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人類、社會、宇宙」,它們從何處來?又將到何處去?

“生命、人類、社會、宇宙”,它們從何處來?又將到何處去?

生命、人類、社會、宇宙

這應該是當今人類

最為關心的四大科學問題了

生命

“生命、人類、社會、宇宙”,它們從何處來?又將到何處去?

35億年前,生命從海洋中來,從原核生物演化為真核生物;從單細胞真核生物演化為高等多細胞智能生物—人類。

人類的大腦是怎樣儲存和提取信息的?在量子通信提上日程的時代,“人體科學研究”還會是個“禁區”嗎?生物界有蜜蜂的“語言”、候鳥的遷徙,人類究竟有沒有“第六感覺”?生命是大自然的產物,能否在實驗室裡“改造”或者“再生”呢?

今天的人類對外太空、大自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對自身的研究卻還有許多缺憾。

宇宙

“生命、人類、社會、宇宙”,它們從何處來?又將到何處去?

宇宙演化大致朝著三個方向示意圖

從人類肉眼觀天建立星座到太陽系的發現,從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到愛因斯坦建立的靜態宇宙模型;從哈勃發現第一個河外星系,到現代大爆炸宇宙學的誕生,迄今為止,宇宙有許多奧秘人們還不知曉:例如佔宇宙95%的暗物質、暗能量就在太空裡遊蕩。我們看不見它們,可是暗物質卻有萬有引力,能對可見的物質產生作用!而“暗能量”則讓宇宙加速膨脹!

2015年人類首次探測到雙黑洞碰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2017年又第一次探測到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並且發現了該引力波的電磁對應體。這些發現,無疑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了新的寶貴信息。此外,我們展望未來,沒有人知道,宇宙是會一直膨脹下去,還是又收縮還原到一個奇點?

人類

“生命、人類、社會、宇宙”,它們從何處來?又將到何處去?

超級細菌:抗生素算老幾?

人類有“末日”嗎?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上萬年。現在,地球上的總人口有70多億,再過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將達到100多億,地球陸地上的資源已經養不活人類了!用什麼辦法來救贖人類呢?科學家曾悲觀地預測:地球上化石燃料即將殆盡,生態系統瀕臨崩潰;生態鏈遭到毀滅性破壞,正引發一場新的物種大滅絕!地球的“人類世”將會終結,從而進入“後人類社會”。“後人類社會”又將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呢?

社會

“生命、人類、社會、宇宙”,它們從何處來?又將到何處去?

某4D解剖教學軟件演示人體結構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代表的、由0與1組成的數字化世界裡。“計算機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那麼,在“後信息時代”人們是如何生存的呢?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相繼上演,一切都信息化了,人們還有隱私嗎?人類大腦能否通過技術與網絡虛擬世界無縫鏈接?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最終將混為一體,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藍色的夢幻》叢書給你答案

“生命、人類、社會、宇宙”,它們從何處來?又將到何處去?

策 劃:楊虛傑

責 編:楊虛傑、田文芳

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藍色的夢幻》叢書包含《生命的奧秘》《宇宙的探索》《後人類社會》《後信息時代》這四本書,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闡述和演繹“生命、人類、社會、宇宙”的未來,力圖說明“它們從何處來?又將到何處去?”的問題。

這是一套科學家和科普作家攜手合作、共同撰寫的叢書

中國科學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聯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為離退休科研人員持續舉辦“科普創作培訓班”,以發揮他們在科學普及中的作用。科普創作界資深人士普遍稱道:“這是一個功德無量的創舉!”錢學森先生早年就大力提倡科研人員必須兼顧科學普及!他曾談道:“從建設兩個高度文明來看,科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科普很重要,應當作為一件大事來幹!”;他甚至提倡:“無論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在提交畢業論文時,應同時遞交本專業的科普文章。”舉辦科普創作培訓班,為撰寫高質量的“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作品,造就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科技專家同科普作家可以通力合作、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於是,《藍色的夢幻》叢書應運而生!

這是一套“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相融合的原創性叢書

這套叢書的策劃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不是科幻,勝似科幻;勝似科幻,緣自科學;緣自科學,夢圓中華;夢圓中華,大同天下”“科學家談科學夢”“這是科學的暢想,這是科學的預測”“浪漫與現實共舞”。

科學、文學、藝術是推動時代前進的三個齒輪。科學—解讀自然奧秘—求真;文學—感悟人生真諦—向善;藝術—頌揚天地神韻—臻美。“科普創作”為大眾架起一座通向“真、善、美”的橋樑。對我們科普作家來說,就是以文學藝術的心靈與筆觸,詮釋與演繹科學技術,運用科學之美感染受眾。

這是一套富有文采的科學散文體裁的叢書

這套叢書的體裁均為“科學散文”。由於散文的結構自由靈活、創作手法多樣,最適用於表現科學內容。文學散文的文體特點與寫作要領,可以說都適用於科學散文。科學散文不同於文學散文的是:創作的題材是科學技術,內容是普及科技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與方法。

散文是“美文”。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叢書作者在敘事的同時,均講究文采,力求文筆優美;在通俗和準確的基礎上,文字鮮明生動、簡潔流暢。作者善於以豐富的想象力,融入心靈的感受和人文的求索,綜合運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來處理尚未認識的事物。科普作品的美感,尤其是科學散文,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語言美”。在整篇結構緊湊的基礎上,行文自然、語言明快。親愛的讀者!讓我們一起展開“格物”“致知”的雙翼,翱翔於《藍色的夢幻》之中,激發我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創造力,共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

圖片均來自《藍色的夢幻》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