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的少年什麼樣?回歸後的《我中國少年》給出他們的新思考

在河北衛視第一季《我中國少年》播出僅三個月後,這檔智力競技節目又以全新的樣貌開啟了第二季海選賽。

10月28日,《我中國少年》第二季海選賽在河北衛視開播。這一次,秉承著“聚文化,最青春”頻道理念的河北衛視,從百位青少年的海選賽角逐出發,嘗試以更加細緻的視角,在競技中彰顯00後青春風采。

00後的少年什麼樣?迴歸後的《我中國少年》給出他們的新思考


如果說第一季《我中國少年》讓觀眾看到的是優質的青少年風貌,那麼第二季海選賽,則在更加宏觀的青少年培養方法上,給出了他們的思考。

新一季如何實現突破?

作為一檔受眾為青少年的節目,《我中國少年》主打智力競賽,通過腦力的比拼和科學競技的方式,展示中國少年的風采。如果說《我中國少年》是一場對實踐應用能力的考察,第二季海選賽則嘗試從少年的綜合素質發掘以及科學與文化的“跨界”融合,回應節目一直在完善和思索的命題——“我們需要怎樣的少年”。

在已有模式的基礎上,新一季的節目如何實現再創新和突破?

《我中國少年》第二季海選賽在賽制設計、嘉賓陣容上有著策略性的升級。智力比拼+體育競賽的賽制,力求更加全面地在腦智、體能、德育等綜合素質上對青少年進行考驗;通過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實現寓教於樂、寓教於賽;配以不同風格的嘉賓陣容,從青少年教育角度出發,既有理性的點評,又有感性的情感關懷。

00後的少年什麼樣?迴歸後的《我中國少年》給出他們的新思考


《我中國少年》第二季海選賽中,《我中國少年》首先對選手的年齡範圍進行調整,12歲到15歲的範疇,就把選手基本鎖定為初中生,站在競賽角度考量,這番調整也更為公平合理。據介紹,同樣是12期的節目體量,本季新增的海選賽將以“團隊戰”的形式,在百位選手中選出36位優秀的青少年進入正式的賽季。原有的比賽內容和時間一分為二後,海選賽對青少年的風貌或將有更細膩的抓取和呈現。

競技內容上,第二季海選賽增加了體育項目的比拼。跳馬、爬杆、跆拳道、引體向上、單槓、9人10足、跨欄、跳高……節目將操場、跑道搬進播廳,通過類似學校分班模式,進行綜合素質考察的運動會,這種貼地氣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弱了選手的緊張感,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00後的少年什麼樣?迴歸後的《我中國少年》給出他們的新思考



智力題目的出題方向上,第二季海選賽也重點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以詩詞、成語、四大名著、象棋等文化內容為基礎,進行推理、記憶、計算等能力的考察,試圖充分調度青少年在日常學習中獲取的知識。比如第一期節目中的第三輪比賽,就是一道複雜的“文學常識+數學計算”推理題,選手通過題目給出的四大名著文字片段尋找相應的章節數,並通過這些有規律的數字,計算推理出下一本名著的章節。這種更富有趣味性的競技內容,對於參賽選手和電視機前青少年的學習熱情,都是一種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

科學佈局,青少年培養方法受重視

除了選手比賽區域的升級,節目還增加了觀察團成員。“科學密室”成員依舊由出題官馮亮和科學隊長劉穎教授擔任,他們在選手答題時,繼續從科學角度進行深度解題,客觀嚴謹地分析出題邏輯和答題難度,並對青少年的學習方法提出意見。

“學校”有了“專業老師”的角色後,海選賽還增加了“家長”的角色。節目邀請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副教授冷凇擔任理性家長的代表,在節目裡,他站在心理學、組織行為學角度,對選手的表現予以點評。

“《我中國少年》第一次讓中國綜藝節目史中出現了一個跑道,因為我們現在對少年的培養,可能在智商和智慧上的教育有些偏多,但是體能教育其實是不足的。比賽的輸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得到力量、速度、體能和內心堅強敏銳的決斷力和判斷力的訓練。”首期節目中,看著青少年們在體育和腦力的輪番競技後,冷凇給出了這樣的點評。這種帶有家長式的關懷,既對選手進行了鼓勵,也能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對當下的教育方法產生反思。


00後的少年什麼樣?迴歸後的《我中國少年》給出他們的新思考



而另一位觀察團成員——演員宋寧,就像感性的母親角色,敏銳地注意著選手的反應並給予其情感上的關懷。比如,當第二次參加節目的徐元璟開玩笑地說自己此次前來是想多要些鏡頭時,宋寧就現身說法,談起了自己伴舞演員的經歷,“出鏡率”可能是句玩笑話,但是,對夢想不懈努力的情感是共通的。

有了賽制的全面升級,《我中國少年》第二季海選賽又在青少年的培養方式上進行探討,其科學性的佈局,令節目的可看性和專業性結合更為緊密。

00後的少年什麼樣

“文學少年”現場七步成詩、46秒華容道闖關成功、10秒破解半字天書之謎、秒速0.6解開記憶棋……在第一季節目裡,那些“天才少年”出乎意料的表現令觀眾為之驚歎。而本季海選賽,節目還對青少年選手身上的品質和其生活中的故事進行挖掘,這些有著不同性格和個性的00後,其精神世界,同樣也能為節目增添幾分感動。


00後的少年什麼樣?迴歸後的《我中國少年》給出他們的新思考



競技節目也會有淚點,第一期節目最讓人觸動的,就屬來自武漢的三胞胎兄弟的故事了。母親一人撫養三兄弟長大,白天做家政,晚上在江邊賣滷味,體諒母親辛苦的三兄弟,學習上發奮刻苦,生活中也非常懂事。此次三兄弟同臺競技,暖心的親情是少年們互幫互助前進的動力,他們帶著母親的期盼,小小少年,已經用行動實踐“自強不息”。


00後的少年什麼樣?迴歸後的《我中國少年》給出他們的新思考



夢想的道路上,不僅有親情的助力,還有珍貴的友情。這些少年不乏有結伴報名的,友情與夢想同行,一句“三年後,我們清華見”彰顯了少年立志的英氣。在“高智商”的標籤下,這些中國少年身上的品質更需要我們鼓勵。有帶著樂觀的態度二戰歸來的小夥子,愈挫愈勇為團隊拿下週冠軍;也有在高壓下臨危不懼的少年,以沉穩冷靜的心理素質,在比賽中靠準確率贏得了勝利。

正如冷凇在節目中點評的那樣:“我們從四大名著裡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通過這些數學的推演和運算,還真正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

“我中國少年,我是未來,與國無疆”,在腦智、體能、德育等綜合比拼中,河北衛視《我中國少年》節目不僅展現著00後們的真實風貌,還矚目著這一時代下少年的成長軌跡,也讓少年們收穫到超越比賽的友誼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