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区该如何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作者/新学说Joe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从小的言行、生活习惯、品性等大部分在进入校园时就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渐具雏形。对他们而言,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后天的教育与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家庭是生就一块璞玉的天然环境,能给予他们充沛的阳光与水源,那么学校与社区就是将这块璞玉雕琢成器的后天锤炼条件,历经风霜雨雪和不断磨砺,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会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成为一个社会人,世界人。当前的教育,离不开原生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的紧密配合。

而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也开始强调家校互动、社区文化与教育,并将这一理念注入学校课程与教学中,贯穿于日常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接受更完整的教育模式。大多数人都熟悉家庭与学校,但什么是社区?

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尽管他们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的认识却基本一致: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

学校、家庭、社区该如何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美国学者G.A.希莱里于1955年对已有的94个关于社区定义的表述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其中69个有关定义的表述都包括地域、共同的纽带以及社会交往三方面的含义,并认为这三者是构成社区必不可少的共同要素。

社区的特点包括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等,还有更为关键的是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现今教育中,不止是国际化学校,即使公立学校也不再教育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希望他们参与实践,体验生活,因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走入社会、适应社会,去建立联系,而不是成为“独立人”。

社区的英文community一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所以无论中西,我们都能看到,社会、团体已不再仅仅适用于社会个体,而是更多地应用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学校开设STEAM、户外拓展课程,开展支教帮扶、夏令营、俱乐部等活动,希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技能,学会团结互助,承担责任,培养社会意识。

国际化学校怎样才能更好地将三者有效结合,促进学生成长,带动国际教育的发展?11月11日,2018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设立平行论坛

《学校、社区、家庭的教育生态》,3位专业教育人士将各自发表主题演讲,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深入解读。

嘉宾剧透

李萍(Li Ping),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副校长,中国项目总监

演讲主题:《校地共建,走进+时代!》

个人简介:李萍老师,1982年春毕业于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13年。1995年夏天加入知名专业学府香港联合世界学院,成为最早接触和探索而今最具影响力的IBDP中文国际课程的先驱开创人物。2015年转职新成立的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担任副校长和中国项目总监职务。23年执教IBDP课程期间,教授过所有语言和文学门类的七门课程,毕业生的国际联考平均成绩年复一年稳居优秀等级。近15年来,她一直担任IBO任命的第一和第二学科组中文师资培训官和改卷官,不遗余力培养了大批后进新生教师,故而在业界中享有盛誉。2013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颁发的“杰出教师奖”,表彰其在指导和培养年轻学生中作出的卓越贡献。2017年,以高票当选为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校校长”。

演讲内容

1、“社区”概念?

2、学校是社区成员的概念;

3、UWC组织和IB学校课程设置中关于“社区”概念的诠释及强调;

4、常熟UWC学院所处社区的得天独厚及典型代表性;

5、常熟UWC过往三年的努力作为:

● 中国项目(知行)的确立及其工作方向;

● 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互惠互利:

1)植根沃土,审慎引入,培育世界之林;

2)走出校园,积极输出,奉献不遗余力;

短短三年,铸就常熟市“UWC+”宏伟项目的诞生,标志着这间独树一帜的国际学院与本土、与所在社区、与落户国家之间真真切切实现了校地共建,密切联动,聚力共创交相辉映的新时代!

李晓丽(Lisa),青岛孔裔国际公学,执行董事助理

演讲主题:《家校关系的“蜜月”与“雷区”》

个人简介:李晓丽,北京大学法学、经济学学士,清华大学教育博士(在读)。12年媒体工作经验,担任6年教育周刊主编,采访过上百位知名校长、专家。现任青岛孔裔国际公学执行董事助理、山东省中小学创客教育联盟副秘书长。

演讲内容

1、良好家校关系的特征

2、家校关系的两个蜜月及其应对策略

3、家校关系的两个雷区及其应对策略

4、如何建立系统化的家校沟通体系

两个蜜月期:(1)被学校录取到入学这段时间。根据家长的情绪周期时间表,需和家长做大量沟通交流工作,进行充分的入校前教育。将之归纳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做好三件事。由此可以充分避开”开学雷区“,营造出良好的家校关系,提升家长满意度。(2)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至大学入学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家长对学校较为感激,是很好的公关宣传期。同时还需做好签证、留学前准备等后续服务,塑造良好的口碑。

两个雷区:(1)开学第一个月。这段时间学生会有学习、生活和心理三个方面的不适应,家长对学校也容易生出抱怨失望之心。学校要建立预警机制,提前梳理易爆点,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反馈、主动补漏。(2)大考成绩公布与升级时。这段时间是学生退学的高发期与危险期,学校要从及早介入、数据为先、充分沟通、口径一致等四个方面做好预防处理。

周惟彦(Amy Zhou),北京千苗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

个人简介:

中国千苗计划 联合发起人

中国儿童友好社区促进计划办公室 主任

国际社会工作学院 发起理事兼副理事长

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 理事长

中国社区发展协会 常务理事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 理事

中国公益研究院 前发起理事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 发起理事

哈佛大学种子计划 导师

十年商业,十年公益,一切为儿童

2007年,国际知名影星李连杰创办壹基金,周惟彦女士受邀出任创始理事兼全球执行主席。过去十年,壹基金获得善款和物资捐赠超过14亿元,总捐赠人次超过11亿人次。

2009年,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博士合作,出资并协助格莱珉银行中国落地。

2010年,筹资2000万,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中国公益研究院,出任发起理事。

2011年,启动“億未来社区亲子公益联盟”项目,在中国28个城市115个社区培养社区妈妈社工, 支持建立当地的社区儿童服务中心。

2016年,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的支持下,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发起“中国儿童友好社区促进计划(CFCC)”,出任促进计划办公室主任。联动地方政府和跨界专家共同合作,推动儿童友好社区的行业标准出台。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与地方政府和公益组织合力打造“中国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

2017年,向华东理工大学定向捐赠2000万合作成立“国际社会工作学院”,出任发起理事兼副理事长。集合国内社会学领域主要专家学者,支持专业基层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和相关服务标准制定。

2017年,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资1000万联合启动“千苗计划”,旨在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普惠到每个孩子,培养儿童少年好榜样。同时,捐资与中科院心理所、认识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权威科研机构合作科研课题,联合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个人荣誉

2008年入围中国魅力人物50强,荣获慈悲之魅的殊荣

2009年荣获全国妇联颁发的中国十大职业女性称号

2010年荣获中国企业家的商界花木兰奖

2012年品牌中国十大品牌女性

2016年获《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奖

演讲内容

1、社区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生物生态学理论图)

2、中国儿童友好社区的现状,社区中“看不见”儿童,儿童成长无法获得社区支持

3、中国儿童友好社区的探索、实践及价值(儿童早期发展-億未来及中国心学习力社区课堂体系)

4、仅有社区还不够,需要家庭学校联动,学校与社区都作为儿童成长的公共空间,需要共享“儿童友好”的理念,推出具体措施(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学校,共同推动家校联动,社区共育)

学校、社区、家庭“三维”育人模式

撇开应试,放下特色,德育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的核心要素。现代德育学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依存关系。”只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德育机制有序运行,才能够形成相应的德育氛围,促使德育环境更加优化,由此对学生品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达到增强德育的效果。

学校、家庭、社区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群体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三者应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无论缺少哪一个维度,都会造成德育的失衡。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因为学校本身就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借助学校,能够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并且促使家庭教育与社会大环境教育相协调。

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国际学校实行家校联动,呼吁家长参与学习,一方面能给予学校有效的反馈,一方面又能起到监督作用,帮助学校落实教育理念。未来,家校、社区合作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关系到教育成功与否的一大措施。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所以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无法弥补其局限性。只有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再度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只有这样,优势间相互利用、相互促进,才能体现家校、社区合作的最大意义,在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国际化学校在教学中该如何实施?11月11日2018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三位重磅嘉宾将告诉你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