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而不冷,《國學小名士》如何再掀「國學熱」?

距離第一季第一集“翰林初角”的播出已經過去一年多,如今,《國學小名士》第二季也在“七星奪珠”中落下了帷幕。在百人團向七星團進擊的過程中,有人能在5分鐘內說出127句飛花令,有人穿著“朋克漢服”登臺比拼,還有人在“九攻九距”中“零封”勝出。一個個熱愛國學的青少年走上舞臺,在新潮思想與傳統經典的碰撞中吸引了越來越多觀眾的目光。


高而不冷,《國學小名士》如何再掀“國學熱”?

走到第二季,《國學小名士》已逐漸從文化類節目“新秀”成長為創新創優的“文化標本”,不論是在節目內核還是創新宣推上都為行業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節目彙集了百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熱愛國學的青少年,從天文、哲學、典籍、歷史、詩歌、小說等方方面面揭開歷史面紗,以更生動的方式展現博大精深的國學知識。

數據顯示,《國學小名士》僅第二季第一期節目的全網播放量便超過1000萬。無論是“飛花令”還是“鑿空西域”,《國學小名士》聚焦於“大國學”,嘗試以青春化的表達傳遞國學的精神氣質,以多元的傳播路徑吸引更多人踏上歷史之旅。

國學的“美美與共”

“秦皇漢武,終究難敵一頁詩書;唐宗宋祖,故地徒留一抔黃土。星移斗轉,華夏多少皇朝更替;時移世易,治世之法從無定理。商君變法,立強秦一統根基,荊公新策,使弱宋富國強兵……”這是《國學小名士》第二季第六期節目的開場。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節點,節目圍繞“商鞅變法”展開討論,千年前的治世之法猶如一道歷史照影,傳遞著“繼往開來”的使命與責任。

高而不冷,《國學小名士》如何再掀“國學熱”?


作為一檔聚焦“國學”的文化類節目,《國學小名士》自誕生之初就受到了廣泛關注,並被選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7年度創新創優節目,受到中宣部書面表揚,為文化類節目創新創優提供了一個良好範式。

“華夏一脈,國學是我們民族的基因!詩禮傳承,少年是我們未來的自信!”競技,比的是學識,更是氣度。

“最強飛花令”賀莉然

答題前,選手們彎腰弓背,拱手作揖,傳承著文人雅士的禮儀,彰顯“名士風采”。在他們雙手舉起的一刻,“儀式感”躍然屏幕。競賽就意味著有輸有贏,節目則側重於傳遞“向學之心”而非“輸贏之心”,不論輸贏,“小名士”的行為舉止始終有禮有節。“最強飛花令”賀莉然、“詩詞大牛”楊雨青、“史學電腦”張益銘……融會貫通的知識儲備、巧言善思的邏輯思維,透過屏幕,這些年輕面孔傳遞了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與家國志氣。

競技之外,弘揚國學有著現實而深刻的意義。時代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社會問題擺在大眾面前,如何端正心態是當代人生活中的重要課題。《國學小名士》就嘗試了從先人智慧中尋找答案。面對輸贏,古人答,“輸者,送也”,“輸”是清空自己,重獲能量的機會;面對世間紛擾,古人秉持“至真之性、至憫之情、至曠之懷”。

高而不冷,《國學小名士》如何再掀“國學熱”?


正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所言,“透過節目,國學離大眾的距離其實很近,我們要從內心去體會這種文化自信,身心合一地踐行核心價值觀。”在多元的文化生態中,《國學小名士》汲取“國學”的養分,更深入地追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求索,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尋找與當下社會的連接,以文化滋養的方式形成價值共鳴。

文化類節目的“新入口”

憑藉文化氣質、匠心製作,一檔檔文化類節目“突出重圍”,《國學小名士》則憑藉成熟的運作模式走在了前列。

節目中的美文

容納了百餘人的演播室上方是全景“星空”,呼應時代變遷、斗轉星移,半圓式LED屏上或是水墨畫裡的“千里江山”,或是絲綢之路上的“長河落日”。而為了增強節目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小名士”競技的過程中還會穿插適應主題的歌舞表演,如第十一期“美美與共”節目中,歌舞演員反彈琵琶,在現場演繹了敦煌古老的“飛天舞”。


在《國學小名士》的創作理念中,“美”是貫穿始終的主題,“國學之美”蔓延到了舞美設計、環節設置等方方面面。


高而不冷,《國學小名士》如何再掀“國學熱”?



第二季共十二期節目,每一期節目都有相應的主題,從“詩意人生”“文以載道”,到“以史為鑑”“君子之交”,在不同的主題下,節目串聯嘉賓深入淺出的評析,講述更多有趣且影響深遠的中國故事,加深“小名士”和觀眾對歷史、傳統文化的理解。

不僅如此,對應主題的開場白與結束語同樣是節目“亮點”。

高而不冷,《國學小名士》如何再掀“國學熱”?


“貞觀十五年的風,在日月山下吹。人面桃花笑中帶淚,抱著蕪菁種子回眸,踏出好個大唐氣派”;“詩祖屈原的漫漫求索,讓靈魂在大地上棲居;詩仙李白的恣意豪放,浸透了山川海河”;“千古文章,異彩流光,如颶風之蓬蓬起於大海,如黃河之滔滔下於龍門”……十二期“美文”也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在“美”的指引下,節目從歷史事蹟、民俗民風、服飾樂器等方面出發,全方位地展開一場歷史文化之旅。

近年來,“高而不冷”逐漸成為文化類節目的標籤。《國學小名士》的“高”在於內在文化底蘊、審美雅韻,“不冷”則在於青少年之間輕鬆、新潮的表達方式。《國學小名士》能夠做到“踏遍青山人未老”,不僅在於節目形式的多元融合,還緊扣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點,不斷拓寬傳播路徑。

高而不冷,《國學小名士》如何再掀“國學熱”?


《國學小名士》自播出以來,在線上線下多面發力,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不囿於“傳統”的框架,節目也在積極尋找著與互聯網時代的共鳴。“最強飛花令”的上萬次點贊、選手的“朋克漢服”、“土味唐詩大賽”、國學“手勢舞”以及宣傳推廣曲《你好!諸葛亮》,節目圍繞“國學”的核心價值不斷製造話題,以年輕態的傳播方式將古典帶入現代生活。此外,節目還與國內領先的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進行深度合作,在該平臺同步節目內容,收聽量超過兩百六十萬,打破圈層,引起更廣泛的討論。

孔子第80代嫡長孫孔佑仁與父親孔垂長先生誦讀《論語》

文化類節目的興起體現了主流價值的迴歸,將有價值且有厚度的內容以不斷創新的形式推向更遠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便有了更為有力的支撐。以國學為切入口,凸顯社會責任感,《國學小名士》不失為文化類節目“小大正”的又一次成功嘗試,節目在普及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旨在增強大眾文化自信,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型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個必須持續奮鬥的過程。山東衛視提出要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電視臺”,希望《國學小名士》能夠在“小大正”的創新方向上持續迭代,像節目嘉賓胡阿祥寄語的那樣——“國學百人團,終將百鑄大成;國學七星團,終將星光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