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不知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吐槽男人的某種惡習時,人們除了小小顯示一下同情,接下來安慰你的話往往是:男人都這樣。

若干年前,讀魯迅先生《狂人日記》,讀到“從來如此,便對麼”,頗覺震撼,今天突然想到一個類似的問題:“男人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男人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1

前幾天看微博上有人談產後抑鬱症,我說我剛生下孩子的時候一點都不抑鬱的。做月子到二十來天,前夫天天出去打麻將,他媽媽不僅不說他,還為他贏了點小錢而洋洋得意。我恨自己當時太年輕,不夠潑辣,要是擱今天,我肯定一把掀了他的麻將桌子和他家的屋頂。就為這,我抑鬱至今。

前夫當時也有一個月產假,他真的就把這一月當成了休假。這背後是有理論依據的。不幫忙照顧孩子嗎?“男人都這樣”。殊不知,多少家庭,男人一回家往沙發上一躺,就玩起手機來。至於孩子哭鬧啊,作業啊,都跟自己無關的,急了還來一句:“你怎麼連孩子都管不好?”

打麻將嗎?四川打麻將成風,“男人都這樣”,女人要是去阻止,還會被認為不通人情世故。記得當時他姨媽就勸我:“你要大氣一點啊。”

男人一接到朋友約喝酒的電話,十萬火急似的,一轉眼就不見了。“男人嘛,出去和朋友喝喝酒,很正常。”

男人去夜總會等風月場所,“男人嘛,不這樣,怎麼做生意呢?”

等到男人出軌,人們又會說,“男人都這樣,不過逢場作戲的,他們玩累了就回來了。”說這話的,不僅有男人,還有很多女人。我敢打賭,有人看到這段時,心裡可能也會說,是啊,很正常啊。

是啊,在有些偏遠的地區甚至城市,人們仍然認為打老婆很正常呢。老婆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於是家暴頻發,人們還說,夫妻之間,哪有不吵吵鬧鬧的?

最近有個叫“男德”的微博火起來了,看著蠻逗的。比如,評論裡有人說:“女人出軌只是逢場作戲,最愛的還是你。同時你也要找找自身原因,是不是對女朋友不夠體諒,導致她去別人那裡尋找溫暖。”其實就是把那些人們平常教育女人的言論直接借用過來,反諷的意味就出來了。然後,你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日常中習以為常的那些說法,是那樣的漏洞百出。

“男人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男人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2

男人真的都這樣嗎?

在美國,常常看見男人帶孩子。開學前一天,在超市看見一個白人男子,帶了三個孩子,一個六七歲,一個三四歲,最小的一個在搖籃裡。他把搖籃裡的孩子放在一邊,給最大的那個挑學校的制服,挑好後給孩子穿上,又回過頭去哄搖籃裡的孩子。然後再回來繼續給大孩子挑衣服,然後再回去逗搖籃裡的孩子,如此三四次。在國內這種情況應該也很常見吧,但大多是媽媽。

在美國,男人也不是一下班或者一到週末就去和朋友喝酒嘯聚,相反都是陪伴家人。一個男人結婚之後還出去喝酒鬼混,會為別人瞧不起的。

即便在國內,也有很多男人幫忙帶孩子,也不喝酒不打牌。比如我的一個同事,從老婆懷孕就開始讀育兒書籍,後來孩子出生,再後來生二胎,沒有老人帶,都是他全力和老婆一起帶。有時同事聚餐,他都自己帶著孩子,先給孩子喂完飯,才自己吃。

你看,明明有很多男人不這樣的,為什麼人們就看不見呢?

原因很簡單,太多男人享受到“男人都是這樣的”這句話帶來的好處了。

誰不想下班回到家,往沙發上一躺就玩起手機來?誰不想朋友一喊就去喝酒吹牛,開開心心?誰不想看見美女就忘了家裡的責任,來一場刺激的婚外戀?有放縱的機會又無後果,傻子才不會去試一試吧?

但是如果你跟他說,男人都給老婆買大房子豪車的,男人都送孩子出國留學的,他肯定會反對,說你太物質了,隔壁王二就是窮光蛋,也沒見人家老婆抱怨。

你看,理論都是為現實利益服務的。在這一點上,男人可是很清楚得很。當社會的經濟、政治、媒介資源大多都為男人所掌握的時候,看他們提倡什麼你就別做什麼,看他們反對什麼你就做什麼,就對了。


“男人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3

有人會說,但是為什麼說這個話的很多都是女人呢?

幾千年來,男權文化一直在對女人進行馴化。女人該怎樣走路,怎樣說話,怎樣笑,怎樣做老婆,怎樣做媳婦……不一而足。隨著婦女運動的興起,女性不用再裹足了,慢慢地可以上學了,可以出去工作了,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了。但那些陳腐的觀念並未滅跡,相反混雜著消費主義文化改頭換面,重新盛行於世,比如前段時間網上熱議的娃娃的理論,比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娘道》。

記得九十年代初,看過一期節目,丈夫在外面努力拼搏,妻子在家裡洗衣做飯,漸漸地,丈夫有了外遇,提出了離婚,連孩子也選擇跟父親,因為可以出國留學。那個可憐的女人就坐在哪裡反思,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女人是倪萍演的,印象很深刻。她一頭花白的頭髮,頹然坐在地上。然後雙方嘉賓辯論,最後大家得出共識,女人自己不肯學習,思想觀念跟不上丈夫了,所以被拋棄了。

男人出軌讓女人首先反省自己這個觀念的出現,在我的印象中,這個節目應該是始作俑者。

女人於是在繁重的家務之外,在生育孩子,陪孩子做作業,接送孩子各種培訓班之餘,還得內外兼修,既要保養好皮膚身材,更得多讀書看報。否則,男人出軌了咋的,還不是你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跟你缺乏精神交流了。

社會永遠都在給男人找理由,而女性呢,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漸漸就將這些觀念內化,轉而站在了男性的視角。她們要麼獲得了一定的利益,要麼害怕失去已有的一點點東西,根本看不到這世上存在太多“不這樣的男人”了。這是最可怕的。

可見,改變自己觀念是多麼地艱難,也是多麼地重要。


“男人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4

最後,可能有人要問,男人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想,這個問題,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任何抹殺多樣性的做法都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些男人選擇一輩子單身,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有的男人選擇丁克,和妻子浪跡天涯。生活想怎麼過就怎麼過。

但是,如果你結婚了,還有了孩子,在做任何選擇的時候,就應該首先考慮一下老婆孩子。

父職和母職原本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但可怕在於,它竟然不需要考證。特別很多讓妻子喪偶式育兒的中國男人,以為春天種下一個精子,冬天就可以收穫子孫滿堂了。孩子沒有申請自己的出生,是你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的。養育是需要付出愛和精力的工作,在這過程中,也可以享受到與孩子相處的快樂。這種時光非常短暫,一旦孩子長大成人,就很難再有了。

如果偶爾溢出常軌之外,沒有控制住自己,至少要真誠地道歉和悔改,不能厚顏無恥地辯解說“男人都這樣的”,拉全體男人給你墊背。

社會對女性的規訓太多了,對男性卻一味地寬容。男性是時候反省了。而那些為孩子選擇父親的女人,不妨在做出決定之前,先擦亮了眼睛。對於不符合要求的,一定要堅決淘汰。

反思“男人都這樣”這句話,就如魯迅的“從來如此,便對麼”,是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和思維方式進行反思,對刻板的性別印象進行反思,建立新的期望和規則,擁有自己的選擇和判斷,以獲得更美好和諧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