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升鍾湖水庫千里灌區山常綠水常青花常開,紅粱萬頃稻粳如金

川北升钟湖水库千里灌区山常绿水常青花常开,红粱万顷稻粳如金

從閬中古城去劍門關,途經升鍾湖水庫。站在高達79米的水庫大壩上遠眺,升鍾湖風光旖旎美不勝收,萬頃水面煙波浩渺,如黛群島星星點點。這不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畫麼?而作畫的正是敢於改天換地的南充人哪!八萬多畝水面的升鍾湖,橫跨閬中、劍閣、南部三地,湖面最寬達3800多米,最深處170多米,庫容量13.9億立方米。湖區集蓄水、灌溉、發電和旅遊開發為一體,湖水清醇可飲,兩岸群山環抱,自然風景宜人,歷史文化厚重,山鄉民俗淳樸,享有“峨眉青城遜升鍾”之譽。

川北升钟湖水库千里灌区山常绿水常青花常开,红粱万顷稻粳如金

圖注:升鍾湖

升鍾湖滋養了大量的淡水魚類,花白鰱、鯉魚、草魚、翹殼魚等應有盡有,就看你釣技高低和耐心了。眾多的島嶼,漫長的湖岸線,吸引著大量的釣友前來垂釣。在此釣魚、觀魚、品魚、烹魚,已經成為不少寄情山水人士的休閒首選。我所在的城市,距離升鍾湖起碼一百多公里,但那些釣友仍然樂此不疲,將升鍾湖視為釣魚聖地。每到雙休日,升鍾湖畔帳蓬林立,釣杆密佈,人魚博弈,其樂融融。我不喜歡垂釣,總以為釣魚費時費力,還不如擇一清淨地品茗讀書。但是在升鍾湖畔,我覺得那些釣友的執著深深地感染著我,他們在湖邊一坐就是半天,就算一無所獲,也無怨無悔。

川北升钟湖水库千里灌区山常绿水常青花常开,红粱万顷稻粳如金

圖注:升鍾湖釣趣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曰:“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這也許是我們每個人的宿命,因為每個人的出身、家境、際遇各不相同。但是當我們暫時逃離城市的喧囂,徜徉在升鍾湖畔,卻能夠享受到一種平等與自由。湖畔清風明月,湖上朝霞晚照,它們絕不會察言觀色,將我們分成三六九等,讓我們感到失落與孤寂。

深淘灘,低作堰,李冰父子在前人治理岷江水患的基礎上,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從此成都平原“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水旱從人,不知飢餓,則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都江堰福澤農田近千萬畝,升鍾湖水庫灌溉農田近兩百萬畝,兩者之間似乎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別忘了都江堰灌區為平原自古享農耕之利,而升鍾湖灌區卻是丘陵山地實則靠天吃飯,因此其意義更加重大。美哉升鍾湖,壯哉升鍾湖!

川北升钟湖水库千里灌区山常绿水常青花常开,红粱万顷稻粳如金

圖注:升鍾湖

正如原南充地區升鍾水庫工程指揮部指揮長李世德所贊,“巍巍高壩破長空,十萬健兒鎖蛟龍。苦戰幾經寒與暑,福水蕩去千年窮。”南充十年九旱,常年缺水,“一旦旱魃猖獗,井枯河干,田土龜裂,乃至赤地千里,殍死者眾。”其實很多丘陵地區都存在這種現象,當地並非沒有河流,只是河流為季節河,汛期濁浪滔天讓人心驚膽戰。而春灌時節,農田卻無水可灌,秋收時自然收穫了了。要想留住珍貴的水資源,要想讓河水為人類服務,修建水庫攔河蓄水是唯一出路。

人定勝天也許有些狂妄自大,但我們在科學的指導下群策群力,還是可以改變落後的自然環境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的。河南林縣紅旗渠,太行山掛壁公路以及南充的升鍾水庫,都是“人定勝天”的傑作,都是中國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如果沒有升鍾湖的滋潤,南充地區會變成什麼樣呢?以南充所轄西充縣為例,西充歷史上因缺水很少種水稻,只能種紅苕,有“苕國”之稱。

川北升钟湖水库千里灌区山常绿水常青花常开,红粱万顷稻粳如金

圖注:升鍾湖

民謠雲,“山豬吃不來細糠,苕娃兒喝不來米湯”,這話看似調侃戲謔,但卻道出了平壩與山區之間的耕作區別,食物差異。大米營養豐富被譽為“五穀之首”,是人類的主食之一,誰都愛吃。但是顧名思義,種植水稻離不開水,沒有水種植水稻只能是奢望。而升鍾湖水利工程建成後,徹底解決了灌區千百年來的旱災之痛,“丙子丁丑,川北再遇百年未遇之大旱;然千里灌區山常綠,水常青,花常開,紅粱萬頃,稻粳如金。乃史所未見之奇蹟。”可見升鍾湖的確是“福水蕩去千年窮”了。

每年春季,升鍾湖開閘放水期間,所有的乾渠、支渠、斗渠、農渠、毛渠全負荷運轉,把生命之水輸向百萬農田和千萬人們的心田。看著白花花的湖水奔流在南充的大地上,我們就似乎看見了秋日一望無垠的那一片片金黃燦爛。今天我們在享受升鍾湖水利工程帶來的便利時,絕對不應該忘記當年規劃、建設水庫的那一批決策者們、建設者們。那可真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啊,1976年4月南充地區成立升鍾水利工程指揮部和指揮部黨委,地委副書記李世德任黨委書記兼指揮長,開始作準備。1977年正式破土動工,兩萬多農村勞動力組成11個民工營、49個民工連,打響了建設升鍾水庫的戰鬥,人數最多時達到4萬人。工地上紅旗招展,號子連天,一場改天換地的大幕正在徐徐拉開。

川北升钟湖水库千里灌区山常绿水常青花常开,红粱万顷稻粳如金

圖注:升鍾湖

1987年5月7日,升鍾水庫樞紐竣工及右總千渠上段通水典禮在鐵邊電站隆重舉行。1991年3月28日至30日,省政府在閬中市召開升鍾水庫樞紐工程竣工驗收會議。直到2000年1月13日,省水電廳委託南充市政府組織三條分千渠竣工驗收後,才正式宣佈升鍾水庫一期工程竣工驗收工作全部完成。升鍾湖水庫及其配套工程,前後持續24年,貫穿了南充地區改革開放進程的一半時間以上。1996年,川北遭遇百年未遇之大旱,按照慣例,莊稼又得大面積減產,老百姓生活會遇到困難。然而升鍾湖千里灌區山常綠,水常青,花常開,紅粱萬頃,稻粳如金,乃史所未見之奇蹟。民謠歌曰:“升鍾水甜,共產黨親!”

現在我們在建設工地上看到的剷車、挖掘機、卡車,在那時根本想都不敢想。建設者們揮舞著鋼釺、鐵鍬,抬著籮筐,挑著撮箕,用的都是最簡單的手工工具。不客氣地說,這就跟李冰父子帶領蜀地人民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所用的工具差不多。“肩挑背馱,依稀精衛填海;銀鋤翻飛,彷彿愚公移山。”大家只有一個信念,早日建成水庫就早一天受益,就可以早一天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就可以改善自己乃至子孫後代的生活。現在看來,如果沒有升鍾湖水庫的潤澤,那麼南充部分地區要想在2020年前跟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小康社會,估計會有不少困難。

川北升钟湖水库千里灌区山常绿水常青花常开,红粱万顷稻粳如金

圖注:升鍾湖

人生在世需要留下什麼?這是亙古以來,擺在人類社會面前的思考。有些人給子孫留下錢財房產,有些人為官一方尸位素餐。不管如何,這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我們本無權干涉。但我們都是明白人,為什麼不能趁有生之年努力作為,進而流芳百世呢?“人誇四川風光秀,我贊升鍾多英雄。苦戰半年安度汛,大幹兩冬建奇功。斬斷西河伏龍虎,瓊漿玉液灌南充。從此名川多一景,峨眉青城遜升鍾。”南充英雄們留下了升鍾湖,這就是他們的紀念碑;李冰父子治蜀興川留下了都江堰,這就是他們的墓誌銘。而我們,又該留下什麼來告慰後人呢?我覺得,我們不妨向李冰父子和南充升鍾湖水庫的建設者學習,在有限的生命中綻放光耀千秋的精彩。(彭忠富/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