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学大学毕业去当兵的小伙伴,后来怎么样了?

近日,甘肃省军区联合甘肃省教育厅,组织优秀大学生官兵代表走进高校巡回宣讲。连日来,他们深入全省29所高校,宣讲达30余场。据统计,有3万余名大学生现场聆听他们对军营的真情告白,激发了莘莘学子携笔从戎的热情。本期摘编部分大学生官兵代表的倾情讲述,让我们从中一起感悟属于他们的无悔青春。

军营是放飞梦想的平台

■讲述人:郗恒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长)

那学大学毕业去当兵的小伙伴,后来怎么样了?

5年前,我临近毕业,在读研、就业和参军这道选择题上,我最终在“参军报国”这个选项下画了钩。

那年9月,我从南京出发,一路向西,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烟雨江南到茫茫戈壁,我初到部队有诸多不适应,情绪一度低落。新兵连指导员察觉后,多次找我谈心,给我讲述发射中心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创业、矢志报国的故事,渐渐打开了我的心扉。

经过3个月摸爬滚打,我战胜自我,实现了向合格军人的转变。由于集训期间表现较好,加上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的专业优势,我被分到火箭操作分队服役。

几个月的业务培训后,我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双双达标,期盼着发射任务的到来。2014年3月,任务终于来了,作为见习操作手,我负责给班长打下手。第一天上岗,班长让我连接仪器设备。由于插头和接口全是新生产的,拧起来比较费劲,而我又怕用力大会损坏插针,忙活半天也没有拧上。班长看到后,主动替我连上插头。当时,我羞得满脸通红,本想好好亮个相,没想到却出丑丢人。

回到班里,我一脸沮丧。排长得知情况后,主动帮我分析原因,还指出我训练眼高手低、急于出成绩的问题,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耐心对我进行传帮带。在排长和班长的帮助下,我一遍又一遍进行实操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014年12月,在星箭联合检查中,突然出现一个重大突发情况,0号指挥员赶紧组织专家排除故障。轮到我的岗位时,由于我对进出舱情况记录清楚,设备状态把握准确,及时精准地帮助专家找到了故障点。因为在这次任务中表现出色,连队任命我为副班长。

经过一次又一次任务的历练,我的业务能力逐步提升,综合素质渐渐增强,先后参加10多次卫星、飞船的测试发射任务。2015年6月,在全军大学生士兵提干考核中,我取得发射中心第一名、原总装备部第3名的成绩,顺利成为一名航天指挥军官。从大学生到合格军人,从新兵成长为连长,是部队为我提供了放飞梦想的平台,我相信,在这片广阔的天地,我会越飞越高。

从军经历是宝贵财富

■讲述人:易露露(中部战区陆军某防空旅战士)

那学大学毕业去当兵的小伙伴,后来怎么样了?

图③:易露露在参加实弹战术演习期间担负警戒任务。

雷鹏英摄

2013年9月,我考入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尽管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轻松惬意,但从小就崇拜军人的我,不顾亲朋好友反对,毅然报名参军。

入伍后,由于新兵连生活比较紧张,我一下子感到不适应。部队严格的纪律、雷厉风行的作风和紧张的训练,与舒适安逸的校园生活反差很大,我每天的时间都被各种训练所填满。

想起校园里的轻松自在,想起远在家乡的亲友,我心里不禁有了失落感,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个“错误”。班长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当兵就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不能被苦累打倒。”那段时间,班长讲了很多身边典型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身边普普通通战友身上的,他们一个个铆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是什么让他们不怕苦、不叫苦?聊天中,我感受到他们心中燃烧着炽热的理想和信念。而我来军营为了什么?我的理想又是什么?扪心自问,心中有了答案——我要成为响当当的男子汉,争当一名能打仗、打胜仗的尖兵。

我发挥专业优势,制订属于自己的训练计划。别人做50个俯卧撑,我做100个;别人跑3000米,我跑5000米。凭着这股拼劲,我的能力素质提升很快,在新兵结业考核中,我夺得新兵营第一名,胸前佩戴上一枚金光闪闪的三等功奖章。

转眼到了2017年年底,我第一次参加导弹实弹发射任务,压力特别大。为能圆满完成任务,白天我和工厂师傅熟悉战车性能,晚上研究射击流程,凌晨去搜捕空情,对跟踪目标、模拟发射等课目进行反复训练,一夜不睡是常事。尤其是跟踪目标课目,难度极大,需要主操作手与光瞄手密切配合,往往一个密位的偏差就会导致跟踪失败。我和光瞄手密切配合,总结出跟踪目标时“眼、口、手”一体的操作要领,提高了训练效率。

经过半个多月精心准备,实弹射击那天,我沉着冷静,熟练操作,打出首发命中、双发齐中的好成绩,再次荣立三等功,被旅评为“利剑标兵”。军营的摔打磨砺,让我有了军人特有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让我敢于迎难而上,不惧挑战。我相信,即使将来回到地方,我也能大有作为。

在大熔炉里锻造成才

■讲述人:孙永冬(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职辅导员、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

那学大学毕业去当兵的小伙伴,后来怎么样了?

图②:孙永冬在兰州财经大学,给大学生宣讲征兵政策。

雷鹏英摄

当兵是我最难忘的经历,军营是我最牵挂的地方。虽然离开军营已经3年多,但作为一名老兵,我仍时刻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

2012年11月,我在兰州大学读大二,听到大学生保留学籍应征入伍的消息后,立刻决定当兵去。我知道应征入伍有年龄要求,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以后超龄了,这兵想当都当不成了。大学还可以再上,但当兵对我来说,这辈子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12月份,我如愿穿上军装,来到西藏某边防团服役。

说实话,我与不少年轻人一样,有些自由散漫,有时会发些小牢骚,时间观念也不强。然而,随着新兵教育训练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一些坏习惯不见了,纪律意识在头脑中扎根成型。

记得那是2013年的3月,新兵刚下连,我第一次担负夜间岗哨任务,是一名陕西籍老兵带我。那天晚上,我们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来到哨位,与值班的两名战士交接完毕后,时间正好是零时。

起初,我觉得有些新鲜,也有几分自豪,背着钢枪挺立在哨位。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有些犯困,哈欠连天,更要命的是冷,是那种寒彻心骨的冷!厚厚的棉大衣仿佛像纸片一样薄,寒气从四面八方往里钻,仿佛要把人冻成冰棍。但我看到老兵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我也只好强忍着坚持。凌晨2时下哨时,我发现我和老兵的睫毛、围脖上都结了一层霜。

对高原边防官兵来说,夜间岗哨与野外驻训相比,真的是“小儿科”。每年7、8月,部队都会拉到海拔近5000米的地方,进行为期两个月野外驻训。

缺氧是最大的天敌,但为了练就边境防卫作战本领,我们还要进行高强度军事训练。在一次山地进攻战斗演练中,我跑了不到500米,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心脏怦怦乱跳,只得张开嘴大口大口呼吸,脚步也慢了下来。身旁的战友见状,赶忙为我加油鼓劲。最后,我咬着牙完成了防“敌”炮火袭击、通过“染毒”地段等10多个课目训练,直到攻占“敌人”阵地。

在部队的摔打磨炼中成长后,2014年12月,我退役回到兰州大学继续读书,许多老师和熟悉的同学都说我像变了一个人。他们所说的变化,其实就是在我身上体现出的纪律意识、执行能力以及军人的血性。这些能力素质、思想品格是在部队日复一日的教育训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我来说早已经固化为一种习惯,这也会让我受益一生,是部队这个大熔炉让我脱胎换骨,将我锻造成才。

部队让我实现人生价值

■讲述人:苏婷婷(西部战区陆军某部运维室主任)

那学大学毕业去当兵的小伙伴,后来怎么样了?

图④:即使是休息日,苏婷婷也一头扎在书本里刻苦学习业务知识。雷鹏英 摄

2009年12月,我从兰州大学入伍,现在是西部战区陆军某部运维室主任。9年的军旅生活使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女兵,我们在绿色军营同样也能出彩。

熬过3个月高强度的新兵训练后,我改掉了自律意识不强、吃苦精神较差等缺点,蜕变成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新兵下连,我被分配到通信营话务班。虽然一切从零开始,但由于我注重在学习中总结规律,并采取联想记忆、形象记忆等办法,所以在同年度女兵中,我是第一个熟记所有电话号码,并获得上岗资格的。当时,还是列兵的我,就被连队破格提拔为副班长,并担任连队话务专业小教员。

3年后,我参加全军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最终以原兰州军区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到重庆通信学院进行任职培训。再次走进大学校园的我一刻也不敢懈怠,每天一有空就拿起书本学理论,一有机会就练实装操作,结业时,我以全队第6名的好成绩,被学院表彰为优秀学员,荣获学院“银星奖”。

2017年4月,我所在部队经过调整改革后,我被指定临时负责连队工作。面对连长转业、指导员缺编和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我天天铆在连队干工作。从搬迁营房到装卸物资,从机房建设到架设线路,从晚会排练到指导演讲,从思想教育到谈心交心,我事事冲在前,把连队全面建设抓得有声有色。不仅如此,我还想方设法抓人才培养,连队新闻报道员在多家媒体发表新闻稿件30余篇,有3名战士考取陆军工程大学。每天都很忙碌,但我觉得十分充实,我的人生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有从军志向的姑娘们,快来吧,军营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