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烈——遺失的曲調

青山有幸埋忠骨

馬革裹屍將未還


緬懷先烈——遺失的曲調


1939年9月1日,在歐洲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6月4日英法軍在敦刻爾克棄甲丟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 [32] 。英國希望藉助中國長期抗戰的經驗和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面的軍事戰局,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 [33] 。1940年10月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同盟


緬懷先烈——遺失的曲調


美國需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日本陸軍主力,牽制日軍,避免日本陸軍主力湧入東南亞和和太平洋 。充分發揮中國作為美國的有效的軍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戰後,則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忠實的政治盟友 。日軍一旦佔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的 [37] 。所以,美國積極贊成中國派兵入緬作戰。

於是在杜聿明、黃琪翔、孫立人、鄭洞國等將軍的帶領下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的中國遠征軍浩浩蕩蕩的進入了緬甸.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萬青年十萬軍 拋頭顱灑熱血 為保家衛國 許多人悍然無懼 奔赴戰場.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當時在遠征軍內有首廣為流傳的歌曲 《知識青年從軍歌》

如今只留詞 曲調隨著老兵的凋零無人記得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 用新四軍的曲調代替了

念著詞 聽著歌 讓我們再一次回顧下那個烽火狼煙的年代吧

《知識青年從軍歌》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