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风筝》中带给我哲学思考的台词

电视剧《风筝》中带给我哲学思考的台词

2017年底《风筝》的播出,感动震撼了很多观众,尽管只有一轮两个电视台播出,但凡看过的观众好评如潮,吸引了一大批关注和支持《风筝》及导演和主演柳云龙的观众。加之一年里国内各种电视剧奖项的评比,一时间有关《风筝》和导演柳云龙的话题和文章更新不断,甚至搏眼球的黑粉儿也层出不穷。这部剧不是简单的失败者与胜利者的较量,而是让人更加公正地回顾历史,拷问人性与信仰。人民日报就《风筝》发过这样的评价:“一件好的叙事作品,要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故事;第二层是情感、信念;第三层是哲学观念。杨健、秦丽编剧,柳云龙导演和主演的电视剧《风筝》,在触碰哲学观念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对于《风筝》的故事和它表达的情感和信念的深入人心,我深信不疑,而说到哲学观念,我深感惭愧,学生时代的政治学科是我最头疼的,我在哲学这个高深概念面前战战兢兢,记得有一次和闺蜜的几个好友聚餐聊天,遇到一个北大哲学系毕业又去德国留学的哲学博士,我发现我对他们讨论的哲学话题如坠云雾,心生迷茫,自惭形秽,是真正的门外汉和无知者。什么是哲学?哲学用来干什么?甚至在哲学家之间他们也是争论不休,没有既定的共同概念,难道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为人存在有何意义?等等,据说哲学Philosophy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这一点倒是准确。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至少都告知我们一点,不思考就不是哲学家。知无涯,学会思考,也就能看懂生活中的哲学观念。看完电视剧《风筝》,这样的好剧让我思考的不仅是它精设的故事,感动人心的情感,升华至人之信仰,更重要的是它在探讨一些哲学概念:人何而为人;人之生死;人之价值,人之自由和信仰。

延安之行中郑耀先知道江心是自己的同志,总是细心呵护耐心教导,希望在尔虞我诈,残酷艰辛,惊心动魄的卧底工作中让江心能安全地与狼共舞,江心太纯真,他想告诉她与敌斗争,靠的是智慧的头脑和坚忍的精神, “干我们这行,要能忍。何为人?是为忍。” 能忍人所不能忍者,必能成人所不能成。”一颗心永远要踩在脚下,连跳,都不能多跳一下。” 郑耀先曾经和老陆抱怨说自己活得人不像人,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得把真实的自己深深隐藏起来,无法表露出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永远踩着自己的心去活着。这句台词体现最基本的人的欲望的哲学思想,人之本性的欲望呈现是正常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人的本性又被隐藏,这是人性的复杂所在。而这些在残酷的隐蔽战线上刀尖上噬血为信仰而战的勇士们就是打破人性天然,成就独特的人生。

电视剧《风筝》中带给我哲学思考的台词

郑耀先化名金默然在延安的舞会上和韩冰跳舞时说过这样一句台词:“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至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你在此山,我在彼山,你在崖上,我在川底,看着很远,其实很近。”

台词中运用有关日月星辰的变化和万物的生长,表达一种万物一体的亲近感情。我对哲学话题怀有敬畏之心,自觉无知,通过读书思考求解的努力来感悟这句台词的哲学精髓。此刻的金默然是游子归家,满怀喜悦却因为身份特殊又无法与同志相认,他的这句话里蕴含着内心渴望被战友承认的心情,充满对自由和信仰的向往,充满对自己是谁的潜台词的答案的渴望。而韩冰回应的是:

“你来我往有之,情投意合绝无,你我本是陌路,偶然相遇,也是你在此山,我在彼山,听着很近,其实很远。一旦曲终,必将人散,你我依然还是陌客。”

在人之信仰不同面前,人与人之间关系距离远近与心灵是否相通有关。这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的价值观体现的哲学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三观不合“,”三观尽毁“等词,从哲学上来说,三观是指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了他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道德的理解和底线。这些台词都会给我们深层次的思考。

电视剧《风筝》中带给我哲学思考的台词

郑耀先和宫庶有关对人生对职业对生命的一段台词也是极其精彩,充满哲学色彩:

“人生无常,做我们这一行的,死亡如影随形,就像日薄西山的太阳,明天它还会照常升起;而旷野中的小草,冬去春来,也是一岁一枯荣。我辈去了,还有下辈,只要宇宙还在,世间万事万物,尘归尘,土归土,水月镜花,却是生生不息。” 这段台词表达出了郑耀先看淡生死,人生无常的生死观。中国古代哲学家如老子庄子等就以物化理论诠释生死,把生和死融入宇宙大化运行,万物生灭变化中,建立了道家极富超越精神的生死哲学,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所以万物一体。表现一种视生死为轮换的超然与洒脱的境界。

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赫拉克里特说过“万物皆流,无物常住。” 也就是最有名的那句: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世间一切皆在变化,很多事情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悲切,不如珍惜现在,把握当前。拥有的想放弃,没有的想追求,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有些东西也许会失而复得,如金钱,地位,朋友等等,而有些如青春,健康,生命一旦失去却再无回头。这句台词我想对活着的人们来说还应该有这样的哲学思考吧。

电视剧《风筝》中带给我哲学思考的台词

《风筝》的最后的字幕有这样一段文字:

电视剧《风筝》中带给我哲学思考的台词

马克思主义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既是哲学,也是信仰。信仰是由人类自觉而产生的,人类有自我意识,能自我思考,信仰是对某种思想的认可,有人说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而信仰的高度却能让人跳出自我,成就大我,信仰会让人脱离个体,成就精神。在信仰这个哲学问题上,有多少先贤名家给过我们解读,屈原说“虽九死而犹未悔”,托尔斯泰说“信仰就是生命”,而在电视剧《风筝》中,这些将信仰放置到生命,人性之上的人们就是活出了一种精神,信仰超越常理,带来奇迹。

人民日报的这句评论 “ 柳云龙导演和主演的电视剧《风筝》,在触碰哲学观念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给了我深层次的求知欲望,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部好剧给人各方位的思考,尤其是哲学层面上,这就是我看这部剧的收获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