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系群变成负担群?家长群变异,成了攀比群 马屁群 广告群

家校联系群变成负担群?家长群变异,成了攀比群 马屁群 广告群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不少中小学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建群促进家校联系。家长最初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给老师和家长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能够更加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让家长们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近况。

然而实际中,原本的交流平台发生变异,有的学校在其中发布教学内容,家长好比“助教”一样被绑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心理焦虑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课后负担;有的群还异化成“攀比群”“马屁群”甚至培训机构的“广告群”。

每天看群提心吊胆 家长添“心病”

家校联系群变成负担群?家长群变异,成了攀比群 马屁群 广告群

“老师每天要在群里贴出班里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本,还要点名哪些同学写得不好,作为家长能不提心吊胆吗?”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说。

如今不少学校通过微信等形式群发消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这无疑有助于密切家校联系,但对不少家长来说却添了块儿“心病”。

“尤其当在群里发布孩子学习成绩、点名表扬或批评的时候,简直是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刘女士说。

除了孩子的学习表现外,群里发布的各类学校作业也对家长造成压力,继而转化为孩子的课业负担。

家长沈先生说,

孩子虽然只是上小学,但每天各种课外作业通过微信群分发到家长手中,做完后再通过微信群上传,相当于公开了每个人的作业,所以家长们都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把作业做得漂亮,甚至直接代劳。

比如,一次学校要求家长陪同进行拓展阅读,不少孩子阅读后,还将相关的课外知识梳理并制作成了PPT发到群里,这究竟是孩子做的还是家长做的?

在公开的平台上,作业的“含金量”高了,老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刘女士说,一年级就要求每周一篇看图说话,题目群发给家长,让家长辅导孩子写下来。“原本要求的‘说’,变成了‘写’,没有家长教孩子根本完不成,感觉家长像是‘助教’。”

不少家长反映,微信群成了“超纲”的作业本,对于一些超过课程标准的知识,老师按规定不能在课堂上作要求,于是通过微信群布置,教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的肩上。比如,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而各种家长群就成了变相违规的渠道。

“没有对比就没有焦虑。”家长黄先生说,此前孩子小升初时群里明显感受到家长的焦虑。家长每天教孩子做作业到晚上10点、11点,学校放学了,孩子还在学,只不过家长成了老师,家里成了课堂。

家校联系群变成负担群?家长群变异,成了攀比群 马屁群 广告群

此外,一些工作在异地以及经常出差的家长反映,孩子经常因为家长没有做好群里要求的工作而被老师批评,对孩子很不公平,似乎家长承担了学校教育的重任。

“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家长群变异了

记者发现,微信家长群除了会变成“负担群”外,还有各种变异的可能。

家校联系群变成负担群?家长群变异,成了攀比群 马屁群 广告群

——变成“攀比群”。

暑期一到,某小学一个班里的群就热闹起来。有的家长晒出带孩子四处旅游和游学的照片;有的家长晒出参加校外培训班的高难度题目;有的家长则晒出孩子过生日时的奢华场景……

幼儿园孩子家长龚女士说,临近某个孩子生日,老师会在群里提前祝福他,并建议生日当天给班上其他孩子送个小礼物,家长一般都会同意,但礼物越送越昂贵,有一次班上一个孩子给每人送了一套文具,价值百元,给下一个过生日的孩子家长极大压力,如果按照这个规格,一次生日光送礼物就要几千元。

家校联系群变成负担群?家长群变异,成了攀比群 马屁群 广告群

令人忧心的是,经记者调查,在许多大城市,这种操作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变成“马屁群”。

一些家长向记者展示了班里的家长群,有的家长对老师献上溢美之词,浮夸造作;有的家长动辄搬出某某老师的金句名言,阿谀谄媚;有的引发其他家长的连锁反应,形成刷屏之势。

一些家长反映,群里家长经常会动用各种资源讨好老师,比如,文艺活动时主动提供服装;课外实践时主动提供场地等等,给其他家长无形的压力。

——变成“广告群”。

“请投几号一票”“请关注一下上面公众号”之类的消息时常活跃在一些家长群里,而当老师发布出这类广告消息时,家长不管是否情愿,都会照做。

小学四年级孩子家长陆先生说,老师曾在家长群里发布一个培训机构的市场调查,要求所有家长填写,变相地帮助培训机构获取了隐私信息,开拓了市场。

让学校回归本位 家长回归理性

家校联系群变成负担群?家长群变异,成了攀比群 马屁群 广告群

业内人士认为,错不在微信群或各类家校联系平台,问题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不能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应理性看待家校互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说,微信群变成负担群反映了一种怪象:一些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学校,在校内实行减负政策,却将负担转嫁给了家庭学习和校外学习,未尽到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

上海市特级校长盛裴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不能混淆责任,前者以共性为主,后者则应以素养、个性化培养为重,家长需要关注和配合学校教育,但不能过度参与、监督和代劳,学校也不能撇开责任。

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认为,不少家长过度关心学校教育,赋予了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希望群里的一言一行能换来孩子受重视,群也就逐渐异化。

有公办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明确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就是担心异化成各种“戏台”。“以前有家长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孩子略有不快便在群里质疑老师或责骂其他孩子家长。”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长、特级教师傅禄建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而不是干涉、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家校互动是让家长和学校各自扮演好角色,家长必须有清楚认识,学校也必须做好本职工作。

不可否认,建立一个集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于一体的聊天群,有利于老师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但在教育恐慌、竞争压力、攀比心态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驱使之下,家长群逐渐异化成“马屁群”“名利场”,沦为比赛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亲疏从而为孩子争夺关注度的“逐鹿场”。

以“排队”点赞、“盖楼”感谢老师为代表的家长群乱象,以“老师我收到了”“老师费心了”“非常感谢您”这样重复无谓的应对,构成了家长群的主要特征。几十条几百条这样的信息,不仅浪费了家长和老师的时间精力,也暴露了老师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危机与沟通障碍,更折射了教育公平性、公正性、透明性等改革“痛点”。

除了家长群,其实还可以选择一种更合适的方式,实现家长群原有的功效。比如说,老师可以选择创建工作微信QQ号,一对一添加家长,秉着有事早告、无事少聊的原则进行正常交流。此外,通过单独的电话联系,仅对一些重要学习情况进行通知提示,而非事无巨细皆在群内广而告之。

退往十几年前,家长们主要通过电话与老师联系,联系频率低,倒也有的放矢。老师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偶尔联系而忽视对学生的教导。只有家长、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各方各司其职,有效配合,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的有序推进,根源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性、公正性、透明性等改革“痛点”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