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大數據技術驅動的銀行客戶畫像

2018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6.8%,在貿易戰和去槓桿的影響下,雖然金融市場震盪明顯,但銀行受到互聯網、移動計算到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變革的影響,仍舊保持了較好盈利。在採取了業務轉型與創新、同業業務從線下向線上轉移、資產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等諸多調整措施的過程中,“手機銀行、P2P金融、掃碼支付、智能投資顧問等Fin-Tech”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大規模獲取新的大數據正在推動銀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很多初學者,對大數據的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大數據是什麼,能做什麼,學的時候,該按照什麼線路去學習,學完往哪方面發展,想深入瞭解,想學習的同學歡迎加入大數據學習扣群:80+5127+855,有大量乾貨(零基礎以及進階的經典實戰)分享給大家,並且有清華大學畢業的資深大數據講師給大家免費授課,給大家分享目前國內最完整的大數據高端實戰實用學習流程體系

銀行與金融科技的合作與交鋒

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銀行誰也不想落伍。儘管前者被視作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銀行則是傳統的代名詞,但在金融科技的大趨勢下,銀行也在積極推進線上化、數據化、技術化、年輕化。

2015年底至今,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相繼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既開發金融技術來服務自身業務,也做技術的對外輸出。這些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主營業務包括金融雲和金融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保證銀行IT系統構架的平穩,提升銀行的金融信息化能力,提供各業務環節的解決方案,並對中小金融機構輸出IT開發與技術能力。

與此同時,互利網企業出生的金融科技公司,則通過金融技術的開放和輸出作為未來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樣的合作不絕於耳。工行牽手京東,建行重新擁抱阿里,百度與農行合作,中行與騰訊也進行了戰略合作,招行則戰略入股了滴滴……在金融科技的發展與競爭中,互聯網公司與銀行各有各的優勢,合作互補的案例屢見不鮮。

與互聯網系的金融科技公司相比,銀行在金融科技發展中面對的最大挑戰是C端客戶,兩者在用戶規模和活躍度方面有著顯著差距,尤其與頭部互聯網公司的用戶相比,差距更加明顯,也造成了銀行的C端用戶數據方面不夠豐富,其用戶畫像也需要更加精準。

大數據技術驅動的銀行客戶畫像

銀行內部擁有龐大的高質量、高價值數據等待被開發,銀行客戶畫像即優先從挖掘自身數據開始。如何充分利用銀行內部各種豐富的數據資源,在數據之間的聯繫構建銀行客戶畫像是一個重要課題。

構建客戶畫像,首先需要了解其組成單元——客戶標籤。

客戶標籤是一個濃縮的信息項,它通過簡潔的詞彙向人們傳遞其背後的特徵信息,減少認知成本,快速瞭解某一群體的特徵信息。當客戶貼上評價其屬性及特徵的標籤,可以方便銀行對客戶進行分類服務及管理控制。

基於大數據挖掘技術,通過對數據倉庫以及相關外部信息源中的客戶屬性、特徵和信息進行加工和運算,就可以得到客戶標籤化信息,再通過單個或多個標籤組合的形式,就可以得到某一特定客群。如“雙子座購物達人”,這個客群就是由“星座”標籤=“雙子座”+“消費偏好”標籤 =“購物達人”綜合而來,在實際營銷時,可以將標籤運用到銷售星座貴金屬飾品中。

那麼,如何創建客戶畫像呢?

首先針對不同的底層數據類型設計特定算法,挖掘用戶的行為特徵等信息,其次從底層標籤開始,形成更上層面嚮應用的用戶標籤,然後完善標籤體系結構,從不同維度、顆粒度對客戶進行描述,搭建客戶畫像體系,最後定期對全量客戶進行計算和挖掘,不斷補充、完善客戶標籤,標籤越全面,客戶畫像越清晰,最終實現對銀行客戶全方位信息的深入理解與認知。

通過銀行客戶畫像,不僅可以統一銀行內部關於客戶畫像的認識,也可以更加直觀地瞭解客戶情況,加深對於本行存量客戶的理解,並更加高效地開展個性化的營銷活動。

一文讀懂大數據技術驅動的銀行客戶畫像

△基於客戶畫像的個性化的營銷

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意識到必須要對銀行所擁有的客戶做多視角全方位的刻畫,才能形成客戶畫像,進而服務於客戶個性化服務、精準營銷、產品創新及渠道優化等環節的事實,目前,銀行已逐漸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開始形成一套動態調整的客戶標籤體系,因為這裡是轉型的第一步。

1.入門資料 2.進階教程 3..數據分析 4.機器學習 5人工智能

《獲取方式》:關注!轉發!私信回覆:資料即可免費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