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爲什麼不出名?

用戶76368323


一,川中長期軍閥混戰是根本原因。

隨著袁世凱復闢失敗,中國又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尤其在封閉的大四川,各派勢力也乘機擴充武裝,並相互之間進行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混戰。在這二十餘年裡,四川境內大小軍閥常年忙於爭鬥,且在各自的防區內橫徵暴斂以擴充軍隊。隨後,川中各路軍閥的軍隊便由民國初年的1萬人,擴大到1932年的近60萬人,軍費則由610萬元增至近億元。這無疑使原本就很薄弱的四川更加百業蕭條。同時,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農業,也在各路軍閥的反覆蹂躪之下走向崩潰。1936年呂登平在《四川農業經濟》中如此寫到,“四川農村崩潰已為鐵的事實,而崩潰之程度,且較中國之任何省份為尤甚”。

二,在蔣介石“圍剿紅軍”時,川軍作戰不利也是原因之一。

1932年12月,正當“二劉戰爭”(劉湘與劉文輝)爆發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乘虛由陝西進入四川,並於次年2月創建川陝根據地。四川軍閥田頌堯見狀,遂集合38個團共近4萬人的兵力對紅軍發動三路圍攻。4個月後,田頌堯的軍隊被紅軍消滅了大半。隨後,紅四方面軍又相繼發動三次戰役,幾乎全殲劉存厚部,重創楊森和田頌堯的軍隊,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物資。川陝根據地也成為了僅次於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全國第二大蘇區。同時,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也殲滅了部分川軍,建立了川黔邊游擊區,與川陝革命根據地形成呼應之勢,並於1933年10月會合。這下,四川大小軍閥慌了手腳。在擊敗劉文輝後,劉湘於1933年10月調集111個團約二十萬兵力,分兵六路對川陝根據地展開圍攻。十個月後,紅軍大敗川軍。隨後,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進入四川。總是捱打的川軍見紅軍主力開到,為保存實力,遂在後來圍追堵截中敷衍了事。

第三,出川抗戰時,川軍準備不充分,並曾有掠奪行徑。

1935年2月10日,劉湘結束四川割據狀態。由於先前川軍對紅軍作戰屢屢失利,蔣介石“深感川軍雖然隊伍龐大,但戰鬥力很低,實有對川軍進行裁軍整編之必要”。當然,他也希望通過整軍能徹底控制川軍。所以,在川軍出川抗戰前共進行了2次整編,分別是1935年8月開始的第一次整編和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進行的第二次整編。整編完成後,幾十萬川軍身穿破舊的軍衣、短褲、草鞋,手握“老套筒”步槍,揹著大刀、斗笠、揹包……奔赴抗戰前線,但是他們大多步行,遠道跋涉之下,沿途又無補給兵站,只有就地購糧和補給槍支彈藥,導致違紀事件時有發生。初入山西之時,太原已經失守,川軍就曾在“慌亂之中,沿途遇有晉軍的軍械庫,便破門而入,擅自補給”。為此,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就諷刺川軍不但“武器不好,作戰不力,是不會打仗的叫花子部隊”還是“抗日不足,擾民有餘的土匪軍”,乃電請統帥部將川軍他調。這下,本來形象不好的川軍,惡名一下子傳開了。隨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聽說統帥部要將川軍調到他的戰區,忙拒絕道:“閻老西都不要,你們要送給我?我不要這種爛部隊!”最後,還是缺兵少將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收留了川軍,但是他也認為:“川軍習氣較壞,官長均視物質享受為當然,不能與士卒共甘苦,各將領間,因為省內長期互戰的結果,彼此均積不相能。”

此外,外國人對川軍的評價也不好。一位美國觀察家曾對出川抗戰時的川軍有這樣一段描述:“這種景象真是有趣極了,叫人看得發呆,令人捧腹。他們沿著馬路,通過郊區,成群結隊,毫無秩序,有的穿著軍裝,戴著軍帽,其餘的服裝則隨心所欲,任意穿戴。但每個人都帶著舊式雨傘、茶壺、電筒、毛巾、蔬菜和備用草鞋。這些東西或掛在肩膀上,或者用繩子拴在身上。許多扛槍的人,都把用布包裹著的私人財物吊在槍桿上,那種模樣令人聯想起迪克·惠廷頓。那些能夠乘滑竿或者坐黃包車的,以及那些蓄養禽獸的人,荷著鳥籠,抱著猴子,或是用繩子牽著狗走。我明白,像這種吹吹打打的喜劇般的中國隊伍,現在只有在傳奇故事中才有了。”

同時,蔣介石也非常厭惡川軍。1935年8月的峨眉訓練團時,他曾在一次講話中斥罵川軍:

“我從成都乘車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軍官坐滑竿從我車旁經過,仰臥倨傲,毫無革命軍人之儀態,形象甚為難看,可見毫無教育。”當然,民眾對川軍的評價也非常低。抗戰前後有人就撰文對這支“雙槍軍”(鴉片煙槍加老套筒)進行了評價,稱他們有“三多”,說“川軍一些部隊之中,老婆比軍官多,軍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槍桿多!”更有人認為川軍“技藝太低劣,不敢對外獻醜,只能在家裡隨便胡編一氣,冒充能手,騙騙自己人罷了”

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但是,在後來的作戰中,川軍用他們不畏死的戰鬥精神向世人證明了他們是一支真正的軍隊,也是川軍在後來扛起了中國抗戰的大旗。其死字旗更是堪稱千古壯烈。就連一向看不起中國軍隊的日軍也稱讚川軍是“國軍旁系的有力部隊。”

正如巴蜀王劉湘曾經許諾過的:

“抗戰,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

“全國抗戰已經發動時期,四川人民應負擔之責任,較其他各省尤為重大!”

“過去打了多年內戰,臉面上不甚光彩,今天為國效命,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的確,抗戰期間,四川為全國輸送了40%的兵源,50%的錢糧,每5個犧牲在抗日戰場的軍人,就有1個是四川人。川軍的被俘人數,是各省地方軍中最少的,不到被俘總人數的1%。川軍士兵陣亡比例高達三分之一,經常一場大型會戰打完,川軍從將領到士兵全部戰死沙場,不撤退,不投降。在出川抗戰的六名中將裡,有四名壯烈殉國,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團級軍官,無一例外全都犧牲在抗日前線。於是,在八年抗戰中,才有了一句家喻戶曉的話:無川不成軍!


大福讀史


川軍很出名,抗戰前是臭名,抗戰後是英名。緬懷先烈,銘記歷史。這種問題怎麼通過的,沒有任何時期定語


靛矞


四川人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