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因外在原因致治霾力度減緩?很片面是誤讀

环境部:因外在原因致治霾力度减缓?很片面是误读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有人疑問,今年秋冬季京津冀等三大重點區域大氣汙染攻堅行動目標設置較低,是否意味著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減緩?今日上午,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新聞發佈會上回應,這種擔心沒有必要。“認為今年目標降低了大氣汙染防治的力度,這種看法很片面,不準確,是對目標的誤讀。”

根據京津冀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2018 年10 月1 日至2019 年3 月31 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另兩個重點區域中,長三角該目標為3%,汾渭平原為4%。

劉友賓介紹,目標的設定是經過專家反覆論證、各地方和各部門反覆研究過的。今年秋冬季目標是根據目前產業、能源結構以及空氣改善的進程最後確定的,要實現目標壓力很大,任務艱鉅,是一件並不輕鬆的事情。有人認為今年目標降低了大氣汙染防治的力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不準確的,是對我們目標的一種誤讀。

“我們是否因為外在原因減緩治汙力度,導致汙染天數不斷增加?導致環境汙染日益嚴重?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他說。

目標的設置主要有幾方面考慮,劉友賓說,通過去年的攻堅行動,藍天白雲明顯增多,人民的藍天獲得感增強,這裡面有人努力也有天幫忙的因素,PM2.5同比下降25%。其中,天幫忙因素大概佔三分之一左右,導致PM2.5濃度下降幅度在8.5%左右。今年如果是正常的天氣條件,首先必須把這8.5%扳回來,加上今年設定的3%的目標,實際上降幅要超過11%。

根據預測,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地區的大氣形勢不是很有利,氣溫普遍偏高1℃至2℃,降水偏低兩成,所以對於今年氣象條件因素不能盲目樂觀。

劉友賓說,3%是秋冬季攻堅行動的任務目標,和全年改善目標不是一回事,秋冬季攻堅是從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這個期間,和全年以及“十三五”期間的任務目標有重合但不一樣。目前來看,全年以及“十三五”目標進展順利。

劉友賓表示,制定目標一定要實事求是,要尊重大氣汙染防治規律,考慮到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艱鉅性、複雜性、長期性。去年秋冬季採取不少措施遏制了重汙染頻發,往後每降低1微克,跟之前相比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