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下有四子,怎么就扶了个阿斗败了整个国家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参政加上人祸天灾不断,使得百姓民不聊生被迫揭竿而起,皇权倾覆。自黄巾起义之后,群雄争霸、各路英雄层出不穷多如繁星,而刘备可以说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

膝下有四子,怎么就扶了个阿斗败了整个国家

说起刘备那是尽人皆知,夺取西川,联手孙权,击败曹操于赤壁趁机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白手起家一手建立蜀汉,以致天下三分,鼎立而持。然而这样的英雄也有令人诟病的污点,那就是立刘禅做蜀国的国君。后来的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诸葛亮在写下出师表后,出师不捷而身先死,司马昭率魏国大军攻破成都,阿斗却生来就一副贪生怕死的模样,立马便选择投降以求免于一死,甚至到后来他待在魏国时,还给封了个安乐候的称号,舒服地弄出乐不思蜀的典故来。

膝下有四子,怎么就扶了个阿斗败了整个国家

作为刘禅的父亲,刘备立嫡长子刘禅为太子时,刘禅已经十四岁了,而刘备也已将近五十岁了,尽管当时刘禅还是个毛孩,但其生性软弱。当然,作为父亲的刘备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德性,那为什么还要放着四个年轻有为的儿子不立反而立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呢?其实这才是刘备做为父亲最明智的选择。

膝下有四子,怎么就扶了个阿斗败了整个国家

其一,相信大家还记得《三国演义》中先主白帝城托孤这一回吧,刘备气不过孙权袭击自己的兄弟关羽,不顾诸葛亮的再三劝阻,执意要东征攻打吴国结果被吴国火烧连营,蜀国士兵死伤惨重,致使蜀国当时的境况一举回到解放前,自己也身受重伤逃回白帝城,在白帝城养伤的那段日子里,他回忆到桃园三结义那个场景,而想到如今自己的兄弟关羽已经身死,自己恐怕也命不久已;甚至曾经夸下海口许给军师的荣华富贵也没有兑现,并且是三顾茅庐请来的,自己却屡次不听军师的良言,才落得如此难以挽回的下场。

膝下有四子,怎么就扶了个阿斗败了整个国家

由此,他便萌发了这尽人皆知的托孤之意,之所以选刘禅是因为他虽然才干不足,却继承了刘备宅心仁厚,知人待士的性格,能善待诸葛亮这一批一批曾陪伴自己出生入死的老臣。而且刘备自觉有愧于诸葛亮,诸葛亮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一旦诸葛亮以蜀国起事谋夺天下不过探囊取物,保刘禅一生平安荣华富贵不是难事。而刘禅心智不成熟,也不会对诸葛亮有任何的猜忌,更不会起复仇的心理。

膝下有四子,怎么就扶了个阿斗败了整个国家

另外,刘备也有自己判断,通过这么些年来与诸葛亮一起征战多年,再加上自己对诸葛亮的了解,他坚信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的想法,倘若自己这么做想必使诸葛亮更加鞠躬尽瘁的为太子卖命、替蜀国的未来着想。后来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没有辜负刘备的良苦用心,并且向刘备所想的那样发展,可惜他没推算到仅仅凭借诸葛亮一个人并不可能倾覆三国得大势,蜀国最终也不能逃脱走向灭亡的命运。

膝下有四子,怎么就扶了个阿斗败了整个国家

其二,相信大家都不知道其实刘禅是嫡长子,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古代,立刘禅是众望所归,符合大义。而且立嫡长子可以维护皇权稳定,以免出现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悲剧。刘禅也仿佛是祖上烧了高香,同时符合两个要求,如果跳过他而立其他皇子甚至还会引起其他几个儿子兄弟之间出现因分家不均引发内战的可能,毕竟其他的儿子都是常年跟刘备南征北战,战绩不俗,而且拥有自己的部下。只是奈何生不逢时,在出生的时间和出身均落后刘禅。

膝下有四子,怎么就扶了个阿斗败了整个国家

说起当时其他在位儿子,他们均年幼不堪、心智更不成熟,因此更不能承担起关系蜀汉未来的大任,倘若将皇位传给幼子,恐怕到后来大权只会旁落,从而加剧蜀汉的灭亡。而刘备心里也明白此时东汉后期的这几位年幼的皇帝,其权力早已被那些小小宦官们架空,并将其做了傀儡的事都看在眼里,他决不会不顾蜀国的未来,去走东汉皇室的老路,闹的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况且看到孙策也是因为不想朝政被一些图谋不轨的大臣们把控,才把吴国交到孙权的手上,而不是孙策年幼儿子的肩上。因此看到这一点的刘备也不会选择败在孙权的手上,断送蜀国的未来。再三思量与斟酌下,刘备不但佩服孙策而且也向孙策看齐,这才做了当时最明智的抉择。

膝下有四子,怎么就扶了个阿斗败了整个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