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科學的曆法——中國農曆

農曆,也叫夏曆、漢歷,是中國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沿用至今的歷法,按推行時間定義的話,其實叫漢歷才是最科學的。

在中國,很多人把農曆俗稱為“陰曆”,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中國農曆並不是單純的陰曆,而是一種“陰陽曆”。

為什麼呢?因為農曆的月是通過月亮的運行而確定,一個月就準確地是一個望朔,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月中的某一日來確定月亮的圓缺,這是陰曆的部分。而農曆中的一年,又是一個準確的迴歸年,我們不會像某些奇葩的歷法一樣,新年有時是在冬天,而有時又是在夏天。

也許有人覺得,農曆的這個迴歸年並不準確,因為我們的春節雖然總是在立春前後,但並不嚴格地是在立春前還是後,前幾天還是後幾天,又怎麼能稱為準確呢?這其實是個誤會,因為如果不準確的話,別說是差幾天,就算只差一小時,兩千多年的誤差積累下來,就是三個多月了。而我們並沒有聽說幾千年前的春節是在秋天的說法。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可以帶著這個疑問繼續往下看,我會在後面給出解釋。

既然我說農曆不是“陰曆”,那麼我們先來看“純陰曆”是什麼樣的:在古代,人類需要一個確定的週期來記錄時間。而最直觀的,準確的週期就是月亮的盈虧,所以,世界各國的古曆法,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陰曆。顧名思義,所謂陰曆就是以太陰星——月亮的變化規律來定義時間。

月亮盈虧的一個週期大約是二十九天半,而一個迴歸年的時間大概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這樣十二個月是三百五十四天半,比一個迴歸年少了大約十一天。因為陰陽無法協調,所以大多數單純的陰曆很早就被淘汰了,只剩下少數奇葩沿用至今,比如伊斯蘭教的“回曆”,在回曆中,每年比陽曆的一年少十一天,所以新年是逐年提前的,有時是在冬天,有時是在夏天,這樣三十三年為一個循環。也就是說,每三十三年比陽曆多出一年。他們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在我們的歷法中其實是六十八歲。

之所以可以使用這樣奇葩的歷法,也許是因為伊斯蘭教人民生活的地區並不是農耕區有關吧,一個農耕社會,是很難使用這樣的歷法的。

陰曆不能指導農耕,這實在是個太過致命的缺點,所以必須改革。在西方,人們使用的方法是放棄通過月亮的朔望來計月,而以一回歸年為一年,再把一年人為地劃分為十二個月,這就是純陽曆,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的前身——羅馬歷。在這種曆法中,“月”其實已經跟月亮完全不沾邊了。

另一種方法就是找出一回歸年的天數,和陰曆十二個月的天數兩者的最小公倍數,既不放棄直觀的陰曆,也不放棄可知冷暖的陽曆。

於是,中國農曆誕生了!

農曆通過設置閏月來協調朔望月和迴歸年之間的關係,設置十九年七閏法,即每十九年設置七個閏月,這樣,每十九年陰陽曆的“年”之間的差別就被消除得很小,只剩下兩個多小時。十九年七閏的中國“顓頊歷”,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了,距今兩千六百多年,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的計算能力。

當然,在大尺度上來看,這兩個多小時還是有點多,幾千年以後還是會出現季節錯亂的問題,其實後來還有更加科學的置閏方法,下面講:

通過月相的變化來計月,除了方便我們找個好日子去和女朋友花前月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之外,這種計月方式對生產生活,對更加現實點的小錢錢,有什麼意義呢?

通過月相計月,最大的實用功能就是判斷潮汐,這首先要講講潮汐力,由於天體是有大小的,而不是一個理想化的質點,所以兩個天體之間的引力,分佈在其中一個天體上各個不同的點之間的引力是不同的,能對地球的海潮造成影響的天體只有兩個,太陽和月亮,其餘的天體因為影響太小,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下面是月亮對地球潮汐影響的示意圖:

最科學的歷法——中國農曆

月球對朝向月球一側的引力會稍稍大於背向月球的一側。

由於朔日和望日地球、太陽和月亮三個天體基本在一條直線上,這時潮汐力的影響是最大的,會形成大潮,當然,由於水的運動速度、地球的自轉等等一系列其他條件的影響,大潮往往出現在望朔日之後的幾天,比如著名的錢塘潮,就是出現在農曆的十六到十八壯觀的錢塘大潮。

還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農曆的確定時間,第二個是農曆得適用範圍。

第一點:農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充分發展完善,在 漢武帝時期通過官方確認,形成朔望計月,迴歸計年,十九年七閏,二十四節氣的歷法,其後沒有經過任何根本上的改變,至於各種節日(不是節氣)的定義,包括 春節,那其實是曆法的附屬品,不能說把端午節改到五月初六,就變成另一個曆法了吧?

第二點:農曆的適用範圍是——地球。十八世紀末,美國獨立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出版過一本《老農曆》的書,美國人對農曆可以預測幾十年後某一天的天氣感到驚訝萬分。其實看完了整篇文章,你就會理解為什麼農曆的適用性如此之廣了。當然,在南半球比如澳大利亞,冬夏是要倒置過來的。

今天我們來說公曆。

目前運行的公元歷,又稱“陽曆”、“西曆”,我國辛亥革命後開始使用,但是多少年來,公曆在我國從來沒有獨立運行過,我們使用的所有日曆基本都是公曆和農曆結合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公曆對於指導生產生活作用有限,單純的公曆是一種——簡陋的!粗製濫造的!充滿人為更改的歷法。

為什麼說是簡陋的,因為公曆和天文曆法相結合的只有一點,那就是迴歸年,是地球——準確的來說是地月質心——圍繞太陽運行一週的時間,而其他的一無所有。

為什麼說是粗製濫造的,公曆中有年、月、星期三種間隔方式,我們先不說月,因為這是所有純陽曆不可避免的缺陷,而“星期”的劃分只是用了日、月和五大行星的名字,其實和“星”完全沒有關係。

至於人為的更改,就更是數之不盡,奇形怪狀,甚至懷疑世界上竟然有這麼腦殘的事……

公曆運行幾千年來,有時是十二月28天(古羅馬歷),有時是二月28天(儒略曆),甚至執掌曆法的大祭司可以決定在某個月之後加一個月,極端混亂,以至於出現過一年有445天的詭異年份。直到奧古斯都統一了羅馬之後,公曆才算走上正軌,但仍保留了二月28天、大小月不規律等“歷史遺留問題”。甚至在這之後,還出現了“三年一閏”的腦殘事件。

反觀農曆,這些事情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農曆計算一年的標準是冬至日,任何皇帝或者特權者,都沒辦法把冬至的日子改變了吧?

所以即使從純陽曆上來看,農曆也是更加科學、更加先進的。而且,還有二十四節氣。還有最後兩點,對農曆的簡介就完成了,當然,只是簡介。

這兩點就是節氣和置閏。

中國農曆,把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晝最短,夜最長的這一天,定為冬至日,而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晝最長夜最短的,相應的定為夏至日。太陽直射赤道,晝夜等分的時候,就是春分和秋分,在這之間,把黃道赤道夾角按角度平分為24份,定義了二十四節氣,這個平分是按角度定義的,而不是時間,所以,每年的節氣時間都需要觀測、計算。

二十四節氣又分為“節”和“中氣”,比如“立春”是為節,一般是正月的第一個節氣,“雨水”就是中氣,是正月的第二個節氣,因為農曆的一個月比一年的十二等分要短,所以過一段時間之後,某個月就會沒有“中氣”了,這個時候,往往就是到了該閏月的時候了。

說到閏月,先講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常識,中國是用干支來計時的,十二個月正對應十二地支,那麼正月對應的是哪一個呢?很多人以為是“子”,其實不是,因為在農曆的歷法計算當中,真正數學上的一年之始是在冬至,所以,正月對應的是“寅”,“子”其實是在十一月。

我們開頭講了十九年七閏的辦法來協調陰陽曆,其實十九年七閏也是一個近似值,那怎樣才能做到完全精確呢?這就是中國農曆特有的置閏方法了,我查了下資料,似乎沒有專用的稱呼,那麼我們暫且叫他“動態置閏法”。

這個置閏法是,把冬至日到下一個冬至日之間的時間算作一年,因為冬至日是精確的,所以這個一年的時間也是精確的。然後計算兩個冬至日之間(除去冬至所在的月以外)共有幾個朔望月,如果是十一個,那麼正好,這一年是平年,不需置閏,如果是十二個月,那麼找到那個沒有中氣的月,把這個月算作上一個月的閏月。比如,某年四月之後的那個月沒有中氣,那麼這個月就不叫五月了,而叫閏四月,下個月再叫五月。

這樣一來,閏月就不會有任何偏差,即使億萬年過去,迴歸年和朔望月仍然會相安無事,陰曆陽曆各行其道,各司其職,沒有任何混亂的協調運行下去。

所以,我們說,中國農曆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學,最嚴謹的一部曆法,中國推行公曆只是為了和世界接軌,其實中國一直沒有放棄使用農曆,你會發現所有日曆上基本都有農曆的部分,而在廣大農村,不但一直是看著節氣種植——收穫,而且“趕集”也是按農曆來計算日期的。在中國周邊國家,農曆同樣大行其道,日本、南北朝鮮、越南、老撾和東南亞大多數國家都使用農曆,在北美和歐洲,由於更多的人對中國文化的瞭解,中國農曆也在慢慢推行開來。

農曆是中國人創造的,全世界人民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