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号室惨叫”被证伪,对戒网瘾中心不能再含糊其辞

一段撕心裂肺的惨叫声,紧紧揪住了人们的心,也把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再度送上热搜。

连日来,微博上广泛传播一段视频,配文“我就发一段十三号室的惨叫”。正是因为“十三号室”这几个字,网友炸开了锅。因为其曾是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杨永信成立的“电击治网瘾”治疗室。

舆情汹涌,当地网信办工作人员回复:戒网瘾中心在2016年就已关停,网友提到的13号室已不再使用。该视频中哭闹的孩子是该院病区二楼接收的一位患有精神发育迟滞的8岁患儿,当时患儿的奶奶在病房陪护。

“13号室惨叫”被证伪,对戒网瘾中心不能再含糊其辞

从网友反应来看,这样的答复不能充分消弭大家心中的疑惑,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尽早给出更全面、更权威的调查结果。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杨永信的“电击治网瘾”治疗室饱受争议,被送去治疗网瘾的多名孩子曾称“遭受非人折磨”。

在这些控诉贴中,“电击”“捆绑”“限制人身自由”等字眼频频出现,让很多人对这个戒网瘾中心始终耿耿于怀。如今一段视频的流传,将人们积攒的情绪再次点燃。

更要看到,近些年,全国多地都被曝出过所谓戒网瘾治疗中心的丑闻。比如江西豫章书院,有学生表示,自己被家人送进去后,遭遇教官的非人道对待,“关押在大门左边的小黑屋,二十四小时不让出门,只有‘大厕所’才让出来…… ”比如安徽一位18岁的少年被父母送去一家自称“方法温和”的网瘾戒断学校,入校不到48小时就身亡。

如果仅有一两例,我们尚且可以称之为极端个案,但类似事件的多次发生,全社会就不能熟视无睹。很多事件之所以不了了之,源于一个复杂性——当事方往往各执一词。孩子自称遭遇折磨,但由于年龄小,言行说服力弱;家长往往与学校站在一道,认为治疗手段科学合理,即便有所强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13号室惨叫”被证伪,对戒网瘾中心不能再含糊其辞

作为旁观者,我们不难推测分歧产生的原因。这些案例的背景大同小异,大多是一个叛逆期的孩子和一对早年疏于管教、如今束手无策的家长。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双方,早已失去了彼此的信任。

但这些不是相关部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理由。所谓的戒网瘾中心,到底有没有资质?没有就该依法取缔。到底有没有强制行为?一旦有就属于违法,必须理直气壮追责。早在2009年,当时的卫生部就发布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其中明确禁止采用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如封闭、关锁式干预)治疗网瘾,严禁体罚。同一年,卫生部还明文规定,禁止在治疗“网瘾”中使用电刺激(或电休克)的做法。

可以说,道理也好,法律也好,都十分明晰。而这些机构之所以广泛存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有市场需求。进一步说,是有一群期盼别人能替自己管好孩子的家长。

“13号室惨叫”被证伪,对戒网瘾中心不能再含糊其辞

2009年7月15日,山东临沂,杨永信网瘾治疗中心。

正如权威机构指出的那样,“网络成瘾”的定义并非科学概念。我们相信,这些孩子的问题更多是情感缺失所致。鲜有听说父慈母贤的家庭养出了“问题少年”。

有些家长在一味控诉孩子难管,甚至求助“杨永信们”的时候,不如先反躬自省:真的了解孩子心中所想吗?自己的管教方法科学吗?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父母,孩子最渴望的也是父母的关爱。即便错过了他的早年成长,也要在觉察的那一刻开始弥补,切莫在悲剧后追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