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臨死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算計了自己的政敵,七十餘家爲其陪葬

公元前381年,魏國因為衛國和趙國矛盾日益加劇,齊國幫助魏國,共同伐趙,趙軍作戰不利,節節敗退,無奈之下,只能派使者南下聯合楚國,希望能夠南北聯合,解趙國的困境。此時經過吳起變法的楚國,國力已經大大提升,而且有吳起這樣的名將坐陣,楚悼王決定起兵援趙,吳起不負眾望,大敗魏國,收回了之前魏國佔領楚國的土地。捷報傳回郢都,楚悼王在高興之餘,竟於不久之後死去。

他在臨死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算計了自己的政敵,七十餘家為其陪葬

楚悼王死後,吳起不得不暫停前線的軍事行動,奔回郢都服喪,然而在郢都的楚國的原有的貴族,宜臼、陽城君等不甘心在變法中所喪失的權益,於是糾結起來,準備殺害吳起。吳起在悼念楚悼王的時候,被他們攻擊,射殺於靈堂,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他在臨死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算計了自己的政敵,七十餘家為其陪葬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繼承王位,此時的楚國已經大不如從前,偌大的楚國,在對外戰爭上卻是一敗再敗,國內的大貴族們卻各自為了利益還在內鬥,致使楚國雖地廣人多,卻無法發揮出相應的實力。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了韓趙魏三家新晉諸侯,魏國作為三晉同盟的核心,加緊了對楚國的作戰,在魏楚交鋒之中,楚國時常落於下風,軍事上的失敗,導致楚國還需要藉助當時的秦國來共同抵禦三晉。

他在臨死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算計了自己的政敵,七十餘家為其陪葬

楚悼王是一個有抱負的君主,不甘心強大的楚國在自己的手中走向敗亡,然而雖然心中焦急,奈何卻沒有找到這樣的人才。公元前387年,吳起受到魏武侯的猜忌,逃離魏國,來到了楚國,楚悼王對此十分高興,在弄清楚了吳起的來意之後,楚悼王放心了,他知道吳起來到楚國,並非是假意,楚悼王先派吳起到宛地進行治理,這算是考驗,也是為對吳起後來的啟用積累政治資本。

他在臨死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算計了自己的政敵,七十餘家為其陪葬

吳起,也許他個人的品德不是那麼的完美,但是在軍政之事上,他無愧於那個時代的最強者,到達宛地之後,迅速開始治理,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使宛地煥然一新,百姓富足,兵源充足。這使楚悼王徹底堅定了啟用吳起的決心,召回郢都,任命吳起為令尹(相當於六國的相國之位),開始實施變法。

他在臨死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算計了自己的政敵,七十餘家為其陪葬

楚國積弊已久,關鍵就在於楚地雖廣,可是氏族勢力盤根錯節,相互制肘,而王室力量卻並不強大,導致政令往往出不了郢都,使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沒有統一的政令,對內不能統一,對外不能一心,在碰見戰事的時候,無法集中全國之力進行抗擊,這樣導致力量分散,所以對外戰事上往往不能功而克之,戰而勝之。而這根源就在於貴族憑藉世襲制,把持了朝中大量的官爵,而使真正有才能的人無法得到施展,所以吳起的變法首從削爵位開始,打破貴族的世襲制。

他在臨死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算計了自己的政敵,七十餘家為其陪葬

吳起的這一變法,觸犯了楚國原有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聯合起來反抗吳起,然而深知楚國之弊的楚悼王,不為所動,堅定的支持吳起變法,貴族們看見楚王如此堅定的態度,也只好順從,然而如此變革的暴風驟雨,沒有解決好變法的根本力量,此時的變法完全是靠君王的強制力量進行的,可惜的是楚悼王實施變法的時間太短,不足以使變法的成果在楚國紮根,這些都為楚國變法的不徹底埋下了伏筆。

他在臨死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算計了自己的政敵,七十餘家為其陪葬

楚悼王的心中,也十分希望回覆祖上的霸業,那麼他就必須北上中原爭霸,可是現在要想北上,就繞不開中原強大的魏國,這使楚悼王心中的心結,他十分渴望打破三晉的封鎖,北上中原,於是公元前381年,經歷過變法的楚國出兵北上,這是楚悼王檢驗變法的成果一次重大考驗,吳起再次用行動證明了他的強大,經過吳起變法和訓練的出兵,戰力大增,趁魏國北上攻趙,連續攻陷魏國城池,收回了原來魏國佔領楚國的土地。

他在臨死的時候,用自己生命算計了自己的政敵,七十餘家為其陪葬

楚悼王看到如此戰果,心中十分高興,也逐漸放下了多年的負擔,誰知這擔子突然卸下,竟然導致楚悼王身體迅速衰退,不久之後就逝世了,隨著楚悼王的死去,吳起失去了支持者,在靈堂上被射殺,但吳起急中生智,附在楚悼王屍體上,而射殺吳起的人也一起射向了楚悼王,繼位的楚肅王根據用武器觸碰國王屍體的人誅滅三族,誅殺了當時參加兵亂的七十多家,不得不佩服吳起之智,鬼神莫能測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