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到2020年全市城鄉低保標準差距縮小到1∶0.8

華龍網訊(記者 張勇)未來,重慶社會救助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兜底作用將進一步增強。近日,重慶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扶貧辦聯合出臺《關於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化社會救助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兜底作用,保障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到2020年,全市城鄉低保標準差距縮小到1∶0.8。

重慶到2020年全市城鄉低保標準差距縮小到1∶0.8


對大病人員進行臨時救助。重慶民政供圖 華龍網發

》》進一步加強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在完善農村低保標準調整機制方面,重慶將根據全市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幅度,動態調整農村低保標準,確保全市農村低保標準不低於扶貧標準。同時,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要求,逐步縮小城鄉低保標準差距,到2020年,全市城鄉低保標準差距縮小到1∶0.8。

在完善農村低保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方面,重慶將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結合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政策,細化核算範圍和計算方法,對於家庭成員因殘疾、因就學、患重病等增加的剛性支出、必要的就業成本等,在核算家庭收入時可適當扣減。

在完善農村低保動態管理機制方面,重慶將加強動態管理,對納入農村低保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定期複核,不再符合條件的按程序退出,重新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脫貧攻堅期內,對納入農村低保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家庭收入發生變化,家庭月人均收入超過低保標準但低於2倍低保標準的,給予6個月的漸退期。

在完善農村低保對象認定方法方面,脫貧攻堅期內,重慶將對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不含整戶納入低保範圍的貧困人口),經個人申請,可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分戶計算,符合低保保障條件的,納入農村低保範圍。

重慶到2020年全市城鄉低保標準差距縮小到1∶0.8


對農村困難群眾進行救助。重慶民政供圖 華龍網發

》》全面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

針對特困人員,重慶將及時把符合條件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以及未滿 16 週歲的未成年人,及時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做到應救盡救、應養盡養。

在確定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方面,重慶將根據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和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水平,適時調整確定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基本生活標準不低於低保標準的1.3倍,照料護理標準依據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務需求分檔制定。各區縣(自治縣)可適當提高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

在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農村敬老院)建設和管理方面,重慶將加強貧困地區區域性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農村敬老院)建設管理,切實提高特困人員特別是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的集中供養率。同時,將政府設立的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農村敬老院)運轉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根據服務對象人數和照料護理需求,按照不低於1∶10的比例配備護理員。鼓勵有條件的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農村敬老院),在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逐步為農村低保、低收入家庭和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殘疾人,提供低償或無償的集中託養服務。

》》進一步加大臨時救助力度

在細化臨時救助對象範圍和類別方面,重慶將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嚴重困難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符合條件的按規定及時給予臨時救助,根據家庭收入狀況和自救能力,細化救助對象範圍和類別。

在優化簡化審核審批程序方面,重慶將全面落實“分級審批”、“先行救助”等規定;推進網上申請審批,優化簡化臨時救助流程,提高救助審核審批效率,實現申請簡便、審核及時、審批透明,有效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

在制定救助標準方面,重慶充分考慮各種賠償補償、保險支付、社會救助和社會幫扶因素,合理確定臨時救助標準,切實解決救助對象基本生活困難,幫助擺脫臨時生活困境,保障基本生活權益。對於重大生活困難,可採取“一事一議”方式,根據具體情形分類分檔設定救助標準,適當提高救助額度。

此外,根據《意見》,重慶還將有效推進基本生活救助與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農村危房改造等政策的銜接協同,綜合解決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逐步擴大政策覆蓋面。同時,結合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引導專業社工、志願者、社會組織,積極為農村低保對象和建檔立卡扶貧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資源鏈接等多元化幫扶和服務。並擴大社會捐贈,用好慈善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