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教师” 成为高危职业!

12月4日,电视剧《我的体育老师》腾旭视频热播完毕,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的结局,皆大欢喜。但有一刺,如梗咽喉,不吐不快。剧中英语“孙老师”,遭遇学生“路宽”罢教门,先是纠集同学联名上告到校长室,学校很快做出辞退孙老师的决定,无奈之下,孙老师教学生涯中途被叫停,赋闲在家;之后,路宽同学发现,新来的外教老师并不能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反而下降了,于是怀念先前的孙老师,于是故伎重演重新发起了“联名上书”学校,学校很快又做出决定,让孙老师回校教书,孙老师因此对路宽同学感恩戴德。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师的命运,除了“校董”“校长”“家委会”居然还掌握在某些学生手中——不禁一问:路宽是何方神圣,能让一位老师起死复生?乃一初三学生耳!不由得感叹一句:悲哀啊,教师!

不能让“教师” 成为高危职业!

剧情似乎有些滑稽,但仔细斟酌一下,路宽同学罢教的唯一动机在于自己的成绩,也即分数。这跟当下“唯分数学校”“清华北大班”一窝蜂地“追分”背景是相吻合的,用“分数”一把尺子考察、评价教师,甚至作为晋升职务、留用续聘的唯一依据。

固然,学生告老师,居然告倒了老师,这里面有大家都围着分数转的因素,于是事儿成了,但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学生敢告老师,如果路宽同学压根儿不敢去做,或者心里有老师的话,这个事儿也不成。

所以,从整个“学生联名告老师”事件中,师道尊重的衰落是首因,分数的诱因只是催化剂。

在对老师的访谈中,当问到“师生相处中,你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多数老师都表示:师道尊重的衰落是与学生相处时面临的最大挑战。近年来,由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师生的实际地位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教师由“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正在变为“协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不断强化,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部分学生对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尊敬,更有甚者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而教师限于师德规范的要求又无能为力,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有教师因此戏言“如履薄冰”。

有人说这是电视剧,夸张了的,不是真的。一者,艺术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一定意义上的真实;二者,现实中,时常有某教师因为某些家长的群议,被撤换班主任或是任课老师的情形屡见不鲜。还有人说,这是发生在民办学校。其实,您稍微了解一下,公办学校也不例外。中国民办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它的发展可以确保中国教育朝向特色方向发展,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但不能因为它的特色化,而忽视了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可以说,公办、民办教师待遇平等是中国教育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分数”的压力,让教师成为一种高危的职业。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当“受业”聚焦到“分数”一点时,教师深切体会到这种强大的压力。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因为分数可以找学校领导讨说法,学校领导因为分数可以找老师讨说法,家长因为分数可以找老师讨说法,学生因为分数可以找老师讨说法,分数链的底端只有老师。学生家长对子女普遍有着过高的期望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必然投射到教师身上,对教师也产生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提出近乎苛刻的过高要求。当你认真地给班级学生讲授古典诗词创作手法的时候,或者引导学生讲述饮食文化的时候,或者你在与学生探讨孔子与柏拉图的时候,学校领导对你颇有微词,继而你被边缘化了,就因为班级学生成绩没有快速提上来。于是乎,你的教学渐渐地变得功利起来,一句话,不利于快速提高分数的教学行为都给叫停,除了刷题还是刷题,至于学生明天发展好不好,再说。

“传道”的压力,让教师成为一种高危的职业。如今的孩子,属于“尿不湿”一代,家长管不了,当老师的自然也碰不得,学生长成“歪脖子树”就长成“歪脖子树”与我无关,哪天你想不清楚碰了“高压线”,饭碗也就丢了。可是事实上教师大多不这么干,都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坚守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传道”路上,严格要求学生,相信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的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认为教师的惩戒权从来不曾丢失,因此而丢饭碗的风险时时存在。

“角色”的压力,让教师成为一种高危的职业。尊师重教在我国已被提倡多年,但社会文化对教师的定位却难以令人喝彩。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赋予“圣人”的人格定位。“天地君亲师”,教师不但承载了文化传递的使命,更承载了道德传递的使命。人们对教师的人格期盼也超出了普通人能够承受的程度,这样的定位可望而不可即,对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那么,如何规避风险呢?除了教师自身练好内功,快速专业成长起来,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关心与支持老师的工作,可以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切实保护教师权益,体现人文关怀,满足教师的基本生存条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呼吁社会理性对待分数,分数之外有其他,有开心,有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