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道教:那些容易误解的道教词汇

初识道教:那些容易误解的道教词汇

一、天师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针对嗣汉张天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亦有师乎?”于是敕命改天师府为大真人府。于是大家普遍认为天师,是上天的老师,其实是错误的了。天师一词频繁出现于《太平经》中,应该是对太平道教首或道教领袖的尊称,《太平经》载:“唯唯,古今贤圣皆有师,今天师道满溢,当复师谁乎?”“善哉、善哉,子之问也,可谓睹微意矣,然吾始学之时,同问于师,非一人也,久久道成德就,乃得上与天合意,乃后知天所欲言。天使太阳之精神来告吾,使吾语,故吾者乃以天为师。虽喻真人,向天不欲言,吾不敢妄出此说,天必诛吾。真人亦知此诚重耶?”(《中华道藏》第七册、二十七页。)对话中,天师阐明了自己与天的关系,乃是“以天为师”,效法天道的人,因为天师已经做到“上与天合意”,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我心即是天心”的修养境界,故称“天师”。且天师也是服从于天意,如果“天不欲言”,那么天师纵然知道,也不敢妄说。

初识道教:那些容易误解的道教词汇

二、贫道

电影小说里很多道士都自称为贫道,甚至街边卖大力丸的也是如此。一般人对于贫道的理解,似乎即是贫穷的道士,是收入低下的意思。其实错啦!《灵宝一切自然经诀》“夫人求仙道,积功无厌多,功满自然得道。学道犹世人忧居贫,无不得仙者也。言则贫道汲汲,唯道是务,常与心诤,以制众魔华想。贫道之言,盖上清道士之通称也。”(《中华道藏》第二十八册、三百五十四页)经文明白解释,贫道是道士谦称自己于道行修行尚浅的意思。贫道,也有勉励自己修行的意思,既然道行尚贫,还不速速修行么?其意蕴深远。世人思虑营营,奔走于利禄之场,如果能以这样的精神来修道,则何愁道之不成呢?

初识道教:那些容易误解的道教词汇

三、道士

今天大家普遍认为凡是穿上道装的,或扎上发髻,即为道士。也听说“某人做道士去了”,似乎道士成为一种职业,其实也不对。《道典论》引《太上太霄琅书经》云:“明解须专,专必有应,应则通神,何劳乎惑?欣戚两遣,日夜专勤,誓进无退,号为道人。人行大道,号为道士。士者,何也?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中华道藏》第二十八册、三百五十三页)足见人如果能效法大道的美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净其意”,即是道士。并非穿上道装的才是!道士,乃是对于行道之人的尊称。好比佛教称呼行菩萨行者,即是菩萨。而人能体天心,奉道而行,即是道士。

初识道教:那些容易误解的道教词汇

四、上帝

《诗》云“上帝临汝,无二尔心。”又曰“简在帝心”。先民认为茫茫的宇宙有一个人格神在主宰着,这就是上帝。在三代以前,上帝和天,几乎是同义的,是宇宙最高神,天子受命于天,即是受命于上帝。后来这一称谓为道教所继承,但是五斗米派所尊奉之最高神明却是太上老君,上清派尊奉灵宝天尊,又有太上大道君等,后来将统一为三清尊神。陶弘景真人纂,闾丘方远校订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第一位是元始天尊,然后以尊卑依次列于昭穆,分别是上清玉辰大道君、太极金阙帝君、太清太上老君等,其中有上皇天帝、高上玉帝者,归属元始天尊座下。自唐宋以后,道教和世俗政权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也影响到其神仙体系的建构,于是出现了象征人间天子的玉帝。玉帝是“三界十方万灵真宰”,是三界十方所有的保护神和支配者,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扩大化。而人间帝王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构建,来赋予王权以至高无上而亘古不变的含义。元明以来,基督教传入中国,为迎合中国民众原有的认识习惯,基督教将其最高神译为上帝。沿袭一久,便有许多人认为上帝是西方的名词,哪里知道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就有这一名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