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n多年前的舊稿,查了下照片日期:2005年和2010年,不知道現在是個什麼樣子了?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於2005年)

上津道上漫川關

古鎮連續看上幾個,感覺就大同小異,特別是在同一地域。大約這就叫審美疲勞吧。

完湖北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縣城上津,還要去陝西漫川關的理由,首先是不遠,十多公里就到。再就是聽說古建築保存的比上津還要好。目下的上津,除了古城牆,其實已經沒多少老房子了。

要去很方便,上津街上拉客的小三輪隨時都有。公路沿金錢河蜿蜒而上,走不遠,就見頭頂山巔,有一大山洞,路邊村人竟說裡面有古代的大炮,聽得人發愣,無法去看,心中存奇。

山洞下路邊的山崖上,竟然有字:大的如鬥,只剩半拉,不可辨認;小的如碗,也不很全,能辨認出的為“明進士員外郎靈寶許倫書”。——有明代風雅官宦在此題字,說明那時此地當為人來人往之要衝,不然寫給誰看?村人又拉我們去看路旁水邊陡崖上的石階梯,只剩不長的一段了,光光溜溜,是毫無疑義的古道遺蹟。

歷史上,鄂西北通往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城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秦始皇多次出巡所走的“武關道”;另一條就是眼前這“上津古道”。千百年來,古人一直在努力突破“循河覓道因河成道”的侷限,交通方式慢慢發展到“槽挽陸轉、節級梯運”。隨著金錢河水運興興落落,最盛時,“上津古道”曾經輝煌到維繫整個唐王朝的經濟命脈。

唐代,皇都關中的經濟支柱依賴江淮、江南物資北運。唐德宗曾明昭:“從上都至汴州為大路驛,從上都至荊南為次路驛”。正常年景,“上津道”只起輔助作用。安史之亂以後,“東方大道”常常被藩鎮割據勢力所阻,江淮物資不能順利通過汴水黃河渭河進入長安,漢水丹水“武關道”與“上津古道”就無比重要了,承擔起江南物資北運的重任。白居易曾留詩《路次藍溪》:“東道既不通,改轅遂南指,自秦窮楚越,浩蕩五千裡。”每當“武關道”不通時,江淮、荊襄物資全部取道江漢一線,先集中襄陽,再溯漢水而上,“上津古道”這時就成為整個大唐王朝的重要交通樞紐。據史料載:斯時,全國財賦從襄陽運至鄖鄉縣後,因為險灘阻隔,不利舟行,便起陸西北行,經上津縣轉輸。到達上津縣後,或西南陸行至洵陽,再入漢水運洋州、梁州,北轉關中;或直接北運至商州達長安,上津一時成為水陸槽挽的中心,稱為“上津路”。

這條戰時道路殊為艱辛,當時文獻有曰“山路險阻,車乘難通,仍召貧人,令其搬運,以米充腳價,務於全活流庸”。據專家考證,上津路被提到“國脈”的高度,進行官方大規模開闢和管理是在唐肅宗年間,專門任命商州刺史李淑明兼上津轉運使。代宗年代,局勢稍定,襄陽積存的物資又回到“武關道”轉運。到了德宗年間,李希烈割據鄧州,武關道又斷,又修復上津路至商州。建中四年(783年)正月,皇帝詔商州,度上津路置館所。不久,朱沘在首都長安作亂,德宗皇帝先是逃到奉天(乾縣),接著又跑到興元府(漢中),上津路幾乎成為皇室命脈。道路阻隔時,當年的皇帝在漢中,慘到大熱天還穿著冬衣,匪夷所思。

眼前這段石階路是不是唐代的東西?無法考證也沒有考證的必要,和山崖上的這明代摩崖一樣,都是歲月留下來的的日益稀少的歷史見證。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漫川關戲樓@真實探索稅曉潔攝於2010年)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漫川關戲樓@真實探索稅曉潔攝於2005年)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漫川關戲樓@真實探索稅曉潔攝於2010年)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漫川關戲樓@真實探索稅曉潔攝於2005年)

再走不了一會,就是漫川關,比想象的要小,地勢也遠沒有上津平坦、優越。鎮子就位於高山夾峙中的一塊河谷,從地勢看,在冷兵器時代,自然屬險關要隘。金錢河與靳家河在此匯合,據說“漫川”之名,以地貌廣大水域寬闊而得。眼前的情景,卻是怎麼看也不像。大約是古代的物候和現在不同,或者古人的想象力與今人不同吧。

漫川關距陝西山陽縣城70公里,在秦地也屬邊陲。和上津一樣,商業也很發達,當地人說,漫川街上日日有集,一直有“男人下田,女人擺攤”的習俗。大約“邊貿口子鎮”的人們都有經商的傳統吧。上津、漫川兩個邊陲小鎮,一南一北,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陝鄂之邊,歷代均於此設防。隴海鐵路通車前,尚均為水旱碼頭,是陝鄂豫蜀物資交流重要集散地。從現有資料看,漫川關春秋時為蠻子國;戰國時,楚至方城經此通過,秦楚分界碑今還尚在;北朝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33年)置漫川縣,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併入豐陽,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5年)設巡檢司,清為裡,民國為鎮。南宋時,這裡是宋金雙方反覆爭奪的迂迴戰場。明清兩代,水運發達商業興旺。

漫川留存至今的船幫會館、湖北會館、武昌會館、騾幫會館、武聖宮等建築物目前還大都保存完好,和漢江流域的很多類似建築一樣,牆上的磚頭上面都有字。其中騾幫會館建於1881年,是陝西省政府於1992年4月公佈的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該省現存的規模最大、價值最高的騾幫會館。

漫川關有兩條街,靠近公路的一條,幾乎都是鋼筋水泥貼滿廁所瓷片的“現代化建築”,沒有什麼看頭。裡邊的一條老街,長而狹窄,兩旁的民居,多以木板為牆,大都兩層,翹龍鳳角明鏡懸頂,尚頗具古風。腳下,也還是用石條石塊石子鋪成的老路,夜晚走上去,頗有時空倒流之感。

老街上最值得一看的是戲樓,兩個緊挨著並排在一起,很是少見。傳說原來分別各為秦人和楚人所建。以前逢年過節趕廟會,這裡就要唱“對臺戲”。秦樓吼秦腔、楚樓哼楚曲。如果真是這樣,那是個多麼熱鬧的場面啊。也可以說秦楚文化交匯在此可見一斑。

戲樓對面,就是好幾個古會館,大都保存完好,也都是上品,都值得細看。

剛到漫川的時候,首先讓人驚奇的是,這裡廟真多,遠遠看去,鎮口、鎮左、鎮右,不同的方向就有三大處。看來人是總要信點什麼的。放眼望去,都是現代建築,便租了輛摩托車趕往鎮旁一名叫前店子的小村莊,資料上說,那裡有個“千佛洞”,建於武周永昌年間,洞深7.5米,寬近5米,高2.6米,3面摩崖,皆有佛像神臺。紅磚砂石上雕造立體石佛近千尊,主佛高3尺許,小佛高不盈尺,進洞左右兩側是“觀音菩薩”和“如來佛”,裡側正神位是“釋迦牟尼等3尊石雕法象”。清代曾被匪盜兩次,“文革”時又有百尊被毀,現存222尊。洞外有民國二十二年建的多角牌樓、左右廂房和照壁花牆構成的小寺院。在洞坎之下開闊地有清康熙十九年修葺的竹林寺院和舞榭歌樓,與千佛洞聯為一體,頗有詩意。

也就幾公里,到了一看,洞坎之下的開闊地上,還真有老房子,大約就是當年的竹林寺院和舞榭歌樓吧。雖殘破不堪,正說明其來歷久遠。上到洞龕,有點失望,真不大,一目就瞭然,佛像大部分都很小,真不足一尺,大部分還算完整。大點的佛像,沒有幾個,卻是全部沒有了腦袋,正和現代人雕塑的豔俗的東西混在一起,在煙熏火燎中黑乎乎的……再看洞頂的石刻圖案,雕工精美,彩繪尚在。凝神細看許久,才有了點感慨:原來整個洞窟,都是開鑿石山建成。在古代,其工程量之大小不論,能計算精確一尊尊佛像整齊排列,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讓我們感到驚奇的是,這“千佛洞”,自然是佛教的寺廟,沒想到,看守者竟然是個老道士。一聊,原來當地人憂慮無人管理,神佛無香火,便請來了老人家照看。在普通人眼裡,和尚、道士都是出家人,沒什麼大分別。類似的情景,在中華大地並不罕見,這和殘酷的歐洲中世紀十字軍相比,簡直不可想象。

老道人也沒來多久,正在擴展住處,這一動土,竟然就在洞口旁的山崖上,挖出了很多奇怪的“石蛋”。老人很奇怪,拿給我們看,真很像“恐龍蛋”。我們又去刨了刨,崖上的砂岩裡,還有很多。挑了一個小的帶回十堰,給懂行的朋友看,發現應該是“恐龍蛋“的可能性相當大。在這一帶,周圍的湖北鄖西、陝西丹鳳,都有恐龍蛋出土。這裡也有,應該不算奇怪。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漢江雜記1:上津道上漫川關


(上津道上漫川關@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