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若得天下,那第一个砍的是诸葛亮还是关羽?

徐彬凯


肯定先砍关羽!

不管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忽悠多少人血脉贲张,,其实刘关张三人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政治结盟,政治性质的攻守同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在这个同盟里面,刘备是大哥,同时也是政治首脑,关羽、张飞是武将,也是打手,有一种封建意义上的臣属关系在里面,既然是臣属关系,就涉及到忠诚问题。

政治人物用人,有人说最看重能力,比如说曹操,为了追求才能卓越的关羽,可以说好无底线毫无原则,肆意地为关羽的任性开绿灯,就是关羽有能力,曹操爱才。

但那只不过是表象,在政治人物眼中,一个人可堪大用的标准有能力固然重要,但首先的是忠诚。如果说刘备得了天下,学人家诛杀功臣,最先砍关羽的话,难道是关羽不忠?

关羽一向以忠于刘备自居,但话说回来就关羽的“忠诚”值得思考人生,关羽与曹操的关系可谓是说不清道不明。


《三国演义》里面说他被曹操所俘,不知道这样说合不合适,因为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关羽更像是借被抓打掩护,完成与曹操的接头。

好吃好喝伺候着,关羽摆谱,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这也是必要的,看他从曹操处离开的场景,曹操安排一群废柴,成就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盛名。

这估计都是曹操故意安排的,提升一下关羽的身价,以便更好的在刘备处混日子搞情报,刘备看着回来的二弟关羽,更是青睐有加。

其实刘备心里岂能不知曹操的套路,不过关羽不是没当面表现出来不是,毕竟二人除了一个“忠”字,还有一个“义”联系着两人的关系。

刘备不可能贸然动关羽,落一个不忠不义的名声,若是刘备成功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刘备不需要谨小慎微的活着了,而是有了任性的资本。

这时候关羽再任性,老账新账一起算,都得拿关羽的脑袋祭蜀!刘备要是真的了天下,诸葛亮是最不可能死的一个,因为他是总设计师,是大功臣!


历史三日谈


如果刘备得天下,我们分人分析下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马超、黄忠每个人的性格和可能的结局:

1.关羽

三国志: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就是说二爷三爷打仗很NB,但二爷太过于高傲耿直且自负,三爷暴戾不懂施恩,最终也都败在了自己性格的短处

关羽性格刚愎自用,自大骄狂,而且经常搂不住火气而乱发脾气,如此性格缺陷导致他大局观有所欠缺。

但是关羽这样的性格比张飞更危险,关羽是礼贤下士,看不起士大夫;张飞是尊重士大夫,虐待手下。

为什么关羽更危险,战争年代还好,一旦大耳得天下,第一个倒霉的是关羽,即使大耳不弄死关羽,刘禅登基后也会对他下手。

2.张飞

三爷暴戾不懂施恩,但三爷很尊重士大夫。这点张飞在战争年代很危险(随时可能被弄死),但是大耳得天下后,他反而很安全,历史上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如果大耳得天下,应该还会是这样。

3.诸葛亮

三国志: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是管仲,萧何一类的人才,不擅长打仗。

诸葛亮的结果应该也会和萧何一样。或许诸葛亮会像范蠡,张良一样归隐山林。

4.赵云

三国志里,陈寿将赵云比做灌婴,应该结局不会比灌婴差。

5.马超

大耳得天下,第一个死的可能是马超,别忘了一件事,刚才说的上面的都是打工仔,马超是老板。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大耳得天下后,必弄死马超。

6.黄忠

老将军年事已高,大耳的天下时或已入土……


砖家很无语


这个问题问的挺好,大耳刘备如果取得天下,第一个砍的恐怕就是关羽,而诸葛亮为人狡黠圆滑,一定能够善终

刘备、关羽、张飞虽然情同手足,实际上有君臣之分。关羽和张飞视刘备为主公,两人自愿追随。在刘备看来,两人还是有不同的。

关羽文武兼备,骁勇且有计谋,而张飞则难以独挡大任。这不是刘备妄下的结论,而是实践总结出来的。

刘备入主徐州后,曾经让张飞守下邳,结果张飞与原徐州大将曹豹不和,致使曹豹背叛,小沛失守,刘备家属全部被俘。从此以后刘备不再相信张飞,只让张飞掌军,不做地方之执政。刘备夺下汉中后,人们都认为张飞可以胜任汉中太守,但是刘备却偏偏选择了魏延,而让张飞守巴西郡,由此可见刘备对于张飞的态度!

张飞虽然能力上不行,但是绝对的忠心,对于刘备的所做作为从来都是鼎立支持,而关羽则不然。

关羽能力在张飞之上,张飞守小沛尚且不行,而关羽则可守卫整个荆州。关羽在守卫荆州期间,东吴的所有将领都看出来关羽的志向,惧怕关羽东进伐吴,因此才发生了后来的偷袭荆州事件。

关羽通韬略,手不释卷,夜读《春秋》而不倦。文武兼备的关羽时常对刘备的做法有不满。刘备投降曹操后,关羽非常生气。关羽认为曹操乃国贼,投降曹操有辱颜面。

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一起打猎,众人散去后关羽建议刘备趁机刺杀曹操,除去国贼。但是刘备没有行动,错失了机会。等到刘备被曹操追杀于长坂坡,狼狈至极。关羽愤怒的说道:当初如果听我一句,也不至于落此境地!刘备无言以对。

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

作为部下,关羽之言有犯上的嫌疑,刘备听着肯定不爽。这仅仅是第一次。

刘备击败曹操夺下汉中后,自封汉中王。加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关羽耻于和黄忠一起受封,拒绝了前来宣诏的费诗。最后,费诗好说歹说,连哄带骗的说服关羽,说关羽如果不受封,自己也交不了差。没办法,关羽接受了封号,而关羽是唯一一个拒绝刘备册封的人

。刘备知道了这件事情,心里该是什么滋味呢?

刘备入益州,留关羽和诸葛亮镇守荆州,初期两人合作的很好,关羽主武,诸葛亮主文。后来,诸葛亮带着赵云去支援刘备进攻成都,诸葛亮将政务交给了潘濬。诸葛亮走后,关羽逐渐显现出他性格上的缺陷。

关羽和潘濬不和,致使荆州军政大权都独断于关羽,潘濬成为了摆设。后来江陵失守,虽然潘濬没有责任,但是潘濬仍然觉得自己作为治中从事,没有尽到责任。因此众人都归降了孙权,只有潘濬不降。后经过孙权低姿态的笼络,方才归降。潘濬归吴后成为东吴重臣,而这样有才华的人竟然被关羽闲置弃用,可见关羽根本不会用人

关羽败于麦城,根本原因在于孙权偷袭江陵,而江陵的失守是因为内部人士麋芳和士仁的投降。关羽在战争最关键时刻,因为麋芳和士仁供应粮草不及时,曾经扬言要战后军法惩处他们两个。致使两人狗急跳墙投降了东吴。由此可见关羽对待下属的方式太粗暴。

关羽北上进攻襄樊,提前没有和刘备打招呼。这就说明,此刻关羽是以独立的身份去作战,刘备知道后作何感想?

如果关羽丢失荆州后逃回益州,刘备一定会斩了他。因为关羽丢失荆州辜负了刘备的期望,关羽没有善待荆州的治中从事潘濬,公安守将士仁,江陵守将麋芳,侮辱东吴孙权,最终导致了内外交困,荆州被偷袭,最后丢失。条条件件都是斩关羽的理由,而更深层次的理由是关羽善作主张,不服从刘备的约束。

因此,如果刘备得了天下,他是不会容忍这样一个经常挑战自己权威的关羽,很有可能第一个要砍的就是关羽。

反观诸葛亮,为人处世圆滑,善于团结众人和调解关系。刘备召降马超,关羽责问诸葛亮,马超是个什么东西?诸葛亮赶紧打圆场,说马超武艺高超,堪称一代俊杰,但是只能算是和张飞是一类人,怎么能跟你关羽比呢?

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当时法正辅佐刘备夺取汉中,有第一谋士之美名。因此法正借机打击不服从自己的人,作威作福,凌驾于百官之上。众人找诸葛亮告状,诸葛亮劝众人:

法正于主公孱弱之时鼎立相助,主公遂有益州之地。大家就不要计较这么多了。知人恶而观其大略,不求全责备,这是诸葛亮团结众人的法宝。

关羽死后,刘备要征伐东吴。诸葛亮作为重要幕僚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反对的话,连一向沉默的赵云都力荐刘备不要伐吴,但是诸葛亮看出刘备要一意孤行,因此只做事,不说话。这就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做臣僚的只有尽力配合主公,而不要轻易劝谏

因此,诸葛亮和刘备相处是极其融洽的,刘备也曾经称赞:我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两人这么好的关系,如果刘备得到天下,肯定是不会砍了诸葛亮的。因为排在诸葛亮前面的人有很多,关羽、魏延、赵云、黄权等等。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如果刘备夺得天下,依照关羽的个性,天不服,地不服,迟早要得罪刘备,而刘备有可能会第一个砍了关羽。而诸葛亮善于察言观色,与刘备总是保持神一样的同步,因此诸葛亮一定可以善终!


每日趣评


一个人装一辈子仁义,那就不是装了,那是真的仁义一个人如果二十年中间不断得失败,还能够不断得站起来,他一定是一个很牛逼得人。诸葛亮和关羽谁都不会被砍!其实问这个问题的一个有一个前提就是,提问者把刘备当成了一个阴谋家,心胸狭隘的人。

一个没有见过冬季的蚂蚱永远不会相信一年有四个季节,一个没有看过火箭发射的人总觉得点火是用打火机,一个没上过学的人总觉得太阳是烧煤的,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总觉得谁做事都是由阴谋的

刘备从一介布衣,发展成为一代枭雄,占领一方的英雄。中途经历过了太多的磨难。和其他所有的人不同,刘备真真正正的是白手起家,靠的是两个结拜兄弟、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后来封为了皇叔)、一颗仁义之心。在纵横天下的四十年之中,刘备经历了多次的起起落落。

所有的人对刘备的评价都是出奇的一致:仁德

一个人要守住仁德不容易,尤其是在乱世守住仁德更不易。刘备的处境和我们很像,白手起家。

第一,有一种令人倾佩的英雄明明知道会失败,却依然全力以赴。刘备就是这样的人。

刘备典型的以德服人,他的领导水平甚至在曹操之上。曹操多少还要靠钱财领导人才,而刘备领导的关羽、张飞、诸葛亮,都是在自己一穷二白的时候追随自己的。其领导力可见一斑。而且,曹操对刘备的评价也是出奇的高,即使当时刘备还是一穷二白,寄居在曹操这里。

后来陶谦让徐州给刘备,要知道徐州这么大的额一个城池,足以成为一方霸主。而刘备击败了袁术后,一直高傲的袁术(家里四世三公)看不起刘备的袁术,说了一句:玄德诚不欺我。刘备的个人魅力之强大,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第二,新野之战后荆州投降曹操。刘备去江夏的时候,荆州由二十万老百姓跟着刘备走。而刘备在开始四处奔走的时候,各路诸侯对待这位一穷二白的人,也是待为上宾——不是把他当作投奔自己下属,而是当作一个平起平坐的人。不论是公孙瓒、袁绍、曹操等都是如此。

汉献帝见到刘备,立刻开始把家谱搬出来,认了皇叔。要知道当时比刘备有钱有权的刘姓宗室多了去了,都没有被皇帝认作皇叔。而且认皇叔还是在曹操面前,曹操也同意了。

第三,刘备白帝城托孤,那可是真的让。刘备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什么货色。他什么人没见过,他不可能杀掉诸葛亮——那等于毁了自己的事业理想,毁了自己儿子的命运。刘备让徐州是真的,让荆州虽然心里想要,但是人家还是做到了不要。就好比一个孩子想吃糖,但是忍住了不吃。

所以,刘备得天下,谁都不会砍。


嘟嘟读读


大耳皇上得了天下,第一个倒霉的必是关羽,但不是用刀砍,比如喝酒醉死、散步落水、骑马坠落、吃饭噎死、睡着醒不来、擦窗户掉下去、上茅屋薰死……方法多得是。为什么?一,朕收个义子你都挑拨我们的关系。二,献帝封你个汉寿亭侯,尔宝贝似的抱着不放。三,天下人都称你忠义无双,你呵呵的抚着胡须笑而纳之,哦,朕等就是奸诈小人了。四,卿狂妄自大到了极至,朕与吴侯并称天下英雄,尔却骂他鼠犬,岂不连朕也骂上了?五,放尔坐镇荆州,我还三郡给盟友,你却抗旨玩老大,半点面子都不给。六,你小嫂子携禅儿回东吴,三弟子龙皆拚命拦截,尔哪时去干啥子去了?七,昔日吕布欺负朕,三弟常常不畏生死找他麻烦,却从未见你出面斗一斗吕布。哼!还有很多,朕不提了,提了兄弟更没得做了……


用户5792271864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几千年来屡试不爽的至理名言,谁当皇帝都概莫能外。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良弓、走狗呢?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以下结论:那些手握雄兵、能征惯战的大将名帅,总是被皇帝猜忌,成为皇帝或权相的刀下亡魂

春秋名将

司马穰苴,击晋败燕,因齐景公听信谗言而被罢黜,抑郁而死。吴国名将伍子胥,西败大楚北威强晋,奠定吴国霸业,遭谗臣陷害被吴王赐死。战国名将白起、李牧、乐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功高盖世名震天下,遭人妒忌,白起、李牧被君王赐死,乐毅被迫出走他乡。西汉名将韩信,为刘邦打下汉家天下,被吕后萧何斩于钟室夷灭三族。汉景帝名将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恢复汉室江山,被皇帝猜忌,绝食而死。飞将军李广,驻守北疆威震匈奴,不堪受辱而拔剑自刎。东汉名将窦宪,北征匈奴威震天下,被汉和帝以谋逆大罪诛杀。东晋名将王镇恶,平定叛乱扫灭后秦,却被奸人诬陷暗杀。北齐名将斛律光,因功高震主,遭奸臣陷害,被后主高纬灭门。刘宋名将檀道济,因功盖天下,遭宋文帝猜忌含冤而死。唐高宗名将
裴行俭,大破吐蕃威震西域,遭奸臣妒忌,有功不赏郁郁而终。武则天时名将黑齿常之,击败三大名帅扫平突厥,遭奸臣诬陷自缢身亡。后唐名将李存孝,史上头号战神,遭人诬陷被李克用冤杀。北宋名将狄青,北破西夏南平侬智高,因仁宗猜忌抑郁而终。南宋名将岳飞,扫平江南余寇,北伐恢复中原,遭奸人陷害被高宗秦桧冤杀。明朝大将徐达,一生南征北战,打下大明江山,因遭到太祖朱元璋猜忌,忧惧发病而死。一代名臣于谦,力保北京打败瓦剌,再造大明正统,却被复辟皇帝灭族。抗倭名将戚纪光,南平倭寇北御鞑靼,遭奸人陷害被罢黜,义愤而死。明朝中期名将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剿平江西两广,却被权宦构陷差点被皇帝赐死。明末名将袁崇焕,经营辽东屡败后金,遭魏忠贤阉党构陷,被皇帝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中国古代百大名将,绝大部分未能善终,仅王翦、卫青、李靖、郭子仪等少数人得以幸免,但他们也难逃奸臣的诬陷和皇帝的猜忌,只不过他们善于自保、激流勇退,才逃脱了死劫。

按照历史发展轨迹,假如刘备统一全国,关羽就不会丢失荆州败走麦城,诸葛亮也不会六出祁山泪斩马谡。刘备一统天下后,为了保证江山永固,他会先杀掉谁呢?毫无疑问,首先是关羽、张飞这两员统兵大将

史载关羽曾降曹操,为其斩颜良解白马之围;败曹仁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因为关羽名气太大没人敢不服,久而久之,关羽变得骄横刚愎,傲上而不忍下,他统领的荆州兵也是刘备阵营最精锐的部队。这样的人,刘备怎敢放心让他辅佐太子?如果太子柔弱,以关羽之个性,岂肯久居于一个窝囊废之下?在刘备眼里,关羽有勇有谋,名震天下,人又骄傲刚愎,对皇权、对太子是极大的威胁,不杀他难道让他效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吗?何况关羽还有折节投敌的经历,刘备岂能对关羽掉以轻心?实际上刘备在西征刘璋时,就把诸葛亮、张飞、赵云都留在了荆州,只带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一方面是为加强荆州守备,另一方面也暗藏监视关羽之意。


《三国志》明确说“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之虎臣……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关羽的对手吕蒙也说“斯人长而好学……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一个刚而自矜盛气凌人,一个暴而无恩好惹事端,两人都手握雄兵功高震主,刘备岂能放心?不杀这二人,自己的皇权和太子储君岂能安稳?至于赵云、马超、黄忠,刘备是不会杀的,史载赵云“忠以卫上,礼以厚下,柔贤慈惠,执事有班”,这么听话不骄功的大将,正是辅佐太子储君的不二人选!马超虽然也好勇斗狠不服他人,但他威震西凉羌人畏服,只有他能镇守西北边陲,所以也不能杀。黄忠智勇绝伦,一生忠烈,又是老将,在荆州兵里有很高威望,正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之古训,因此刘备十分推崇,有意抬高其地位,以抵消关羽、张飞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至于诸葛亮,刘备是一定要留给太子的。孔明先生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治国良相,如秦之范睢李斯、汉之萧何张良,要保江山永固,不可不用孔明。但是刘备也不是对孔明豪无防备之心,他重用李严、黄权等刘璋旧臣,就是为了防止孔明独揽大权一手遮天,避免霍光、王莽这样的宫庭悲剧重演。


能忍即智


刘备若得天下,第一个杀关羽,还是杀诸葛亮?

这个提问的假设太过乐观,大凡皇帝杀功臣,为比较懦弱的儿子作准备,起码得天下形势基本明朗,也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是最低价位。而刘备到最强势的建安二十四年,也只是三大势力中最弱小的一方,还处于创业关键时期,怎么能卸磨杀驴?河才渡过不到一半,咋能拆桥呢?这一年,刘备五十九岁,按照当时的实际,最少没有二十年,刘备不可能统一三国。那么,刘备能活到那一天吗?当时长寿的



司马懿,孙权也只活到七十一,二岁。按照刘备的性格,值得怀疑。退一步说,即使刘备活到那一天,可是,关羽,诸葛亮可能在之前就早早走了,那就不用麻烦刘备动手了,是不是?

按照提问,假定刘备就是出乎意料,鬼使神差,莫名其妙的得了天下,而且,关羽诸葛亮也都长寿,那拿关羽,还是诸葛亮开刀?这也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因为这不仅要看前面,还得参考这两位在后面的表现,就是在平定天下中,都有那些功劳,过失,以及与刘备之间的恩怨情仇。以诸葛亮的谨慎聪明,即使后来功勋卓著,也不会过于狂妄,参考当初从隆中出



山时,对诸葛均的嘱咐,可能学了张良,在刘备动这个念头之前,早一步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或者告老还乡,怡乐田园。但也留下遗憾:一是隆中对预测不准,地位下降。二是可能就没有前后出师表,世间少了谈论研究的话题。三是诸葛亮的名声大打折扣,罗贯中得另行塑造诸葛亮形象;至于关羽,虽然熟读春秋这最讲礼仪之书,但由于性格使然,把柄可能比较多,不过,毕竟是三兄弟,有张飞这位直性子,估计刘备打压,排斥关羽有可能,但不至于杀掉。(9:01)


流誉后


你这里说的大耳应该是刘备吧。刘备如得天下,也应该走入会中国历史“狡兔死,走狗烹”或“同患难不可同富贵”的怪圈。



在刘备没死前,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多大权利,其实不过是个后勤部长的位置,大家心目中的“神”一样诸葛亮只不过是罗贯中通过《三国演义》强行给大家灌输的。诸葛亮不会对刘性天下构成威胁,如刘备真想杀他,诸葛亮凭着他的聪明,也会如范蠡一样远遁他乡,隐姓埋名。



关羽则不同,手握重兵是刘备重要的依仗。关羽的性格又是体恤下属,群众基础极好。而对上面又刚直不阿,喜欢扛上。这样人物打天下时好用,得天下后必成麻烦,必须除之。



历史不可以假设,侃侃罢了,正如《三国演义》里面说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黄金涛7


大耳哥们(这个称呼太可爱了)若得天下第一个杀掉谁?

因为问题里没有限定是不是刘备集团的人,所以……汉献帝无疑。

只要汉献帝存在大耳(以下简称图图更可爱一点)的执政合法性就是纸糊的,至于其他仇人,孙权养起来当金丝雀,已成全图图仁义,曹氏杀掉,谁让你们被我称作汉賊呢?

至于关羽和诸葛,以诸葛政治手腕的老练,不会让图图杀掉,关羽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年纪摆在那里,只要不能确定比图图晚死十年的都没危险啊。所以胃炎很危险(发炎了没有青霉素很痛苦),马岱很危险(马超已死)。





清谈野史


我认为刘备若得了天下,关羽和诸葛亮皆能善终。可能大家对这个观点并不赞同,认为刘备假仁假义,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下面我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1、刘备出身高贵,并非刘邦、朱元璋之类的人。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汉献帝刘协的皇叔。其实,君王杀有功之臣始于刘邦,后来朱元璋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致使后人认为历代君王都留不得有功之臣。其实不然,像秦始皇坐拥天下后依然重用蒙恬、王剪等人,李世民依然重用秦叔宝、尉迟恭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没有痛下杀手。因为一般来讲,开国之君一般都是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他们对权力异常敏感,其实功臣们都是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而刘备不同,他若得了天下,最多算中兴之君,而不能算是开国之君,就像刘秀、李世民之类的人,而且他虽然是家境贫寒,但是却胸怀天下,像刘邦、朱元璋之类的人起兵造反是为了生活,做皇帝本不是他一开始考虑的,而刘备不同,他是皇族之后,一开始就是胸怀天下,所以从他自身来说,杀害功臣的可能性不大。


2、天下局势不稳,需要治世能臣

刘邦杀了韩信,没有独挡一面的大将,于是被迫与匈奴和亲。刘备若统一了天下,天下经过长期战乱,是个烂摊子,南有蛮夷,北有匈奴,需要关羽这样的将领守天下,也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能臣治天下,有了刘邦等人的经历,刘备不可能不懂得这个道理,胸怀天下的人,要以大局为重,所以刘备知道关羽、诸葛亮杀不得。

所以,我认为他们皆可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