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開了——贛縣區韓坊鎮梅街村第一書記朱建華的扶貧故事

韓坊鎮梅街村地處贛州市贛縣區“南山片”,是江西省“十三五”貧困村,村民都非常好客,只有一戶例外,就是珠屋前的劉攸芳家庭,門牌號“珠屋前一號”,一年四季房門緊鎖,與外人基本沒有來往,讓人感覺很是“另類”。

說是家庭,其實就劉攸芳和弟弟劉金石兄弟倆,劉攸芳63歲,劉金石48歲,“兩條光棍”,村裡20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因為兄弟倆的“另類”,不見外人,可苦了我們的扶貧幹部李一山。去年村裡建結對幫扶聯繫卡時,要求有幫扶幹部與貧困戶的合影照片,李一山就跟我“倒苦水”: “朱書記,我連他家的門都進不了,怎麼合影呢?”送他家的食油、大米,一概被拒之門外,“幾天後去上戶時還放在門口。”兄弟倆也沒有辦理身份證,也沒有存摺,低保、耕地補貼等政策款無法打到摺子上,也沒有手機。逢年過節的慰問品,村幹部也送不進門。

村裡竟然有這樣的貧困戶?不見人,不要物資,人長什麼模樣,緊鎖的房門裡是怎樣的生活狀況?我和李一山一次又一次上門,一次又一次吃“閉門羹”。鄰居朱五秀大姐告訴我們,劉攸芳家的大門基本不開,有時會開後門,但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便會趕緊關上,這種情況已經有十多年了,“以前不會這樣的。”

院子裡雜草長得齊腰高,李一山用鏟子幫除乾淨。過段時間草又瘋長起來,李一山乾脆買來了除草劑,房前屋後噴灑了個遍。面對扶貧幹部的真心幫扶,鄰居朱大姐對劉攸芳的“不開門”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使勁敲著大門:“‘石生’(劉攸芳的小名)、金石,人家幹部是真的為你們好仂,打開門來呀!”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意思的是,弟弟的名字就叫“劉金石”。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見到劉金石,是他的聲音。去年快過年時,我和李一山再一次來到了他家。乖乖,有驚喜,後門打開來了!我難抑心中的激動,輕推房門走進了屋裡。屋裡,黑漆漆的,一股濃重的黴酸臭味燻得我往後倒了幾步。礦泉水瓶、摩托車輪胎、塑料袋等垃圾堆滿了整個屋子。“朱書記,金石應該就在這屋後不遠,瞧,他就在竹林後邊!”鄰居朱大姐驚叫起來,我順著她手指的方向快步出了房門,朝竹林快步走去,終於見到真人了,一個背影。“金石,金石,我們是扶貧幹部,想跟你聊幾句!”我在後面追,金石在前面跑,我們倆在竹林裡繞圈圈。這是我和劉金石第一次“見面”獲得的“珍貴禮物”,最後我也只好作罷。

不面對面,哪能瞭解真實情況?哪能開展精準扶貧?不能因為兄弟倆的“另類“,就放棄幫扶,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今年上半年的一個大清早,我“突襲”了"珠屋前1號"。我把摩托車停在了山腳下,然後悄悄上山,為的就是少一點“風吹草動”。

早6點,好巧,有人在家,大門開了!一個壯漢祼著上身正在門口搓洗衣服,憑著我手頭掌握的資料,他應該就是弟弟劉金石。"劉師傅!"我叫了一聲,"嗯",他抬頭,見到我這個陌生人,很是吃驚。我趕緊作了自我介紹,並指著牆上的第一書記公示牌,"這就是我呀!"此時,一個年紀稍老的男子端米走出大門口,劉攸芳無疑!從沒照過正面的兄弟倆我終於終於見著了。劉攸芳看著我,“哼哼、哼哼”傻笑著。“這是朱書記,縣裡派來的書記!”不知什麼時候,鄰居朱大姐過來了。

這是我第二次走進這個家庭。客家女出嫁有一個儀式去男方家“查家”,掌握最真實的家底子。我也來了一次“查家”:土磚房兩層,樓下一大廳四個房間,哥哥劉攸芳住左前房,其它三個房間包括大廳堆垃圾;樓上左後房弟弟住,其它垃圾遍地,弟弟房間的蚊賬上全是蜘蛛網,與屋瓦相連;廚房下,灶臺歪歪斜斜的,“這個是我砌的!”看來,劉金石還有些手藝。

朱大姐說,兄弟倆人不懶,會下地種田割稻,也是扎掃把的好手,哥哥也曾娶過一老婆生了一女,後來老婆跑了,十多年前兄弟倆就開始“閉門謝客”了,“不知是受了什麼刺激。”灶堂裡柴火正旺,鍋裡熱汽升騰,一束陽光透過瓦面照了進來。

“家裡還有米嗎?”我試探著問道。“有的。”哥哥劉攸芳領著我進了樓下右邊房間,掀起一個陶罐,藉著手機燈光,我見到雪白的大米平到了罐口。“你家平時有肉吃嗎?”我問這話後,哥倆一時沒作聲,隨後哥哥嘴裡迸出幾個字:“三餐炆飯食!”我聽懂了,意思就是從來不炒菜,僅吃大米飯。“想不想肉吃?”我補問了一句,哥倆沒有回答。根據我的觀察,兄弟倆身體、智力沒有多大問題,最大的可能就是出了心理疾病。臨走時,我提了一個請求:“平時有人在家時,打開門來,好嗎?”哥倆依舊沒有回答,只是傻笑著。

後來,我又上了幾次門,兄弟倆沒開門。

不開門並不等於停止幫扶,根據貧困戶脫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理出個性化負面清單“精準”完善。今年六月,開始為兄弟倆裝電。電工上門後,打不開門,後來還是我們幹部“軟磨硬泡”給開的門。幾天後我們上門時,發現燈泡被下掉了,估計時怕會產生電費。電燈重新安裝後,我告訴兄弟倆:“不要怕繳電費,我朱書記會負責,儘管用,知道嗎?”弟弟金石看著我,笑了。兩個月後,結合兄弟倆本人意願,我們組織施工人員對他家的土房進行維修加固,硬化地面、階沿、門口坪,粉牆,砌水溝,建衛生廁,塑灶臺………十多天後,“新房”落成,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紛紛前來道賀,鄰居劉強還送上了一套嶄新的飯桌、凳。“家裡有沒更好看了,更舒服了?”“好,好!”兄弟倆很是開心。其實,在施工的過程中,也是一波三折:不讓進門,開工兩、三天後又不同意。後來,我們乾脆“泡”在他家裡,還買來飲料、麵包等慰勞施工人員。嘿嘿,慢慢的,兄弟倆也加入到了施工行列,哥哥挑沙漿,弟弟搬磚塊。我再次請求:“住上新房子了,平時你們在家要打開來了,好嗎?”“好,好!”雖然兄弟倆的聲音不大,但這次跟上次真的不一樣。

昨天,我又一次來到了“珠屋前一號”,門開著。“劉師傅,劉師傅!”劉攸芳從屋裡走將出來,見到是我,滿臉笑容。這次,我打算“哄”兄弟倆去派出所辦好身份證的事情。

門開了,真好。(朱建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