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这是教育家社区推荐的第29个与众不同的教育人物



如果在十年前,你跟大家介绍自己学的是心理学,对方的反应很可能是:“心理学是治精神有点问题的人?”

这不是一个段子,而是在以往心理学家们身上不断上演的真实事件。

在21世纪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在中国仍是广为流传。连文学、历史等学科在人们看来都是比较虚的学科,更别说心理学。

但近几年抑郁症、自闭症等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且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潜力开发,这时大家才渐渐注意到心理学的应用。

本期我们采访了一位在心理学应用行业已经扎根近15年的企业家娄骥老师。

他是加拿大康可迪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回国后却在北师大进修了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毕业后创办了一家致力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高新科技企业——辅仁淑凡,在最艰难的时刻推进着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他如何在心理学不为人知的年代给大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他如何一步一步创办一家集“研、产、学”为一体,立足教育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全国2000多家学校?

他如何依托北师大最专业的心理学团队,创造50多项发明专利,让素质教育的测评成为可能?

心理学能做的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神奇。娄老师的故事会刷新我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认知。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辅仁淑凡创始人娄骥老师

不当教授,冒险做企业

他用技术激活心理学

2000年,还在国内做计算机编程的娄骥老师开发了一款名为“开拓者”的心理健康测评软件,这近乎是当时中国第一套对心理进行测评的软件。

娄老师也是从这套软件开始,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

后来娄骥老师去往加拿大康可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留学,继续攻读计算机软件开发与信息安全专业。

在国外的这段时间,他发现心中国人和北美人对于心理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在心理学上的发展,以及对心理学的认知,落后北美大概30—40年,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在研发心理软件的时候早已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对于心理学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于是他让自己的人生来了一次180°的大转弯——去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

心理学界的专业人士都知道,北师大的心理学专业属中国一流,且有着包括郑日昌、张厚粲等国内心理学界的顶尖大牛。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娄骥老师和郑日昌教授合影

在北师大,娄骥老师深入地学习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博士毕业之后,他完全能选择留在中国一流的学府,从事心理学研究,安稳一生。

但他却冒险选择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未知路途——创办计算机技术和心理学结合的心理科技企业。

“我当时在选择时的思考是:是把一种知识传递给大家更容易做普及工作,还是把一种便捷的工具传递给大家,更让大众容易接受呢?我认为是后者。”娄老师说。

作为有着计算机和心理学双重研究背景的他,希望能把两者融合,开发出能落地操作,从而了解自己心理指标的工具,从而提升大众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甚至从这个角度推进中国心理教育的发展。

“每个人都承载着一定的时代使命,技术和心理的融合是我这个人承担的使命。”娄骥老师说。

大众对心理学缺少认知

他调转船头从企业切入

娄骥老师带领团队开发了最初的网络版心理测评软件,这套测评软件能测量出一个人的人格、情绪、能力、社交等方面的素质。

“在辅仁淑凡最核心的是数据,最主要的是大众在心理健康层面的一个数据收集。我们后来的产品都基于这些数据做开发,以及我们的咨询服务、课程体系等也都是基于这些数据。”娄骥老师介绍道。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辅仁淑凡

在企业最开始的发展中,辅仁淑凡的定位是服务于C端大众,他带领团队创办了“宽窄网”,创建起了一个普及心理知识的大众平台。

但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多的资本支持,所以都是自己出资创业。这样的一个平台近乎耗尽了他们的财力、心力。

但在他创建这个平台一年多后,他才发现大众对于心理学的认知仍旧有限。

虽然他们研发出了这套在当时国内相当超前的心理测评软件,大众却并不能为此付费。这是他们遇到最大的阻碍。

“当时大家对于心理学的认知都没有,又何谈认可呢?”娄老师说。“在2010年左右,大家连日常的“焦虑”问题都在回避,因为害怕被看作精神上有问题。”

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决定调转船头,放弃在大众层面的死缠烂打,转向为企业提供服务。

企业里有员工倦怠、效率低下等问题,学校里的学生有各种青春期的问题。

他们开始专注为教育机构和个人提供心理应用设备、心理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数据、心理教育运营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验。把这些企业服务好,去解决他们的内部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辅仁淑凡还能从中盈利从而让企业发展。

于是娄骥老师和团队调整好方向,开始通过B端“曲线救国”。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辅仁淑凡承建天津石化EAP基地及软硬设备


采集2700万青少年成长曲线

学习、工作等问题被一一解决

在辅仁淑凡成立之初,就专注于心理学应用的自主研发,开始用独创的软硬件为企业员工、在校学生提供心理应用设备、心理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数据、心理教育运营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验。

所以在服务了2000多所学校后,辅仁淑凡已采集了2700万条青少年心理健康大数据,是国内唯一拥有中国青少年成长曲线以及心理大数据的公司。

青少年成长曲线一共有2条:一条是能力的、一条是心理的。而且这样的记录数据是动态的,具有延续性的。

每个人的心理变化有起有落,不一定是直线上升的状态。会因为知识的获取、家庭的变化、个人经历导致他某些心理指标有波动性变化。

“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不应该被“标准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想帮助孩子知道自己的性格特质、能力范围、社会交往的状态、情绪管理的水平是什么。”娄老师说。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辅仁淑凡心理软件

通过“成长曲线”的数据还能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自己适合学什么学科。大学毕业应该选择怎样的工作,从事怎样的职位,选择怎样的配偶。以最科学的角度帮他们做分析。

下一阶段,他们可能会研制出青少年心理状况变化的行业报告。这无论对家庭还是学校都极具参考意义。

“根据这些大数据能比较直观地看到孩子在各阶段的成长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孩子的什么年龄段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家长、老师才会有针对地帮助孩子去克服这些困难。”娄老师介绍道。

目前辅仁淑凡和肇庆市教育局合作了近3年,通过行为检测和矫正,那些极端行为的孩子也呈现出正常状态,收到了无数家长的感谢。肇庆市教育局也因此申请了国家很多教育奖项的参评,收获颇丰。

他们还为重庆两江新区的3万多个孩子提供心理健康曲线建立,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帮扶,效果显著。

“我们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基因和经验,我们的品牌基因源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最新科研成果参与研发,是集产、学、研为一体,根据软件收集的数据,做软硬件研发、课程研发、学术研究、形成闭环系统。”娄骥老师总结道。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广东肇庆端州区十六小学学生在做辅仁淑凡心理测评


素质教育也能被测评?

这项发明会颠覆传统教育

国家强抓素质教育也有几年了。但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发展“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一句口号。落地情况一直被大家诟病。

许多教育机构也强调要专注素质教育,要对学校教育做一个补充。

但问题在于素质教育本身没有一个评判标准。怎么证明提升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呢?又具体提升了多少呢?

娄骥先生带领团队突破了素质教育难以测量的瓶颈。儿童多元智能发展评估系统是他们开发的专为3-16岁儿童检测智力发展状况的心理测评软件,目前已有500多家教育机构在落地使用,年测评量能达到60万人次。

在服务了全国2000多所中小学、高校,近百万学生后,心理学通过几年的发展,也迈向了新的阶段。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儿童多元智能系统”进入北京史家小学

在2016年,娄骥老师和他的团队又迎来了企业的转折——辅仁成长中心设立,并获得千万融资。

曾经因为环境和土壤条件不够,他们在B端企业、学校历练了几年,现在携B端的优势,重新进军C端大众。

“我觉得这样的一个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有自己的心理课程体系、有能解决全年龄段所遇问题的经验、有产品、有师资。”娄老师说。

当辅仁成长中心成立之后,有很多机构都想来做加盟。可他们没有急着做扩张,而是先控制学校的教学品质。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辅仁成长中心实景


目前辅仁淑凡已拥有儿童多元智能发展评估系统在内的5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明专利。背后的科研团队形成了无法超越的行业壁垒。

“我们以数据为内核,以研、产、学为主导思路,辅以软件、硬件、课程体系、C端服务的模式。这样的闭环系统已经被我们完全打通。”娄骥老师介绍到。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团体电子沙盘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系统(沙发及仪器)

辅仁淑凡现在已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作为创始人的娄骥老师仍奔波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在各地的教育局、学校做演讲。

当问及最难忘的事是什么时,他说是学员和他探讨烦忧的时候,比如在教导学生中遇到的困难,甚至是生活中遇到的烦恼。

“当后来学员告诉我他们有进步时,就觉得我在中国心理教育事业上推动那么一点点,就非常满足了。”娄老师说。


他博士毕业,不当教授冒险创立心理教育企业|专访辅仁淑凡娄骥

娄骥老师在科技素质教育论坛上演讲


无论是在学习教育还是个体的成长中,心理学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个体从心理到行为层面的发展。

它可以是让人抑郁、自闭的情绪,也能让人看到自己的特质、潜能。这就取决于个体心理健康的程度。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忽略了心理对于人们的影响,而随着心理学整个学科的发展,以及像娄骥老师这样的心理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而受益。

“做教育一定要有一个‘做长久’的思维,身边的教育人换了一波又一波,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孤独且如履薄冰,但从未忘记继续前行。”娄骥老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