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書法作品時,墨韻的運用租足以看清你的功底

筆畫語言是形狀面積語言(當然還有質感),結構語言是局部空間語言,墨韻是色彩語言,章法是整體空間語言。 書法是黑白空間藝術,書法家飽醮濃墨在宣紙上作書,創造一個或一組或多組由一定的筆畫、線條構成,具有一定的空間形象特色,同時具有一定的筆墨韻態的漢字形象,表達藝術家情感。這裡顯示,書法藝術物質形式的構成,除了點線、結構二要素,還有很重要的兩個方面,即墨韻和章法。 筆畫由其形狀大小構成其視覺衝擊力的來源,結構以其空間形式張力大小構成其藝術語言力度,墨韻以其豐富、細膩的筆墨聚留形式,構成書法藝術視覺語言的一部分。章法則以其豐富多變的整體結構形式,完成書法藝術語言的最後“組合”,使完整的作品得以形成。筆畫、結構、墨韻、章法與書法的效果、視覺衝擊力的關係存在這樣一些變化規律。

創作書法作品時,墨韻的運用租足以看清你的功底


首先我們解釋墨韻。

我們說墨韻是一種色彩語言,因為書法藝術物質構成的這一要素,是以墨色在特定空間、運動形式中的變化來構成其藝術語言特色的。根據古代繪畫理論,墨分五色,有焦墨、渴墨、濃墨、灰墨、淡墨。書法中,絕大多數的書法家喜使濃墨,但也有些人好用焦墨或淡墨。如清代著名書家王文治,史傳其就好以淡墨作書,在書史上有“淡墨探花”之稱;而清代另一位大書家劉墉好用濃墨,則被稱為“濃墨宰相”。濃墨作書,筆畫飽滿酣暢,整體書法形象神完氣足;淡墨書法,筆畫清雅靈秀,宛如蟬翼,墨的洇漬重疊紋理判然,也別有情趣。一般地說,視知覺對色彩的感受,生理與心理的反應都是顏色從重到輕,這是人類視知覺對色彩產生反應的普遍規律。所以書法中,墨色的選擇主要在濃墨;間以渴墨、焦墨甚至灰墨,這樣的作品也常見。

創作書法作品時,墨韻的運用租足以看清你的功底

由墨色焦、渴、濃、灰的變化,自然構成一個墨澤色彩變化的迴旋之流,從而豐富書法形象對力、節奏的表現與傳達。我們通常欣賞書法,看的是字帖,由於印刷製版過程中,膠版對書法作品的細膩墨韻變化層次未能如實反映,所以我們所見書法,字字濃墨如漆。實際上我們到博物館看原作,效果遠非如此(現代印刷技術已經能解決這個問題,但這種高保真、高清晰度的印刷品價格尚昂貴,普通讀者難以承受)。筆者過去看王鐸的書法,從書帖看都是一味的烏黑髮亮,但後來到博物館看了原作,方知王鐸的運筆起伏,遠比印刷品給人的印象要豐富。實際上,行草書在運筆過程中,實筆與虛筆(實筆與虛筆:“實筆”指由實際存在筆畫構成的點線;“虛筆”指由筆畫和筆畫間連帶而產生的線條)因為運筆時所受之力的不同,其墨彩變化也很不一樣。相鄰一筆可能是濃濃的實筆,而輕輕一帶而過,無意中“拖”出的筆道,很可能墨色會呈現出一種很自然、優美的灰色。這種效果只能在運筆精熟、創作心態十分放達、完全漫不經意的情況下才能出現;一旦有意求之,可能反而不可得。而這種在原作中清晰可見的灰色筆調,在普通印刷品中經機器油墨漲壓,幾成黑色,肉眼很難看出來。所以歷來書家都提倡學書法要觀摹原作,這是很有道理的。


創作書法作品時,墨韻的運用租足以看清你的功底

墨韻變化的一條主線是濃淡,另一條主線是“燥、潤”。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其所著書學名著《書譜》中指出: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豪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


孫過庭這段文字非常著名。前面講的是筆畫造型的多樣化統一及一個作品的整體和諧問題。後來接著講書法運筆的速度與墨色變化技巧——運筆的速度不能太單一,快與慢要交叉使用,這樣做的結果,是筆墨效果的層次化、多樣化。眾所周知,快運筆,單位時間內墨的下注必然少;慢運筆,單位時間內墨的下注必然多。少則躁,多則潤,躁、潤、枯、濃相間,書法的線條之流在點畫大小、長短,空間擺拉、平衡及墨色焦黑、濃灰之外,又多了一重“運動節奏”的變化;書法的線條,由此有了類似於音樂樂音“音色”清濁的視覺變化。這就使書法對人類情感的傳達趨於更細膩、微妙、豐富。所以孫過庭說“窮變態於豪端,合情調於紙上”,如果能極盡用筆快慢、枯濃、燥潤的變化,書法的表現力則大大加強;人類情感千重萬疊,通過變化細膩的視覺“音符”都能絲絲入扣地表現出來。(“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筆者以為是一種書法運筆的時序描述。正當“潤”時加快速度讓它產生一些“燥”筆;正要“濃重”時馬上又加快運筆使它變化出“枯”的效果。這是駢文的偶句,採用了“反”對語式,但意思大體相同,說的都是運筆的速度問題,要“留不常遲,遣不恆疾”。)

創作書法作品時,墨韻的運用租足以看清你的功底


運筆速度與墨韻的關係極為密切,對此孫過庭在《書譜》中還有一段闡述也非常有價值:

至若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於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閒手敏,難以兼通者焉。這段話多藏玄機,如能深刻領會其奧義,對我們開拓筆墨境界、豐富“墨色”語言一定大有裨益。“淹留”、“遲重”指慢運筆,“勁速”、“迅速”指快運筆。“勁速者,超逸之機”說的是運筆之中的快速行進,容易獲得不同凡響的筆墨效果;這裡一個“超逸”,其所涵蓋的筆墨境界五色爛然之狀,非筆者語言所能傳達,只能靠讀者自己去想像、體會。“遲留者,賞會之致”也一樣——緩慢用筆,能創造非常豐富的、使你反覆品味咀嚼仍覺意味無窮的筆墨意象。這裡的“賞會”,也隱藏了無限玄機,它是一個包含萬千意象的“面積”,蘊涵無限多的筆墨境象品類。總的來說,“迅疾”運筆之“超逸”與“遲重”運筆所獲之“賞會”,它們在筆情墨韻境界的構成上是不同的,前者是速度、力量的結果,後者是則如一碧清潭,表面澄靜如鑑,水底波瀾暗湧。總之它們都含有無窮意蘊——崢嶸爛漫,一切均付指腕推格揮運中。

創作書法作品時,墨韻的運用租足以看清你的功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