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和明報竟有如此淵源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持有比較高的公信力,報道亦屢次獲獎。

  • 中文名稱 明報
  • 出版週期 日報
  • 語言 中文
  • 類別 新聞
  • 主管單位 世界華文媒體
  • 定價 港幣7元
  • 主辦單位 明報報業有限公司
  • 創刊時間 1959年5月20日
  • 創辦人 查良鏞,沈寶新
  • 政治立場 親泛民黨派,中華民族主義,保守主義
  • 總部地址 香港香港島柴灣嘉業街18號 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
金庸和明報竟有如此淵源

早期明報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持有比較高的公信力,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現任總編輯為劉進圖。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臺灣亦有明報週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舊金山(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佈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金庸和明報竟有如此淵源

早期明報

明報比較少使用震撼讀者的大標題,而且亦同成報、星島日報(香港版本)和新報一樣沒有“風月版”(色情報章),排版及色彩較單調,傾向使用中性用語,香港不少中學及小學均會代學生訂閱明報。

在香港報業市場劇烈競爭下,近年明報大標題的語氣和內容被指比較以前“軟化”,即趨向“資訊娛樂化”(infotainment),但整體而言,明報形象仍傾向嚴肅,而明報亦在金禧紀念後仿效星島日報採用秀麗粗體。

明報在香港中文大學在1997年起進行的“香港新聞機構公信力調查”中,由1997年至2010年期間的5次調查當中,都被受訪市民評為最高公信力的中文報章,明報因而大約於2000年代初開始在報頭上注有“公信第一”的宣傳標語,直到2014年1月的調查結果中,公信力排名被香港經濟日報超越,明報惟有除去報頭上的標語

金庸和明報竟有如此淵源

明報

根據張圭陽著“金庸與報業”及“金庸與明報傳奇”,明報創辦人金庸稱,報紙是老闆的私器,不是公眾的公器。又說:新聞自由,是報社員工向外爭取的,而不是向報社內爭取的。報社內只有僱主與僱員的關係,並沒有誰向誰爭取自由的關係。

總體來說,金庸透過明報呈現的4種精神,分別是:

1、強烈民族意識;

2、高舉儒家思想;

3、反戰;

4、保守主義。

金庸和明報竟有如此淵源

明報刊登金庸逝世

明報在影響力是很大的,例如:2003年4月2日,陶傑在“黃金冒險號”專欄撰文“下臺吧 董建華”嚴厲抨擊當時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及擔任特首5年以來的種種失誤。當時SARS疫情正處於高峰,疫症處理不當導致社區爆發並引致大量人命傷亡,文章指董建華“摧毀了香港人的尊嚴,葬送了一個繁榮的城市,是一手證明了“英國人做得到的,中國人做不到”,為中國帶來全新的國恥,如果你還愛惜你的國家,請你下臺。”當時特首辦主任林煥光罕有地致函報館回應。該篇文章多次被引用,被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及“非常林奕華”於舞臺劇《東宮西宮》內引述,引起頗大回響,成為當時社會責罵董建華文章中的其中一篇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