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株潭一體化能否成爲中國最大城市?

JasonLee0131


如果說長株潭一體化就能成為中國最大城市,那麼其他城市也就能夠一體化成為中國最大城市,輪不到長株潭他一家。

就說一體化條件可能會比較好,也有可能出效果的,蘇州無錫和上海就可以整合到一起去,整成一個長江口大型城市。這座城市相比長株潭一體化之後形成的大城市,腹地,要生很多長株潭形成的大城市的腹地,僅僅只有長江中有一小片平原地帶,連湖南西部的山區都難以輻射到。我在長三角,如果能夠崛起一個大型城市,周邊的杭嘉湖平原,在向上遊一直輻射到南京等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如果單就現在的整合效果來說,珠江三角洲已經形成一個大城市群了。無論是東莞和深圳整合,還是廣州和佛山一體化,甚至這四個城市一起一體化,長株潭都不是對手,而且這個城市群已經到了,幾乎不能分彼此的程度比長株潭還是更有優勢


海匯觀潮


作為一個湖南人,我覺得即便長株潭一體化,也不可能成為中國最大城市。

成為中國最大城市,除了面積之外,主要看經濟實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城市對就業人員的吸納能力等等因素,需進行全面權衡。

與現在中國最大城市上海相比, 目前長株潭三地面積達2.8萬平方公里,這一指標比上海市區的6340平米公里,面積是上海市的近五倍。除了面積這一因素之外,其他綜合經濟指標跟上海相比差距較大:從2017年底數據看上海GDP為30133億元,長株潭為15170億元,僅上海市的一半;上海市總人口為2400萬人,長株潭為1500萬人,比上海少了一大截。

同時,在各類工業製造業、高精尖端科技產業方面、金融信息等產業方面,長株潭和上海差距較大,而且在各類傳統工業上也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在對外人口吸納方面,長株潭可能遠遠比不上上海。

由此,儘管長株潭儘管一體化,但離全國第一大城市距離還有很遠很遠,需要養精蓄銳,積累能量。


財經深思


長株潭一體化的目標並非是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而是整合長株潭三市資源,實現在經濟規模和競爭力的提升。長株潭經濟一體化是湖南省政府為了進一步整合和促進長株潭(長沙、株洲和湘潭)城市群的經濟與城市發展所提出的規劃。目標是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實現一體化發展,提升集群經濟的規模和地域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促進長沙、株洲和湘潭地區社會生活的融合。

在地理環境方面,三個城市呈“品”字狀相鄰分佈於湘江下游,彼此城市中心直線距離為:長沙與湘潭、株洲40公里,湘潭與株洲20公里。另外,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實際距離已進一步縮小,地理優勢十分突出。

在產業結構方面,長沙以電子信息、工程機械、食品、生物製藥為核心,株洲以交通運輸製造產業、有色冶金、化工產業為核心,湘潭以黑色冶金、機電與機械製造、紡織、化學原料及精細化工為主打,通過對各自城市主導產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出,三個城市產業有很強的互補性,有利於產品的精細化。各城市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上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方向:長沙提出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體”的規劃;株洲制定了 “打造軌道交通設備製造業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產業優勢”的方針;湘潭提出了 “建設先進製造業中心、現代物流中心、生態休閒中心”的規劃。可見長株潭三市在產業融合和集群發展方面有很強的優勢。


家族企業雜誌


第一、長株潭加起來經濟規模略大於中國第八位城市成都

究竟長株潭加起來經濟總量有多少,我們可以計算出來:2017年長沙GDP10535億,株洲2580億,湘潭2055億,加起來是15170萬億,與蘇州的17319億,相差2149億,比第八名成都多1280億元。

第二、長株潭合併總人口1449萬,與成都1500萬人口差不多

2017年長沙常住人口為765萬、株洲為401萬,湘潭為283萬,所以三市總人口在1449萬,人均生產總值略高於成都,這也不奇怪,長沙地處中部、長江中游,靠近沿海發達地區,自然人均比西部地區要高

第三、長株潭總面積為2.8萬平方公里,是成都的兩倍,重慶的1/3.

長沙總面積為1.18萬平方公里,株洲為1.12萬平方公里,湘潭為0.5萬平方公里。合起來就是2.8萬平方公里,是成都(1.4萬平方公里)的兩倍,是重慶(8.4萬平方公里)的1/3.

綜上所述: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長株潭合併也不會成為中國最大城市,還有一點,長株潭不可能合併成一個城市。長株潭一體化是為了更好的協同發展,以長沙、株洲、湘潭為核心,帶動湖南經濟的騰飛。


深圳觀察


長株潭一體化包括湖南長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的一體化。

我們看看三市的土地面積、常住人口、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速等情況。

首先看看土地面積,長沙市土地面積1.1819萬平方公里,株洲市土地面積1.1262萬平方公里,湘潭市土地面積0.5006萬平方公里。

然後看看常住人口,2017年,長沙市常住人口年末數791.81萬人,株洲市常住人口年末數402.15萬人,湘潭市常住人口年末數288.69萬人。

再看看各自經濟發展,2017年,長沙市全年 GDP10535.51億元,增速9.0%,株洲市全年GDP2580.40億元,增速8.0%,湘潭市全年GDP2055.76億元,增速8.3%。

根據以上情況,按一體化把三市合併計算,

一是按土地面積,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合計2.8087萬平方公里,遠超過我國第一城上海市的0.634萬平方公里;

二是按常住人口數,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合計1482.65萬人,遠少於我國第一城上海市同期的2418.33萬人;

三是按經濟總量GDP,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合計15171.64億元,遠少於我國第一城上海市同期的30133.86億元。

除開土地面積,長株潭三市合起來在常住人口和經濟總量都不如我國第一城上海市,相距很遠。所以,即便長株潭一體化,想成為中國第一城,那也是遙遠的夢。

土地面積大,通常是優勢,但對於長株潭的一體化,這反而是劣勢。對於一體化來說,土地面積越大,人口就越難以集中,城鎮化率也越難提高,而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是與人口集中度和城鎮化程度呈正相關的,這巨大的土地面積和地廣人稀的佈局無形中拖慢了長株潭一體化的發展速度。

從1997年開啟長株潭一體化建設之路,至今已有近21年,建設成就也有不少,但從長株潭三市最近年份經濟增長速度都只有8到9%來看,似乎與其他沒有搞一體化的城市也相差不多,同期同省的常德市增速8.4%,衡陽市增速8.5%,由此看,長株潭的一體化優勢似乎並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目前,長沙市在著力發展湘江新區、望城區等新區,發展方向也並不是往株洲湘潭方向,雖然省政府搬到了離株洲湘潭比較近的天心區,但由於長沙與株洲湘潭之間的地貌條件不太好,山地丘陵偏多(見圖一),這無形中阻礙了長沙與株洲湘潭一體化的整合。




從圖一的地貌情況看,株洲湘潭兩市的城區相隔到很近,兩市城區幾乎無縫對接,所以株洲湘潭的率先一體化到是很有可能,所以不如單獨整合株洲湘潭的一體化,打造一個與長沙有一定競爭關係,人口近700萬,經濟總量近5000億元的新興大型城市,就如廣東的廣州和深圳的競合關係一樣,長沙市與一體化後的株洲湘潭形成廣州深圳那樣的雙城記,這對長株潭的發展或許更為有利一些吧。


個人之見,不一定對,歡迎拋磚。


kuangjw


我國目前的最大城市是上海。我們先來看看長株潭一些基本數據。2017年,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地合計約2.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合計約1500萬人,經濟總量15170億元。以上三項數據和上海相比,除了面積超過上海,其他兩項數據均遠遠不如,尤其是經濟總量,僅有上海一半的水平。上海2017年GDP為30133億元,是長株潭總和的2倍;上海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是長株潭的1.6倍。

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無疑會形成湖南省經濟發展的龍頭。長株潭三市以湘江為軸呈“品”字型相鄰分佈、彼此交融。2017年,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以佔湖南省12.8%的土地,實現了全省43.8%的GDP與40.3%的地方財政收入。可見,長株潭城市群融合發展程度,彰顯著湖南乃至整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對外吸引力。(長沙)

長株潭經濟一體化,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經濟的一體化。通過包括資源、市場在內的經濟要素的一體化,促進三市集群經濟的規模,提高以長沙為核心的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以及區域輻射力,從而促進長沙、株洲和湘潭地區社會生活的融合。

(株洲的軌道交通產業在全國頗有名氣)

在湖南省內長株潭地區已經集聚了全省最優質的經濟資源和產業。長沙裝備製造業、文化娛樂和產業,株洲的軌道交通產業,以及湘潭智能製造在全省乃至全國均有不俗的實力。通過優勢互補,發揮產業互補的強大動力,共同打造產業園區,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讓三市走上產業分工、優勢互補的融合崛起之路。

現在長株潭一體化進程當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規模偏小。經濟規模不大,其輻射力和影響力就相對有限,輻射範圍只能限於本省,不能向周邊省份擴張。長株潭的經濟規模不要說和中國第一大城市相比,其GDP總量甚至比不上天津和蘇州等城市。

不過長株潭沒有必要好高騖遠,畢竟它也沒有爭取全國第一的基礎。加快推進長株潭一體化互聯互通,在交通、能源、產業、人口等領域加強合作,加快區域內經濟要素自由流動,共同推動一體化不斷成型。


紅谷新視界


假設三個城市合併,別的方面不考慮,純粹以數學題計算,“1+1+1”能不能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呢?
首先,從經濟上講,長株潭3市2017年GDP總和為1.5萬億左右,比起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2017年突破3萬億GDP來看,僅僅為一半。也比不過北深廣,比不過重慶、天津、蘇州,只能排在第七位。


從城市人口來看,長株潭三市人口想加也才1300萬左右,而2017年,上海的常住人口有2400多萬。而中部第一城武漢2017年常住人口也接近1100萬。如果在考慮到城市化,長株潭三市總體城鎮化在70%左右,而深圳是100%。

所以即便是在2017年,長株潭三個城市實現行政合併,在綜合實力上,也只能進入全國前10,前5都進不去,所以更無法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

不過我們對長株潭一體化的未來可以期許一下,隨著一體化的逐步推進,三市中心城區連成一片,那時候,才能算的上真正的一體化,才能成為超大城市,但是未必是第一。

中國城市的通病就是一味追求量的增大,什麼都想爭第一。其實只有經濟發展了,各方各面在質量上提上來了,人民富裕幸福了,影響力大了,也就成為了真正的“高大上”城市。
香港人口不到千萬,GDP總量比深圳都比不過,然而卻絲毫不影響它成為全球公認的第五大國際化大都市。

靜下心來好好發展,才是邁向強大的第一步!


那詩那遠方


與其合併長株潭,不如目光放遠一點,上升到國家戰略打造兩湖城市群。

武漢長沙距離300公里,類似於上海到南京或成都到重慶。之間還有岳陽和咸寧兩大地級市。而且武漢長沙產業基礎好,經濟人文各方面都比較發達,具備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必要基礎。

這樣兩湖地區可以協調發展,促進地區崛起,開發成地區增長極。對國家中部崛起戰略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武漢商業,金融服務業發達,國企央企實力雄厚,科研實力強。而長沙娛樂行業,民營企業活躍,產業孵化能力突出,和武漢是很好的互補。

兩地教育資源非常好,高等教育一個有5所985和四所211,還有綜合實力非常強勁的各種中學,有充足的人才資源。

當然,長株潭合併對於打造兩湖都市圈能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目前長沙各方面均落後於武漢,如果長株潭合併,就能形成兩個勢均力敵的龍頭城市,形成互動和良性競爭。




文化就是影響力


所謂最大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還是GDP最高?

這些都不是長株潭城市群的目標,也不可能成為中國最大,國家對長株潭的目標是: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儘快形成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而不是成為最大的城市群,這不現實。



長株潭目前的產業規劃主要是做大做強軌道交通設備、汽車、工程機械、機械冶金等。

軌道交通主要是以中車株洲為龍頭,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

汽車主要是以長沙廣汽菲亞特、比亞迪、株洲北汽、湘潭吉利和眾泰(原江南汽車)。

工程機械是以三一、中聯、山河智能為龍頭打造工程機械之都。

機械冶金主要以湘鋼、湘電、中航長沙起落架、株洲中航南方、株洲硬質合金為龍頭,發現現代機械冶金業。


小羅說深圳


提出這個概念已經整整快20年了。現在這個情況怎麼樣?我相信大家都看得到。作為一個湘潭人,肯定希望長株潭一體化能夠儘快實現。做一箇中部省份,經濟的發展,和廣東江蘇,浙江相比,還差得很遠呢。長株潭三市,除開長沙經濟相對活躍一點。株洲,湘潭的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特別是民營經濟。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到目前為止,三市的人力資源還是外流的人,就業機會還滿足不了新增人口的就業需求。一個地方的經濟怎麼樣?其實,其實只需看一點,那就是你的人口是流出還是淨流入的?你經濟發展的好就有機會就多。大把的人才就會來尋找機會。就像廣東深圳杭州寧波一帶。也許還要20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