知的目的,是行動

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替代行動


把 1% 的認知付諸 100% 的行動,遠勝於把 100% 的認知,付諸於 1% 的行動。

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作為新媒體講師,我給很多人上過課。很多學員每天會看大量的乾貨,然後又聽很多線上課、線下課,每次聽完心裡那個激動:講得太好了!說得太對了!我都明白了!

為什麼回到工作上,並沒有什麼卵用。為什麼吭哧吭哧學了一年,能力也沒什麼長進?

因為你長期沉浸在學習的喜悅中不能自拔,而忘了持久而踏實的去行動啊。

這兩年,「刷認知」這個詞特別流行,因為刷認知很容易讓人產生快感,就覺得自己每天都在變聰明,感覺萌萌噠,這就是刷飄了。

羅輯思維做了個「得到」,但「刷到」並等於「得到」。「刷到」距離「得到」,隔著你持久而自律的行動。

我一直提醒自己:少用自己學到了什麼來安慰自己,多用工作上的真實成績來驗證自己。

比如寫文章的標題技巧有 5 個,寫故事的結構有 3 種,學會很容易,只要你智商在線,都能明白。

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你能不能拿個那 5 個標題技巧拆解 100 個標題,你能不能在寫每一個標題的時候,反反覆覆的去想怎麼用上這 5 個技巧,你能不能拿著那 3 種故事結構去不停的不斷的拆解故事、仿寫故事。

如果你能長期的做到刷認知+持續的行動+持續的反思,你一定會成為你那個領域的高手。

以上就是我這三年工作學習成長沉澱下來 8 條心得,希望至少有一條對你有用。

混的好的人,都遵循這8條高成長定律!總有一條能讓你彎道超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