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改革開放40年」親歷養蝦「三連冠」

「见证改革开放40年」亲历养虾“三连冠”

作者

「见证改革开放40年」亲历养虾“三连冠”

簡介

劉東波,男,1939年8月生,曹妃甸人,1956年起先後任農工、生產隊長、支部書記、農場場長、農場黨委書記等,1985年1月起任唐海縣政府副縣長、調研員,長期主管農業及水產養殖等項工作,曾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範、全國農業系統勞動模範。

唐海縣大面積人工養殖對蝦始自1985年,當年嚴重虧損,1986年後獲得豐收,連續三年獲得全國養蝦先進縣的稱號。1986年養蝦2.25萬畝,總產270.38萬公斤,平均畝產120公斤,平均規格超過12釐米,產值3296.75萬元,獲利1065萬元,在全國縣級養蝦單位中總產居第6位、單產居第2位、規格居第1位,一躍跨進全國養蝦先進縣行列。1987年養蝦3.49萬畝,總產693萬公斤,平均畝產198.5公斤,平均規格12.5釐米,產值1.15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三分之一,獲利2500萬元,在全國縣級養蝦單位中獲得畝產、規格、效益3個第一;大面積精養對蝦高產技術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養蝦5.16萬畝,總產1115.3萬公斤,平均畝產216.1公斤,平均規格12.84釐米,總產值2.57億元,經營利潤7762.54萬元,獲純利4500萬元,在全國同級養蝦單位中,總產、單產、規格、效益、創匯均居領先地位。

這是唐海縣養蝦最鼎盛的時期,養蝦業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經濟支柱。

1985年1月,我當選為唐海縣副縣長,分管養蝦工作,一直到1999年1月,前後14年光景。我經歷了養蝦從失敗到輝煌的大起,享受了豐收的喜悅,也體會了創業的艱難。

回首唐海縣30年的養蝦歷史,深深體會到,養蝦是一項綜合工程,是人類對大自然奧秘的探索,只有在探索過程中不斷髮揮人民群眾的智慧才能取得成果。

在1987年的《河北漁業》雜誌的第10期上刊登過一篇我和王雲鵬聯合署名的文章—《唐海縣對蝦養殖為什麼能連年高產》,此文對唐海縣養蝦“三連冠”做了很好的總結,現將主要內容回顧如下:

一、加大投資不斷完善養蝦配套設施

1985年同黑龍江農墾總局合作建設的兩個萬畝蝦場,在當年7月黑龍江方面撤出後變成唐海縣一方經營,組建了“八里灘”、“十里海”兩個養殖場,秋季出蝦後虧損82.7萬元。1985年12月,我和王雲鵬參加了國家農牧漁業部在唐山召開全國海水養殖會議,唐海縣被會議點名批評;1986年初的全國農墾工作會議上又被點名。在重重壓力面前,唐海縣委幾次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明確方向,統一思想,堅定把養蝦搞好的信心。在頂住壓力下力籌資金440萬元,完善養蝦配套工程。連年採取清挖舊池、修建改造進排水閘門、完善育苗室、購置玻璃鋼船、擴建餌料廠等一系列措施,使養蝦設備不斷完善,為豐收創造了良好的基本條件。

1986年養蝦獲得第一次大豐收。靠近沿海的農場紛紛投資開發沿海灘塗,秋冬季節新建蝦池9520畝,兩個專業場擴建5600畝,這些新蝦池規劃整齊、單池面積大小適宜,進排水渠道合理;全縣又新建大型揚水站3個,新增揚水能力42立方米秒,新建大型餌料廠1個、小型餌料廠4個、擴建中型餌料廠2個,新建1500立方水體育苗室1座,完成冷凍廠二期工程,總投資749.2萬元。養殖面積的進一步擴大、配套設施的進一步完善,為來年的豐收創造了物質條件。

1987年養蝦第二次大豐收後再次擴大了養蝦規模,全縣新建蝦池311個共1.8萬畝、新建閘門778個、新建橋涵29座、新建揚水站17座共70.2立方米秒、新建餌料廠4座、新建冷凍廠4座、新建育苗室3座增加水體1470立方米,新建工程投資2769.68萬元。改造蝦池7924畝,改造閘門93個、改造擴建育苗室3座、清挖舊池384個面積2.94萬畝,維修橋閘涵28座,改造工程投資540.85萬元。加上疏通六排支工程、八里灘新建變電站、兩場總長19.8公里的油路,全年投資總額4171萬元。

1988年養蝦第三次大豐收後又新建蝦池5186畝,但兩個養殖場由於大池改小池減少面積1314畝,實際增加面積3872畝,全縣又投資2739.9萬元用於各項配套工程的空間、改造和維修。

二、充分發揮雙層經營模式的優勢

1986年始,針對養蝦的特點,吸取水稻生產實行責任制的經驗,本著“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原則,實行國營養殖場(隊)經營和養蝦職工承包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模式。成立由縣委、縣政府、縣人大領導同志組成的養蝦領導小組,負責養蝦大政方針的研究和制定。下設沿海開發公司為縣政府下屬科局級事業單位,負責對各養殖單位的指導、協調,負責灘塗開發的規劃和苗種、物資、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服務。

養蝦實行專業化生產。各農場自己開發的蝦池都建立專業隊由所在場領導;養蝦場建有自己的育苗室、餌料廠,專為本場提供苗種、餌料;揚水站和斗門以上閘門由水電隊統管,負責抽水和分配。機務隊負責物資運輸和冬季蝦池維修。養殖場按渠系情況設生產隊(一般一個鬥為一個隊、1500畝左右),蝦池承包到組(每池為一組,3-5人),實行單池核算。

蝦池承包到組、責任落實到人以後,場、隊主要抓好“五統”。一是統一苗種,苗種由自己的育苗室培育,統一生產、調配。放苗時間、放苗量由養殖場確定,嚴格按計劃放養。二是統一水電,一切水電設施、進排水系統都由養殖場管理,做到計劃用水。生產隊幹部沒有斗門開啟權、蝦池承包者沒有農門開啟權。這樣能保證後期用水緊張階段減少用水矛盾,有利於均衡增產。三是統一餌料,配合餌料由本場餌料廠生產,保證蛋白含量在36%以上、浸泡時間再1小時以上,餌料利潤每公斤不得超過4分錢。各蝦池餌料由隊按需供應。生產隊技術人員根據蝦苗密度、個體長度算出攝食量,生產隊送料到池,數量記賬。承包者想多投沒有,不想投也照樣花錢,避免了投餌過多或不足產生的失誤。鮮活餌料也是如此,隊幹部負責採購、驗質、計價和決定去向,避免爭搶。四是統一技術,縣開發公司設有技術室,養殖場辦公室設有管技術的副主任、生產隊設技術員,形成技術網絡,縣場兩級技術員巡迴指導,生產隊技術員嚴格按《中國對蝦養殖技術操作規程》操作,保證水、種、餌、管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五是統一產品銷售,對蝦的出池時間、價格、運輸、銷售、儲存、結算等統由養殖場管理。出蝦前養殖場聯繫客戶,按國家規定的幅度同客戶商談價格,避免了價出多門、各行其是、大起大落,同時還有利於客戶運輸與結算。

除了以上“五統”,還實行生產資金養殖場墊付、職工每月發45元生活費,墊付金和生活費出蝦後一次結清的辦法,這樣既解除了職工的後顧之憂,又可保證正常的生產調配。

三、制定政策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就要調動養蝦場、隊和養殖職工的積極性。這期間,實行了“三定、五統、保本分檔累進提成”的分配方式,較好的達到了這個目的。

“三定”的內容是:一定承包面積,養蝦職工實行人均30畝左右,根據蝦池大小確定承包組人數;二定產量規格,根據蝦池的不同情況確定體長規格為12釐米標準蝦的保本產量,達不到12釐米這,按小蝦所佔比重相應增加保本產量。三定費用,1986年每畝為383.24元、1987年調整為508.24元。具體項目為間接費178元(職工福利費、管理費、資金佔用本息、折舊費、清池費、維修費、勞動保險費、文教衛生計劃生育經費等)、直接費330元(苗種費、水電費、肥料藥費、小型工具費、餌料費)。費用折成標準蝦產量100斤為保本基數,其中96斤保國家投入費用的回收和來年擴大再生產所需費用,4斤保職工最低收入(4斤×6.21元×30畝=745.20元),超過100斤部分實行“分檔累進提成”,共劃分5個檔次,產量越高,職工所佔比重越高。超產蝦的直接費用列入成本,按分成比例分別負擔。

對育苗採取高指標、重獎勵的辦法,以求在有限的水體內儘可能多育苗。育苗室按每40立方水體設一名工作人員,以每立方水體育苗10萬尾為標準,達標每人每月工資100元,每降低1萬尾減工資10元直至60元保底。超過1萬尾部分,總收入(賣苗收入)減總支出(從親蝦採購到育苗結束的全部成本,含育苗室折舊費9年為期)後的餘額育苗室和個人對半分成。1987年球形3座育苗室出苗13.8億尾,平均立方水體育苗量46.2萬尾,育苗人員收入超萬元,國家也盈利100餘萬元。最重要的是發揮了人們的聰明才智,新的育苗技術、新的開口餌料的使用、新的防病措施,一個個在突破。

對從事餌料生產、水電管理、生產隊管理、後勤等崗位人員也都有詳盡的管理辦法和獎罰規定。每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都盡職盡責,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你追我趕、爭高產高效的熱潮。

四、實施科學管理奪取穩產高產

從自然條件看,唐海縣的養蝦水質劣於臨近各縣,鮮活餌料基地也不在域內,養蝦能夠連年高產,最重要的一條實在政策保護下,紮紮實實落實技術措施,一切按科學規律辦事。每個生產季節結束,各級技術人員都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規律措施,用以指導來年生產,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辦法。我把它總結成職工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形式,使每個職工都便於掌握和執行。

放苗前後採取“六早、四不放、一準確”的技術措施。“六早”為早清池、早放水、早繁餌、早放苗、早管理;“四不放”是放苗時清池消毒不徹底不放、基礎生物餌料繁殖不好不放、水質不適宜不放、苗種不足1釐米不放;“一準確”就是畝放苗的數量必須準確,這個環節關係整個養成過程各個環節的準確。

養成的全過程採取“一準、二足、除三害、四查四看、把五關”的技術措施。“一準”是放苗計數準、每十天一次查苗準、根據對蝦體長體重存苗量決定的投餌量準;“二足”是指水足、餌足,根據每個階段的需求,儘量滿足水的交換量,用水原則要求是前期“穩而緩”、中期“細而長”、後期“大而活”;餌足要求在對蝦的不同生長時期所需的餌料一定要滿足,盡最大努力供應。根據蝦的活動規律,明天投餵6-8次。“除三害”是防治魚類、草類和病害的發生。“四查四看”是查水看質、查蝦看病、查餌看長、查閘看跑,實際上是強調在日常管理堅持“勤”字。“把五關”是育苗放苗關、進排水安全關、防病除害關、增收節支關。

為了保證技術措施的真正落實,還制定了各池“立檔建卡、十天一查苗、一月一分析”制度,各個蝦池把發明前後及各時期的水因子、放苗時間、十天增長、投餌量等數據由技術員如實及時填寫交承包者保管,各級領導隨時可以抽查蝦池的檔案;養殖場每十天組織一次查苗,查清蝦池存苗數量、蝦體長度,看增長是否正常,算出下一個十天的投餌量。對不正常蝦池組織專門班子會診,隨時解決出現問題。每月我都組織養殖場的技術、管理、財務人員檢查分析經營情況,投入(餌料成本)和產出(存苗、增長)是否成正比,隨時發現並及時解決問題。春季放苗後開展“三查一補”(查水、查苗、查餌,補苗);夏季高溫開展“兩保一創”(保水、保餌,創高產)。

養蝦連年高產的三年,我傾注了大量心血。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蝦池瞭解情況,晚上及時整理成文字。每次會議的發言,我都是自己整理,有弄不清楚的找技術人員請教。以上所說“順口溜”形式的操作規程,都是我總結出來的,職工通俗易懂,有利於落實。我把養蝦一年要乾的事兒也用這種形式表達出來:“4月抓親蝦、5月抓苗種、6月迅速抓調整,7月促、8月攻、9月管理不放鬆,10月出蝦排積水、11月份抓越冬,12月份到3月,清池維修抓工程”。1987年5月24日,國家水產總局局長佘大奴來縣,聽了我的情況介紹,說我對養蝦情況“如數家珍”,對養蝦技術鑽研程度之深“國家級專家不過如此”。

1986年後連續三年的對蝦豐收,使養蝦業成了全縣的經濟支柱。我在這一階段以及以後幾年的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認可,也獲得了相應的榮譽。1987年至1991年連續評為唐海縣勞動模範,1987年被評為唐山市先進工作者,1988、1989年被評為“唐山市勞動模範”,1989年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範”,1990年被評為“全國農業系統勞動模範”,同時也是“河北省大面積精養對蝦高產技術”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的主要獲獎者。回憶養蝦“三連冠”,回憶唐海縣對蝦養殖業的輝煌,每每想起,都是我最高興的事。

親歷養蝦

三連冠

「见证改革开放40年」亲历养虾“三连冠”

- END -

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關於曹妃甸

曹妃甸區官方發佈

曹妃甸發佈

網址:www.caofeidian.gov.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