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造779個老舊小區 委員建議留住嶺南特色

金羊網記者 薛江華 通訊員 李志潔

廣州有迫切改造需求的老舊居住小區有779個,涉及260萬居民,其中75%位於中心城區,如何既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又留住嶺南文化特色?日前,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第八期關注“老舊小區改造”,探討如何“溫情”改造老舊小區。

需改造小區779個

涉及260萬居民

老舊小區凝結著城市記憶,承載著“老廣”情懷。然而,老舊小區普遍存在著公建配套不足、設施設備老化、安全隱患等問題,人居環境較差,嚴重影響居民日常起居和生活品質。根據廣州市城市更新局摸查統計顯示,全市2000年之前建成的有迫切改造需求的老舊居住小區有779個,涉及260萬居民,約佔全市戶籍人口的31%。

廣州市政協常委、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馮元介紹,2016年至今,廣州共推進696個、45.6平方公里的老舊小區微改造,惠及200多萬群眾。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和問題。

改造有歷史文化的小區

不僅留“房”也應留“人”

如何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保留和傳承嶺南文化特色?廣州市政協委員黃海妍介紹,大多數老舊小區所處的區域、地段重要,779個老舊小區中,約75%位於中心城區,有些還屬於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範圍。要注重保護城市肌理、歷史人文風貌,創新合理利用路徑,發揮歷史建築使用價值,使老舊小區整體外觀與周邊環境和諧共融,突出歷史與現代交融的都市風貌。

廣州大學建築系湯國華教授指出,對於有歷史文化的小區,其改造應遵循“留房留人”標準,“留房是指歷史建築、風貌建築能夠留下來不拆;留人是原住居民能住下來,環境改善了,居民留下來,才有故事可講,才有鄰里關係傳承下去。”

廣州市政協委員陳立建議,要嚴格執法,對涉及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築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進行常態化的巡查監督。

廣州已明確微改造中

歷史文化保護相關要求

廣州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共有26個歷史文化街區,集中在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等老城區。

城市更新部門在推進更新改造工作中,堅持在嚴格保護中活化利用。根據《廣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報批指引》等文件,聯合國土規劃部門制定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流程指引,對規劃範圍內的老舊小區制定保護專章,嚴格按國土規劃、文保部門要求實施微改造,並在《廣州市老舊小區微改造設計導則》中明確細化老舊小區微改造中歷史文化保護相關要求。

涉及歷史建築的改造項目,項目設計方案必須先專項徵求國土規劃、文保等部門意見,並組織專家專題評審,邀請至少2名市名城委專家參加項目評審會,廣泛徵求公眾及專家意見後再上會審議,嚴格要求未取得規劃審批的不得開工,徵求公眾意見後方可開展改造。

加強施工監管。市、區落實老舊小區微改造巡查機制,重點對涉及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築的項目進行常態化的巡查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歷史建築修繕期間,要求施工單位在現場展示歷史建築的保護價值、修繕效果圖等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