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爲生氣而種蘭

有個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因此就在寺旁的庭院裡我植了數百盆各色品種的蘭花。每當講經說法之餘,他總是全心地照料,弟子們都說蘭花好像就是禪師的生命。

一天,禪師外出講經,囑咐弟子給蘭花澆水,好好打理蘭花。但其中一個弟子一不小心,就把花架絆倒了,整架的盆蘭都打翻在地。弟子心想:師父回來,看到心愛的蘭花成了這般這景象,不知要憤怒到什麼程度?於是就和其他師兄弟商量,等禪師回來後,勇於認錯,並甘願接受任何處罰。

不為生氣而種蘭

2016北京植物園觀蘭花臥佛寺裡賞臘梅

禪師回來後,聽說這件事,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安慰弟子說:“我之所以喜愛蘭花,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並且也為了美化寺院環境,並不是想生氣才種的啊!凡是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執著於心愛的事物而難割捨,那不是禪者的行徑!"

弟子聽後,忐忑的心終於放下了。從此,他更精進於修行了。

禪師說得多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而禪師之所以看得開,則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沒有蘭花這個掛礙。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

就是這麼一句平淡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後,卻如醍醐灌頂,大徹

大悟,對師傅更加尊敬佩服了。“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這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透著精深的佛門玄機,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

種蘭,本是性情中事;育蘭,可使人達觀,讓人心平氣和。“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蘭草便不同",這是一種雅緻;“松性淡逾古,蘭心獨不群",更是一種高潔。世間百花,大多是春天萌發,只有蘭花不輕不慢,四季花開,不必春雷催生,無須望斷秋水,夏季依然蓬勃,冬季走向深沉。由此觀之,那種蘭的人,必須品行端正,賢良忠誠,胸懷大度,寵辱不驚才行。大氣之人種大方之草,寬闊之心植上品之花。正所謂:“心花先放,再種蘭花"。只有如此,才能滿室生香,恆久傳遠。

如果動不動就斤斤計較,為一言一行耿耿於懷,差一絲一毫暴跳如雷,那言行豈不惹得花也要為之竊笑?

不為生氣而種蘭

上海:石斛驚豔花開 花瓣酷似蘭花

不為生氣而種蘭,實是一種高境界,更是一種大胸懷。其實,快樂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心情,“得之淡然,失意泰然"則是快樂的一種高境界,是生活中的一份超脫。然而,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常常感受不到快樂,就是因為他們時常心為物役,對身外之物的追求患得患失。特別是慾望得不到滿足,希望遭到破滅,心愛的東西受到損毀時,就感到悲觀、失望、氣惱。這些情緒,不知使他們失去了多少快樂和幸福。

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樂。

蔗沒有兩頭甜,花兒也不會永不凋謝。“不為生氣而種蘭透一些東西,看破一些事情。養蘭之人應該有些富貴於我如浮雲的境界,應該有些五欲已消諸念息的追求,這樣才能心無病,心無憂,乃人生至樂的雅趣。

不為生氣而種蘭

浙江嘉善:幽蘭含芳春光裡

我們無法預生活中還會發生哪些事,但我們可以把握人生航海之舵。當困難、不幸突然降臨時,與其暗暗生氣、獨獨哀傷,還不如在心田栽棵快樂的蘭花,用堅韌與豁達去化解心中的煩惱。因而,我們種 蘭,要的應當是縷縷暗香襲來、淡淡散發的清氣。

同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牽掛得太多,我們太在意得失,所以我們的情緒起伏,我們不快樂。在生氣之際,我們如能多想想:“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教書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交朋友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做夫妻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生兒育女的。

"那麼我們會為我們煩惱的心情闢出另一番安詳。

​摘自——《有一種心態叫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