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開放合作新高地 建設產城融合新樣板——蘇滁現代產業園改革創新發展紀實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這是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的蘇滁現代產業園跨越發展的歷程,也是蘇滁改革創新的故事:自2012年4月開工建設以來,蘇滁現代產業園借鑑蘇州工業園區先進發展理念,從規劃入手,從拆建起步,從空白起家,從招商起跳,園區累計開發面積達15平方公里,實現了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經營收入三個重要經濟指標連續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長。

園區建設6年來,聚力在全省開發區中爭先創優,2016年在全省開發區綜合考核中位列第12位,2017年在全省開發區綜合考核中列第9位,進入了厚積薄發、加快發展的嶄新階 段,實現了“規劃願景落地成形、高端產業快速集聚、管理運營精細有效、園區面貌初展新姿”,成為了中新合作的新實踐、安徽園區建設的新探索、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新平臺。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實行“雙主體”管理模式,形成合作共建的國家級品牌

蘇滁現代產業園是蘇州工業園區首個省外合作共建項目,由蘇州工業園區開發主體中新集團和滁州市合作共建,計 劃通過10—15年的努力,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00億元,帶動區域投資1300億元,常住人口25萬人,融產業、商貿、金融、居住於一體的現代產業新城。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園區全面借鑑蘇州工業園區“雙主體”管理模式,積極推進市場主導、政府支持的合作共建機制,實施管委會和中新蘇 滁(滁州)開發有限公司“雙主體”管理,引進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便民服務、城市物業一體化、智慧城市管理等運營模式,行政審批實行“二號章”封閉運作,提升了園區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實行城市管理物業化,以城市部件數據庫為依託,對園區城市道路、綠化管網、路燈、樹木及有關城市部件實施“身份證式”管理。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組建蘇滁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按照每平方公里建成區 1 名管理人員標準,實現道路保潔、地下管溝、綠化亮化等29項城市功能一體化、精細化、品質化管理。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實現城市管理智慧化,引進蘇州圓信測繪公司,順利開通城市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查詢園區土地報批、供應以及道路、管網等城市部件信息,省國土資源廳將 數字蘇滁列入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推廣計劃, 實現了園區建設管理的“數字化”“智慧化”。此外,引進新加坡和蘇州理念,建設了全省第一家鄰里中心,實現了社區管理、社區商業、社區服務和社區黨建“四位一體”,讓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蘇滁現代產業園建設凝聚了蘇皖兩省、蘇滁兩市的支持合力,已成功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2015年9月,國務院批准將園區納入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要求:“將蘇滁現代產業園打造為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要平臺和示範窗口”;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 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推動安徽滁州和江蘇蘇州合作共建,打造跨省、跨江承接產業轉移園區”。

圍繞“高端、品牌、外資”,搭建招大引強的承接新平臺

今年3月份,總投資100億元的星恆動力電池項目在蘇滁 現代產業園簽約落戶,建成後產能將達25GWh。這是園區目前單體投資規模最大項目,已於8月份開工建設。

6年多來,蘇滁園始終把招大引強、招外引新作為“一號 工程”和首位任務,圍繞“高端、品牌、外資”,開展全方位、全球化招商,招商引資不斷取得新突破。目前,園區累計簽約引進項目204個,協議引進資金超550億元,其中上市公司投資項目15個;註冊成立各類企業310家,個體工商戶128家。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外資項目加速集聚,形成了外商投資的新興集聚區。充分利用蘇州中新集團的資源和品牌,立足東南亞、面向歐美,積極開展全方位、全球化招商,外資集聚實現突破,成功引進臺灣達亮電子、百容電子、新加坡欣陽科技、道益科技、美國派 羅特克新材料、韓國午星精密、喜星精密、世宗光學、德國綠科 等來自7個國家和地區的29個外資項目,佔園區累計引進工 業項目的五分之一以上,總投資近10億美元,已成為安徽省新興的外資項目集聚區。

園區加大服務保障不鬆懈,項目轉化全面提速。全面落 實“四督四保”,堅持“四個一”幫辦服務機制,常態化為企業 服務活動,開闢項目建設“綠色通道”,加快簽約項目落地轉化速度,通過推行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服務承諾等制度, “面對面”瞭解企業生產和項目建設相關情況,主動為企業 提供優質、高效、低成本的服務,不斷激活園區內生動力,加速企業轉化和發展進程。上半年新開工項目 16 箇中,當年 簽約項目開工4個。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目前,園區形成了以總投資3億美元的臺灣達亮電子為 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以總投資100億元的星恆動力電池和 總投資60億元的國能鋰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總投資26億元的長久專用車和總投資20億元的勝華波汽車 電器為代表的汽車及裝備製造產業,以總投資12億元的南方黑芝麻食品為代表的營養健康產業,初步搭建了園區四大主導產業的“四梁八柱”,成為滁州招大引強的新平臺,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按照“產城一體”規劃理念,打造產城融合的城市新樣板

蘇滁現代產業園充分突出規劃引導,按照“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先產業後城市”的開發理念,建立起剛性的規劃和執行體系,合理確定空間佈局和開發秩序,為園區發展搭建基礎性框架。圍繞“美麗、健康、智慧”,按照“城鄉統籌、產城一體、以人為本、宜居宜業”的規劃理念,委託新加坡邦城 規劃院等國際國內知名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設計,規劃成果被安徽省作為樣板面向全省複製推廣。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強化基礎設施,提升保障力。10平方公里產業片區和5 平方公里城市片區實現“九通一平”,實現基礎設施投資、工業企業投資分別超 100 億元,道路、河道建設近 100 公里,保障房建設、標準化廠房建設、商品房建設分別近 100 萬平方 米;琅獅大橋建成通車,蘇滁大道、滁州大道接入 104 國道,初步形成了以徽州路、中新大道、滁州大道、蘇滁大道、九梓大道5條道路為主骨架,以蘇州路、杭州路、常州路等6條道 路為支線,以大王郢路、中新二三五路、泉州路等 11 條道路為網絡的交通格局,實現園區與主城區和城南政務新區無縫對接。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拓展公共配套,提升吸引力。近五年來,園區建設累計投資達100億元。完成了18平方公里、55萬平方米房屋徵收,建設了8大類、約200萬平方米的各類配套設施。先後引進建設了南京市琅琊路小學蘇滁分校、蘇州國際外語學校蘇滁校區、上海蘭衛醫院等,建成運營了國際商務中心及全省第一家新加坡理念的鄰里中心,由澳大利亞Tract公司設計的清流河景觀帶開工建設;形成了以產業為支撐、以城市為依託的產城融 合發展格局,2016年9月成功獲批為首批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啟動商業地產,提升影響力。園區共建設了85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容納2萬徵遷人口入住;建設了11萬平方米職工公 寓,可容納產業工人4500人入住。在此基礎上,適時啟動商業地產項目,建設了5萬平方米的國際商務中心,標誌著城市商業核心的正式啟動。建設清流河景觀帶,打造融景觀、旅遊、綠道、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城市建設項目。以蘇州高新集團首入園區開發地產為契機,將進一步帶動園區水上樂園、文化 旅遊、環保項目及城市綜合體的開發建設,標誌著園區城市片區建設的全面提速。

搭建“人才、平臺、產業”三重架構,培育活力迸發的創新新載體

蘇滁現代產業園全面貫徹省市出臺的“三重一創”、“製造強省”、科技創新等系列政策,學習借鑑蘇州、南京、合肥等地經驗,出臺了《關於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暫行)》,成為 謀創新、抓創新的有力抓手。

推動與一流高校院所開展合作,與中國航天二院合作共建鐘山院士工作站;與中國農業大學、同濟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建材研究院合作建設研發中心;建成全市首個“互聯 網+健康醫療”數據中心和展示中心;以國能鋰電池、傲威電動車、嘉遠電動車等項目為依託,成功獲批滁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發展基地。10家企業獲批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80%以上,艾賢磁性器件公司榮 獲第六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安徽賽區冠軍。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堅持招才引智,強化發展人才保障。強化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實現“招”“安”結合;落實人才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高 園區發展潛力。2017年,園區工業企業實現就業5200餘人, 累計協助企業招聘2800餘人。協助沛愉引進11名博士,康能引進3名創新人才,艾賢引進1名創新人才,建立鐘山院士工作站,艾賢獲批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新增3名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軍人才,沛愉創新團隊順利通過滁州市第四批 “221”創新團隊。

著力搭建人力資源公司合作平臺和校企合作平臺,利用園區“532”獎勵政策,對接業績優、誠信度高的人力資源公司為園區企業服務;對接中高職院校,協助企業與學校開展實習基地建設、訂單班等合作模式。如今,園區常住和就業人口由 建區前不足1萬人,增加到現在的3萬多人。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建设产城融合新样板——苏滁现代产业园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今年 1—9 月,蘇滁現代產業園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經濟社會呈現出“穩中奮進、好中加 快”的良好勢頭,園區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 67.6%、30.9%、107%、 79.7%;新簽約、新開工、新投產億元以上項目分別為 38 個、 29 個、18 個。(滁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