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家庭、社區該如何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

作者/新學說Joe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每個孩子從小的言行、生活習慣、品性等大部分在進入校園時就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漸具雛形。對他們而言,家庭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但後天的教育與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果家庭是生就一塊璞玉的天然環境,能給予他們充沛的陽光與水源,那麼學校與社區就是將這塊璞玉雕琢成器的後天錘鍊條件,歷經風霜雨雪和不斷磨礪,學校教育與社區文化會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成為一個社會人,世界人。當前的教育,離不開原生家庭、學校,以及社區的緊密配合。

而隨著國際交流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也開始強調家校互動、社區文化與教育,並將這一理念注入學校課程與教學中,貫穿於日常學習,讓學生更好地成長,接受更完整的教育模式。大多數人都熟悉家庭與學校,但什麼是社區?

社會學家給社區下出的定義有140多種。儘管他們對社區下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在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上的認識卻基本一致:普遍認為一個社區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人口、一定範圍的地域、一定規模的設施、一定特徵的文化、一定類型的組織。

學校、家庭、社區該如何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

美國學者G.A.希萊裡於1955年對已有的94個關於社區定義的表述作了比較研究,發現其中69個有關定義的表述都包括地域、共同的紐帶以及社會交往三方面的含義,並認為這三者是構成社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素。

社區的特點包括一定的地理區域、一定數量的人口等,還有更為關鍵的是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現今教育中,不止是國際化學校,即使公立學校也不再教育學生“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希望他們參與實踐,體驗生活,因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走入社會、適應社會,去建立聯繫,而不是成為“獨立人”。

社區的英文community一詞含有公社、團體、社會、公眾,以及共同體、共同性等多種含義。所以無論中西,我們都能看到,社會、團體已不再僅僅適用於社會個體,而是更多地應用在學校教育中。許多學校開設STEAM、戶外拓展課程,開展支教幫扶、夏令營、俱樂部等活動,希望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獲得技能,學會團結互助,承擔責任,培養社會意識。

國際化學校怎樣才能更好地將三者有效結合,促進學生成長,帶動國際教育的發展?11月11日,2018VIS國際學校發展大會設立平行論壇

《學校、社區、家庭的教育生態》,3位專業教育人士將各自發表主題演講,從不同的視角展開深入解讀。

嘉賓劇透

李萍(Li Ping),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副校長,中國項目總監

演講主題:《校地共建,走進+時代!》

個人簡介:李萍老師,1982年春畢業於廈門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留校任教13年。1995年夏天加入知名專業學府香港聯合世界學院,成為最早接觸和探索而今最具影響力的IBDP中文國際課程的先驅開創人物。2015年轉職新成立的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擔任副校長和中國項目總監職務。23年執教IBDP課程期間,教授過所有語言和文學門類的七門課程,畢業生的國際聯考平均成績年復一年穩居優秀等級。近15年來,她一直擔任IBO任命的第一和第二學科組中文師資培訓官和改卷官,不遺餘力培養了大批後進新生教師,故而在業界中享有盛譽。2013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頒發的“傑出教師獎”,表彰其在指導和培養年輕學生中作出的卓越貢獻。2017年,以高票當選為中國內地“最具影響力國際學校校長”。

演講內容

1、“社區”概念?

2、學校是社區成員的概念;

3、UWC組織和IB學校課程設置中關於“社區”概念的詮釋及強調;

4、常熟UWC學院所處社區的得天獨厚及典型代表性;

5、常熟UWC過往三年的努力作為:

● 中國項目(知行)的確立及其工作方向;

● 不只是單純意義上的互惠互利:

1)植根沃土,審慎引入,培育世界之林;

2)走出校園,積極輸出,奉獻不遺餘力;

短短三年,鑄就常熟市“UWC+”宏偉項目的誕生,標誌著這間獨樹一幟的國際學院與本土、與所在社區、與落戶國家之間真真切切實現了校地共建,密切聯動,聚力共創交相輝映的新時代!

李曉麗(Lisa),青島孔裔國際公學,執行董事助理

演講主題:《家校關係的“蜜月”與“雷區”》

個人簡介:李曉麗,北京大學法學、經濟學學士,清華大學教育博士(在讀)。12年媒體工作經驗,擔任6年教育週刊主編,採訪過上百位知名校長、專家。現任青島孔裔國際公學執行董事助理、山東省中小學創客教育聯盟副秘書長。

演講內容

1、良好家校關係的特徵

2、家校關係的兩個蜜月及其應對策略

3、家校關係的兩個雷區及其應對策略

4、如何建立系統化的家校溝通體系

兩個蜜月期:(1)被學校錄取到入學這段時間。根據家長的情緒週期時間表,需和家長做大量溝通交流工作,進行充分的入校前教育。將之歸納成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做好三件事。由此可以充分避開”開學雷區“,營造出良好的家校關係,提升家長滿意度。(2)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至大學入學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家長對學校較為感激,是很好的公關宣傳期。同時還需做好籤證、留學前準備等後續服務,塑造良好的口碑。

兩個雷區:(1)開學第一個月。這段時間學生會有學習、生活和心理三個方面的不適應,家長對學校也容易生出抱怨失望之心。學校要建立預警機制,提前梳理易爆點,在出現問題時及時反饋、主動補漏。(2)大考成績公佈與升級時。這段時間是學生退學的高發期與危險期,學校要從及早介入、數據為先、充分溝通、口徑一致等四個方面做好預防處理。

周惟彥(Amy Zhou),北京千苗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理事長

個人簡介:

中國千苗計劃 聯合發起人

中國兒童友好社區促進計劃辦公室 主任

國際社會工作學院 發起理事兼副理事長

北京永真公益基金會 理事長

中國社區發展協會 常務理事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 理事

中國公益研究院 前發起理事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 發起理事

哈佛大學種子計劃 導師

十年商業,十年公益,一切為兒童

2007年,國際知名影星李連杰創辦壹基金,周惟彥女士受邀出任創始理事兼全球執行主席。過去十年,壹基金獲得善款和物資捐贈超過14億元,總捐贈人次超過11億人次。

2009年,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博士合作,出資並協助格萊珉銀行中國落地。

2010年,籌資2000萬,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創辦中國公益研究院,出任發起理事。

2011年,啟動“億未來社區親子公益聯盟”項目,在中國28個城市115個社區培養社區媽媽社工, 支持建立當地的社區兒童服務中心。

2016年,在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和民政部基層政權與社區建設司的支持下,聯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與中國社區發展協會,發起“中國兒童友好社區促進計劃(CFCC)”,出任促進計劃辦公室主任。聯動地方政府和跨界專家共同合作,推動兒童友好社區的行業標準出臺。在北京、上海、長沙等地與地方政府和公益組織合力打造“中國兒童友好社區示範點”。

2017年,向華東理工大學定向捐贈2000萬合作成立“國際社會工作學院”,出任發起理事兼副理事長。集合國內社會學領域主要專家學者,支持專業基層社會工作者隊伍的發展,特別是兒童社會工作者專業能力提升和相關服務標準制定。

2017年,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捐資1000萬聯合啟動“千苗計劃”,旨在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普惠到每個孩子,培養兒童少年好榜樣。同時,捐資與中科院心理所、認識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權威科研機構合作科研課題,聯合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

個人榮譽

2008年入圍中國魅力人物50強,榮獲慈悲之魅的殊榮

2009年榮獲全國婦聯頒發的中國十大職業女性稱號

2010年榮獲中國企業家的商界花木蘭獎

2012年品牌中國十大品牌女性

2016年獲《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獎

演講內容

1、社區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生物生態學理論圖)

2、中國兒童友好社區的現狀,社區中“看不見”兒童,兒童成長無法獲得社區支持

3、中國兒童友好社區的探索、實踐及價值(兒童早期發展-億未來及中國心學習力社區課堂體系)

4、僅有社區還不夠,需要家庭學校聯動,學校與社區都作為兒童成長的公共空間,需要共享“兒童友好”的理念,推出具體措施(兒童友好社區、兒童友好學校,共同推動家校聯動,社區共育)

學校、社區、家庭“三維”育人模式

撇開應試,放下特色,德育已成為當今國際教育的核心要素。現代德育學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受各種社會條件的制約,並對他們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水平有依存關係。”只有學校、家庭、社區“三維”德育機制有序運行,才能夠形成相應的德育氛圍,促使德育環境更加優化,由此對學生品性的形成與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以達到增強德育的效果。

學校、家庭、社區的有機整合,有利於充分發揮社會群體對學生個體發展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三者應緊密結合,互為補充。無論缺少哪一個維度,都會造成德育的失衡。學校應主動加強與家庭、社區的密切合作。因為學校本身就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高教育水平、優化教育環境的一條有效途徑。藉助學校,能夠幫助家長改善家庭教育環境,並且促使家庭教育與社會大環境教育相協調。

我們看到,現在已經有很多國際學校實行家校聯動,呼籲家長參與學習,一方面能給予學校有效的反饋,一方面又能起到監督作用,幫助學校落實教育理念。未來,家校、社區合作將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關係到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大措施。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侷限性,所以單靠某一方面的力量無法彌補其侷限性。只有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通過學校教育來指導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最終使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再度支持和強化學校教育。只有這樣,優勢間相互利用、相互促進,才能體現家校、社區合作的最大意義,在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國際化學校在教學中該如何實施?11月11日2018VIS國際學校發展大會,三位重磅嘉賓將告訴你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