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 四十年|听汪受传教授讲述南中医首届研究生们的那些事儿……

纪念恢复研究生教育40周年

1979年9月初,位于南京市汉中路282号的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迎来了一批24至38岁,老不老、小不小,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多数来自于基层医院的青年人。在校园里等待着迎接他们的是辅导员俞靓奋老师。

没有横幅、没有鲜花,南中医的研究生教育就这样静悄悄地开场了。

峥嵘岁月岐黄路

——南中医首届研究生四十春秋的回忆

致敬 · 四十年|听汪受传教授讲述南中医首届研究生们的那些事儿……

文 | 汪受传

致敬 · 四十年|听汪受传教授讲述南中医首届研究生们的那些事儿……

01

筚路蓝缕 上下求索

南京中医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消息是当年五月在《新华日报》上刊登的,报名距离考试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从未听说过中医还招研究生的众多“小中医”听到这个“大新闻”,纷纷跃跃欲试。

报名者有400多人,考试科目五门:政治、外语、中医综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复习时间短暂,考生们只能靠平时的积累。就这样,按照当时省招办批准的招生名额,录取了20人。

校史上记下了南中医首届研究生的招生专业、导师和他们的研究生:

致敬 · 四十年|听汪受传教授讲述南中医首届研究生们的那些事儿……

从以上名单不难看出,南中医首届研究生导师都是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院始创期间的元老级专家。

学校的老专家更是全体出动为我们授课。吴考槃老讲《黄帝内经》,说的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不是《黄帝内经》原本。唐玉虬老考证“被服章”,力主此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正文而非衍文。孟澍江老绘声绘色地讲了金汁在温病中的妙用。孟景春老讲课博引古籍,王自强老讲课中规中距,丁光迪老讲课通古鉴今,陈亦人老讲经文多有发挥,张谷才老讲经方重在实用。临床学科专家则各自讲授了自己长期临床的经验体会。邹云翔老作为肾病专家还专门讲了他治疗妇科病的经验。江育仁老讲课时谈了他对中医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要“能看病,能科研,能讲课,能编写”,为当时大家所迷茫的中医研究生应当怎样培养的问题打开了一条思路。

我们这批研究生大部分是“文革”前进大学、“文革”初毕业的“老五届”,毕业后在基层医院工作已有多年,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更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从乡下又回到城市深造的机会。不需要老师督促,我们每天凌晨即起诵读医书或外语,晚上也要学习到很晚,关灯上床后还要“各家瞎说”继续学术研讨。

致敬 · 四十年|听汪受传教授讲述南中医首届研究生们的那些事儿……

南中医首届研究生同学合影(摄于1980年)

前排左起张载义,陈文垲,金实,金季玲;后排左起汪受传,经捷,李道坊,李玉堂

当时我们住在汉中校区12号楼,四人一间,每人一张双层床,上铺放箱子、书籍,下铺为卧床,每人再加课桌、凳子各一张。桌子既是餐桌也是书桌,串门、来客只能坐在床边。卫生间、沐浴间、洗衣池同楼层公用。

班长李玉堂年龄最长,又在省卫生厅工作过,善于团结一众人等,办事民主,到如今还被我们大家公推为终身制班长。项平严谨治学,为老师同学所赞许,被推为学习委员。顾武军处事周到,被推举管理生活。尽管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如李道坊的海派作风、梅晓云的青春气息、林真寿的沉稳认真、吴以岭的朴实无华,大家都相处融洽,从无吵闹之事发生,形成了一个不同而和的大家庭。

记得那时夏季高温炙人,没有电扇,更无空调,男生在宿舍就穿短裤、打赤膊,左手摇扇、右手翻书,仍然手不释卷。冬季冰雪覆盖,手足难伸,还是要去上课、上班、进实验室。充分利用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充实、提高自己是大家唯一的愿望。

杨进是公认的学霸,每门功课考试成绩都位列前茅;林真寿能将《伤寒论》398条原文背诵如流;黄煌熟读经典悟性超人文笔生花;熊宁宁思维敏捷,讨论发言常常出言不凡;经捷外语熟练,虽然主修英语却每能为日语同学解疑释难……

临床学科的研究生则被各科室迫不及待地使用起来,我们儿科的两人进入科室后马上就被安排管病床、值夜班,并为78、79级学生讲课。

我们这帮书呆子潜心学术,也有调整、放松、开心的时刻。金季玲是运动场上的健将,经捷一年四季洗冷水澡。一位北方同学穿的花布短裤引起了同学们的围观,一位三十几岁“钻石王老五”的终身大事成了同学们的热门话题。晚餐后大家结伙穿越校园东北角围墙缺口经南医卫校到五台山散步,一路欢声一路笑语,是每天的休闲一刻。

春华秋实 各领风骚

02

首届研究生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试验品”。我们进校时,学校领导就说:怎样办好中医研究生教育,我们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探索,所以,你们这一届招生后,我们要等你们毕业,好好总结一下才能再招生。后来果然是这样做了,我们1982年毕业,1983年学校才招收了第二届研究生。

致敬 · 四十年|听汪受传教授讲述南中医首届研究生们的那些事儿……

南中医首届研究生同学合影(摄于1982年)

左起李玉堂,经捷,汪受传,熊宁宁,金实,陈文垲

四十载寒来暑往,我们这届研究生始终未忘初心,自觉担负承前启后的使命,以传承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服务于新时期的人民健康事业为己任,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不息,向母校和国家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经捷是我的同门师兄,196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的他先后在青海、扬州工作,是中医同道中少有的外语人才,通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多种语言。研究生毕业不久,就屡屡被学校国际教育学院调去从事中医外语教学,又先后被派往葡萄牙、美国、马耳他等国中医院校任教,为学校中医外语教学的开展、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华医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来自陕西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的金季玲与我同龄,我与她的兄妹、姐弟之争经多次论战才以我长她一月而休止。她以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中西医临床能力、爽直的性格为众所嘱目。在陈丹华、夏桂成两位导师的熏陶下学术水平再上台阶。毕业后去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成为该校妇科学科带头人,至今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还在培养中医妇科接班人的岗位上工作。

金实在中医肝病学科成就斐然,在学校中医内科学这个最大的二级学科接班周仲瑛教授,发展了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地位。他多次担任重要学术著作及全国教材《中医内科学》的主编、副主编,应邀至韩国、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讲学。培养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澳大利亚林子强等在内的一大批海内外中医英才。

班长李玉堂出身中医家庭。他1960~1965年在南京医学院读书期间就同时自学中医,立志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有所发展。在省人民医院、省卫生厅工作14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考取针灸学研究生。作为具有中西医双重背景的针灸学老师,他和李忠仁老师一起创建了学校针灸研究室,开展起了针灸学实验研究。他能用英语和日语流利讲授针灸学及多门中医课程,培养了众多境外中医、针灸医师。

杨进几十年如一日在温病学科默默耕耘,接过我校温病学科孟澍江教授专家群体的接力棒,保持了我校在该学科的全国领先地位。他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出版学术论著42部,主编、副主编《温病学》全国教材多部,主讲的《温病学》是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更成为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获奖人。

黄煌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他致力于经方的研究和普及推广工作,主持全球最大的公益性经方学术网站“经方医学论坛”,2016年更主持成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他的学术观点鲜明,紧密结合临床,富有实用价值,《张仲景50味药证》《黄煌经方使用手册》《方药心悟》等许多著作洛阳纸贵,传播全球。

江扬清在198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院士门下,成为我国首位中医学博士生。他90年代到荷兰发展,在阿姆斯特丹开设了两所“中华医药堂”,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方药治病,就诊者90%为西方人,被誉为欧洲大陆以中药复方诊治患者第一人。近年来,他又在家乡张家港市办起了广和医院,实现了海内外事业的同步发展。

脑袋灵灵的熊宁宁,善于思考,敢闯新路。他研发出了广获赞誉的肾病新药黄葵胶囊,创新性开展中药临床评价工作,更引领中国的医学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与国际接轨,承担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要求”“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规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伦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会长。

当年不显山不露水的研究生吴以岭,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中医院内科工作,1992年辞职创业,先后建起了门诊、病区、药厂、研究院。他从中医经典中找课题,书缝里面做文章。弥补前人详于经而略于络的不足,创建了中医学的新学科——络病学,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理论-临床-实验-开发的系列重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他2009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书写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史上的辉煌一页。

首届研究生中中药系的独苗赵耕先,1989年去美国Purdue大学药学院作访问学者,1995年获博士学位,后到美国MediChem制药公司、瑞士"Hoffmann-La Roche"(罗氏制药集团)美国分公司当高级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他从多种药用植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具有强烈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获得多个美国和国际专利,其中大多数化合物已进入I-III临床研究。他是美国化学学会会员,在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杂志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美国药学学会和美国生药学学会联合授予的"Kilmer"研究成果奖。

……

致敬 · 四十年|听汪受传教授讲述南中医首届研究生们的那些事儿……致敬 · 四十年|听汪受传教授讲述南中医首届研究生们的那些事儿……

南中医首届研究生毕业合影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79级研究生们,十几年后都成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国家级、省市级名中医,各学科全国性学术带头人,他们中还产生了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性、国际性学术团体主委、副主委多人,多名专家蜚声海内外。

这一届研究生的共同特点是:进校时都已经在基层工作多年,他们意志从未消沉,既有长期不分专科的临床实践,又在繁忙的医务之余坚持读书学习,回校后再经大师点拨,经历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工作-研究历程,所以多数学有新得、事业有成。这批研究生的人生经历、培养模式后面难以复制,但应当能够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成功一页,为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的改革提供鲜活的借鉴。

汪受传,1946年生,1964~1970年在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公社卫生院工作6年、工厂职工医院工作3年。1979年考上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江育仁教授。毕业后留校工作,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攻小儿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和疑难杂症。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政府科研课题23项,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等奖励39项次。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名中医,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WHO-ICD)专家组成员等职。

致敬 · 四十年|听汪受传教授讲述南中医首届研究生们的那些事儿……

供稿 | 研究生院

审核 | 张旭、王珏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研究生”(zgyjs2002)并刊登于《中国研究生》杂志6月刊

听杏仁们讲述南中医的故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