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麥克風(Microphone),學名為傳聲器,也稱話筒,是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能量轉換器件,由Microphone直接翻譯而來。麥克風是整個電聲系統( 包括擴音系統和錄音系統) 的入口,如果聲音一開始受到汙染,則無可救藥。如此可見麥克風對整個音響系統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麥克風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貝爾(又是貝爾)等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更好的拾取聲音的辦法,以用於改進當時的較新發明——電話。期間他們發明了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這些麥克風效果並不理想,只是勉強能夠使用。直到1876年,埃米爾•貝林納發明了碳精電極麥克風,這個外形好似小鼓的裝置比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的設計更為實用,並且打動了貝爾,使其最後用5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10萬美元)從貝林納手裡買下了這項專利(可見西方對專利的重視程度),將碳精電極麥克風用在他的電話原型上,以提高拾音效果。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貝林納設計的碳精電極麥克風由兩個電觸頭構成,觸頭由一層薄薄的碳層隔開。其中一個觸頭附在膜片上,膜片會在聲波作用下發生振動。另一個與輸出裝置相連。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早期碳精電極麥克風,由埃米爾•貝林納研製,右邊為與麥克風一同使用的話筒。在當時來說,它們都是高品質品。(個頭真的不小)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自碳精電極麥克風發明以來就被廣泛的應用到了各個場合,尤其是一些電臺和採訪中。在WMAQ電臺我們就可以發現碳精電極麥克風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當時的照片可以看出安裝在防振支架上的是一個標準碳精電極麥克風,防振支架採用一組彈簧,吸收可能影響麥克風的振動。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哈爾•託坦為芝加哥的WMAQ電臺播報比賽時,他採用的也是早期的碳精電極麥克風,並且還可以看到一些人正對著碳精電極麥克風講話。這種麥克風具有雙重用途,一個是傳聲,另一個是對聲音進行放大。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1923年,資歷深厚的科學家Walter Schottky (沃爾特•肖特基)和他的朋友發明了鋁帶式麥克風,也叫帶式麥克風。這項專利塵封8年後,在1931年, 由Harry F. Olson和 Frank Massa首先取得了商品化的心形指向的鋁帶麥克風專利。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於1931年生產了鋁帶式麥克風的一個商業產品:RCA PB-31型麥克風,並於1932年推出了PB-31的後繼機型44A。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鋁帶式麥克風構造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使用的RCA 44系列鋁帶式麥克風

帶式麥克風,結構很簡單,把一片振膜放置在恆磁場中,和動圈話筒一樣,振膜被聲音驅動,導體切割磁力線,產生相應電信號,從而完成聲—電轉換,不同的是,鋁帶式麥克風的振膜本身就是導體制成 ,通常為2μM左右厚度的鋁箔,這也是它名稱的由來。在1944年巴黎解放後不久,記者珍妮特•弗蘭納錄製巴黎播放的廣播節目《Listen: The Women》時使用的就是是RCA 77帶式麥克風。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動圈式麥克風(話筒)是我們現在生活中常見的,它的出現也是在二十世紀。動圈式話筒,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做成的,利用線圈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將聲音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其結構是在一個膜片的後面粘貼著一個由漆包線繞成的線圈,也叫音圈。在有膜片的後面還安裝了一個環形的永磁體,並將線圈套在永磁體的一個極上,線圈的兩端用引線引出。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電容式麥克風(話筒)是現在最為普遍的,常見的錄音機內置話筒就這種,其中駐極體話筒又是電容話筒中最常見的。電容式麥克風是利用導體間的電容充放電原理,以超薄的金屬或鍍金的塑料薄膜為振動膜感應音壓,以改變導體間的靜電壓直接轉換成電能訊號,經由電子電路耦合獲得實用的輸出阻抗及靈敏度設計而成。

你不知道的事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就大概介紹那麼多,記得關注小編查看更多科技雜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